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2年1月19日星期六

生命存在的意义

放下电话,心情无比沉重。 电话那头,朋友告诉我,那位同学已经走了。我心中不禁一沉:他,就这样……走了?印象中的他,是个开朗活泼笑声无所不在的男孩,只是因为发现得了淋巴癌而 暂时休学治疗。“上次去看他的时候,精神还好好的,我们都认为他没事了……”朋友伤感地低语。
我默默地挂了电话,拉开窗帘,望着窗外的夜 色。雾好大,晚上有这么大的雾很少见吧?“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觉得毛骨悚然。”这位同学也会有毛骨悚然的时候,真的是个新闻了。死亡,只有残酷的死亡才 有这样的能力吧!一直以来,总觉得死亡虽不是远在千里之外,却也不是轻易会在我身边出现的。而现在,它却如此真实、如此充满震撼地展现它的可怕力量!我想 起了法国诗人拉马丁《沉思者》的开头:“我们的生活除了是那首未知歌曲的一系列前奏之外又是什么?死亡是那首歌中第一个庄严的音符。”为此,李斯特还专门 谱写了一首交响诗《前奏曲》——其实死亡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是具有极大震撼力的吧?
音响中传出了《前奏曲》庄严的音符。我静静地在黑暗里坐着,望着窗外。雾,还是那样浓,不仅如此,它似乎渐渐弥漫到我的眼前,令我的双眼朦胧不清。人的生命是这样的脆弱,谁也不知道死亡的音符何时会在自己身上响起。那么,如此脆弱的生命在世界上诞生究竟是为何呢?
尼采是位孤独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不信上帝,还第一个喊出了“上帝死了”这句震动古今的话。对西方世界来说,信仰无疑是支撑他们的 巨大支柱。要是尼采的话真的令大家相信了,那整个西方世界岂不要崩溃?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不想动脑子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相比之下,相信这是上帝的 意志就轻松得多了。倘若上帝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又该如何解释呢?还是说,什么都没意义了呢?事实上,尼采在世时,的确未能有任何影响,他心爱的《查拉图 斯特拉如是说》是自费印的,而且还卖不出去。但最终,他的“超人哲学”还是吸引了许多的青年——然而这种吸引,大部分却只是变更了信仰罢了,与探究生命存 在的意义无甚相关,真是悲哀。
再看看我们东方中国。马克思主义已不再是一种哲学,与超人哲学一样,早已成为了信仰,真正寻求其内涵的人已 不多了。再看整个科学,其实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又有多少相关呢?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实证法的基础上的,一切以实际事实为准,似乎这是最可靠的方法了。可 是休谟早已提出“习惯性思维”,对实证法提出了质疑,相信科学,也就是一种信仰了。不信仰科学的人,完全可以只把其当作一种复杂、庞大而准确率极高的预言 游戏。对于数学这种形式的学科可以做为例外,将其归入美学倒更合适。
看来,信仰成了人类逃避思考的一种方式,许多人其实一直在过得过且过 的生活,不愿去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然而我想,其实可以不用把这个问题搞得过分复杂,也可以不用像尼采做到的那么深入。当尼采醉心于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 时,他就已经明白了这个意义。一个人的心灵总会被许多事物所冲击,总会有许多事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当他临死前,能问心无愧地做了想做的事,那么这一生生存 的意义,也就被他领悟了。

2002.1.19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