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写作


    每一个写作者,如果不知道他为何而提笔,他所记下的文字便是漂浮在空中,不久就会消散在空气里。因为,如果文字没有一种目的来驱使它凝聚,它便无法完整,更无法独立存在。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写作。
    一个孤独的生命诞生到世界上,意识到了他本质的无助,多少感到悲伤。他不甘于自己的生命如此渺小,如此没有份量,当他的时候到来时,便永远消失了。他不甘于自己如此若隐若现。他竭力想要在世上留下他存在过的证明。于是他所记下的文字,便是生命本能地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留下的印记。
    这是一种自发的,也是单纯的目的。我们希望被读到,被记住,被理解。这是生命的执着。
    可是,因这种单纯的原因而诞生的文字,虽然有许多是异常精致、美丽的,但人类的情感是如此丰富,它们在此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快,它们便会被淹没。不被人阅读,不被人倾听,生命的执着便会慢慢变为偏执,再转而毁灭自己。而当我们在世界的殿堂前静静地寻觅的时候,它们中的哪怕只言片语都不会留下。
    文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只是一种工具。我们在驾驭它,让它为我们所用的时候,文字只是懒洋洋地被堆砌出来。文字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退化到市井杂碎,也可以在任何时候造就神圣永恒。文字拥有这样一种神秘的力量,需要我们用诚恳的生活、认真的思考和谨慎的态度小心翼翼地去触碰。如此,在你面前留下的便不再是奇形怪状的符号。文字成为你心灵的延伸,好似琴键是钢琴家身体的延伸一般。这文字是如此珍贵,因为它已不再是死的,也不再是本能的。
    无数个深夜,为了与文字契合,我经历着各种难以言喻的复杂状态。写作无疑是一种十分痛苦的过程,如大师们,或数易其稿,无法定夺;或草稿成山,数十年伏案;如我者,或为了凝聚更丰满的内容,为与自己的思考一致,一句话可以推敲1个小时;或突然蹦出的慧言妙语,却不适于整体思路,思来想去,最后只好忍痛删除;或为了段落的衔接方式,为了整体的结构脉络,上蹿下跳,茶饭不思。等到十数个小时——甚至有些困难的文章达到数十个小时——之后,全文完成,看着它们的时候,实在很像产妇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据说母亲在看到孩子诞生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在真实地活着;我们也一样凭着经我们之手降生的文字而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真实地活着。
    这些文字,并非如我们猜想的那样,作者熟稔了它们的一切秘密。因为你的心灵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你的文字的奥秘深藏其间。不穷尽一生的岁月孜孜不倦地探求,又如何能摸到它的一丝衣缕,嗅到它的一丝馨香?我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其实都是这文字的读者本身。如今的我,翻阅着曾经的我留下的文字,常常惊奇于文中透出的真诚美好,叹服于文中显露的沉静睿智。我恍若做梦,仿佛它们并非是我曾写下的,亦或是我要经历更多,在未来才能写下的。许多语句,我读着,不禁十分喜爱,反复诵读。我真切地听到,它们对着我诚恳地诉说,将真知灼见一一教诲于我。
    作家韩少功先生曾在《韩少功自选集》的自序里也如此写道:“眼前这个选本里,小说与散文都署着‘韩少功’的名字,但相当一部分在我看来已颇为陌生。往事依稀,我难以回忆起这些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它们的缺点和优点,似曾相识却足以令我惊讶。它们来自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来自什么样的知识启发,其中有些句子,因何种愚钝或何种机灵竟成了这等模样,都让我有几分茫然无知。”
    文字虽的确是我们写出来的,但如同“我们的孩子,都不是我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一般,这些文字是“凭借我们而来,却不是从我们而来;它们虽和我们同在,却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媒介,是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做窝,让那些永恒与神秘之鸟栖息歌唱。
    写作是孤独的,不仅因为创造的行为大多是孤独的,孤独本身也激发了创造的力量。文字显现,我们的辛苦有了收获。可是除了我们,没有人倾听它,它会悲苦吗?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偏执吗?我是困惑的,不安的。直到我看到了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看到了他的《阅读》,我终于释然了,心中充满了安静和美好。梭罗虽然在谈阅读,但也思考着真正的文字是怎样被写出来的。他认为,真正的文字“是从街头巷尾的琐碎平凡之中被提炼出来的语言,是永久的暗示,具有永恒的激发力量。”接着他写道:“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繁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最后,他缓缓地说:“(…)作家,更均衡的生活是他们的本份,(…)。他们是广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梭罗留下的文字,历经几百年,因为我能懂得他,他的文字与心灵便向我娓娓地诉说着。这种缘分,同样也会将我留下的文字带给其他懂得我的人,因为,我是谨慎地、认真地、倾尽一切才能地对着他们说话的。

2011-5-3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记阿甘正传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因此我们都只注意到《阿甘正传》的黑色幽默,注意到它的荒诞剧情,注意到原著小说的立意,却远离了这部电影的那个世界本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我们已聪明太久,以为电影不过是某人讲故事。我看了太多的挑剔话语,太多的自以为是,他们在看电影时评头论足,以猜测电影的剧情和结局为乐。他们以为自己是胜利者,但电影所呈现出的完整的世界已为他们加了一扇门,上了一道锁。他们太过聪明,不能不带偏见,不能敞开胸怀去容纳一片天地。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因此在那一年出产的两部伟大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中,世人通过IMDB的投票,认为前者值第一,而后者仅值三十八。我们把肖申克的救赎看做最完美的励志片,看做是心灵的救赎,看做是黑暗中的光明。我却在无数个消沉的夜晚进入阿甘的世界,让心重归宁静,让躯体重归大地。生命的奥秘细细展开,生活的本质浮出水面。
    当那片羽毛伴随着那首悠扬的曲子从天而降,我的心仿佛一下被打开了。当你看着生命本身的时候,怎能不为之感动呢?那片羽毛便是生命的原型:美丽,轻盈,自然,随风飘荡;不留痕迹,却长留人心。如同——阿甘。

    智障者阿甘的一生无疑是过分神奇的。他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美国的、以及和美国相关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人。不仅如此,他还因为某些戏剧化的原因成了百万富翁。这的确是太过荒诞了。于是,我们的眼中便满是辛辣的讽刺和黑色的幽默。
    可是,唯有阿甘,在用最质朴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请不要以为自己很聪明,请谦卑一些,让阿甘带领我们看看,我们这些聪明人一直以来都在做什么,都做了什么吧:穿着行为怪异的3K党人,跳着残疾人舞步喜欢当王的歌手,反对黑人入学堵住校门的州长,残杀同类的战争,台上骂句脏话台下便欢呼一片的集会,以暴力反对歧视黑人的某某党人,一幅流氓相打女人的反战领袖,一个一个的总统和一个一个的刺杀者。我们只顾埋头做着有意义的事,不知道在我们临终之际,是否能看出这一切都犹如过眼烟云,不是我们生活的本质?
    我们有多少人会认为阿甘的生活是如此幸运。可是我们又是否注意到,他根本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遇到过多少困难?我们又是否注意到,在他不幸的时候和他幸运的时候,他生活的状态都一直如斯?其实是我们并不明白,对阿甘而言,参与不参与在各种所谓重大事件里,幸运不幸运,有钱不有钱,出名不出名,都不过是名为“人生”的那个东西。“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预知会吃到什么口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比他聪明吗?我们一直在忙忙碌碌,尝试各种有意义的事情,追寻各种有意义的目标,向往各种有意义的生活。可是每当我们想要的更多,我们失去的便也更多。我们越想要过有意义的生活,生活便越离我们远去。因为我们迷失了,我们的心灵不再单纯,不再美好。我不免会想起泰戈尔的一首诗:“他把他的刀剑当做他的上帝。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珍妮,阿甘一生的挚爱,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一刻不停地在努力着,奔波着。她不停地尝试各种生活,化着各种妆,穿着各种衣服。可是最终绕了一大圈,她还是回到了阿甘的家。那个在不同的怪异外壳下渐渐消亡的珍妮,最后终于明白,唯有跟随自己的心,我们才能是真正幸福和轻松的。当她穿着淡雅缓缓走进阿甘的草坪时,那个单纯美好的小女孩终于又回来了。
    我们带着质朴与单纯降生,却为自己的人生加了各种条件,将它囚禁起来。我们以为自己的行动是自由的,可我们的内心却见不到阳光。
    丹中尉出生于军人世家,他因此相信自己有所谓的命运。他恨阿甘把他从战场上救了回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归宿便是战死沙场。他活着,余生却不再有意义,也许还要在轮椅上终老。他恨着,颓废着,放纵着,嘲笑着,痛苦着。最后,在阿甘的面前,他终于明白了活着是不需要什么命运的,阳光会在任何时候出现,于是他悲伤的命运便就此消失。“阿甘,”丹中尉轻轻地叫了一声,凝视着他,接着用一种复杂的却是雨过天晴的神情说:“我还不曾感谢你救了我。”他解嘲地笑了一下,转身跳入海中,向着阳光缓缓游着。这是影片中最温暖人心的片段之一,人世间最牢不可破的监房终于土崩瓦解。“他与上帝握手言和了。”阿甘如是说。

    阿甘这个奇妙的人,他是我们中最朴实的人,最真实的人,最纯粹的人。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最外面的世界与最内在的自己。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远离了生活最初的也是最本质的地方。我们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的、认真的、诚恳的生活。
    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聪明人。于是我们在那个大舞台上尽情扮演着小丑。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变成阿甘,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是如此值得期待。


2011-5-1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的一份参考文章和我的简评

如果这篇转帖的文章你已无法看完了,我的简评也就更没有看的必要了。



《耶和华见证人》宗教论文(最初此文在天涯社区见到,后在穿墙网重新见到,天涯的那篇却找不到了。现不知原作者为谁)

    耶和华见证人,我个人觉得他们是世界上算是虔诚的基督教派,至少在我看来比传统基督教虔诚,而且,不管做什么事情,参与什么活动,都追述其历史起源,研究其本质,是否属于符合圣经的原则,否则哪怕有最大的优点也会宛然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于公元一世纪的门徒,不参加圣诞节,不认同十字架等。甚至接近于公元前旧约时代,故称为耶和华的见证人,虽说他们认同耶稣基督的降生意味着救世的赎价,但是他们崇拜的是耶和华,而圣经说耶稣基督是真理是道路是永生,他们把道路的含义只用在祷告上(祷告的最后加上一句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耶稣基督对于他们来说的实际真意是用来学习的榜样,是伟大的导师。而敬奉对象是耶和华。我并不评价他们的教义是否恰当正确。因为地球上现在生存的人都是不完美的,没有人能完美的理解圣经,每个基督教派的教义都有一套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耶和华见证人组织对于基督徒成员的生活不仅干涉甚至有些是过分的强制,令人费解郁闷的是,所有的要求和强制都是来自圣经的。我想请成熟的有圣灵果实的耶和华见证人解释三方面1.爱情和婚姻的取舍、2.突发事件的处理、3.生活目标和细节。(交流邮箱 woai_shangdi@126.com)
阐述:
对基督徒的现实的教育管理方面,虽说人有选择正确的自由的权利,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是认为属灵的人必须对《组织》是绝对的服从,否则要么就被你们开除,要么就失去了留在组织里的意义。他们有武器作为对付不服从组织安排的成员那就是《新世界译本—圣经》,没错运用上帝的话语在生活上是智慧人的做法。不管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怎么样的,对圣经用怎么样的诠释,首先我相信肯定他们的动机,是为了问题成员,为了组织,为了整个耶和华大家庭的“良好成长”。但是,在看待某些问题上,是不是过于消极,过于片面,理解圣经方面过于字面,甚至是断章取义?以至于误导基督徒呢。
一、 爱情与婚姻的取舍
与耶和华见证人相处一年时间,到了受(浸)洗礼的讨论期,长老问我关于女朋友方面的事情(向我传道时已经了解了我的恋爱史),结合你所学的圣经知识应该怎么处理,我说:‘关于结婚的事情至少不会在近三年之内,如果她不影响我在属灵上的成长我觉得我和她相处应该没有问题,所以……没有等我说完,长老拉下了脸让我看圣经格林多前书7:39—“丈夫活着的时候, 妻子总是受束缚的。 要是丈夫已经长眠, 她就有自由随意再婚, 只是要跟主里的人结婚。”他给我做了简单的推理,意思是基督徒应该和主内的人结婚,然而恋爱的结果是结婚,所以恋爱应该也是主内的人。得出结果“分手”并且跟我说了我的选择,把女朋友交给他们,给她进行传讲他们的知识,如果不同意和见证人接触,就直接不用联系,提出分手,我说如果做普通朋友呢。他说不用理会,她发来的信息电话全部删除就好了。
听了长老的话突然发现耶和华见证人完全没有人情人义可言,我当时堂木结舌,冷静的思考着:他们一直说现在的世俗社会人性险恶冷漠。甚至无情无义,而他们如此的做法改用什么词语形容呢。之后我向长老发表了我的个人看法,对话如下:
笔者:我略显悲沉,难道真的一定要到分手的地步吗……?
长老:这也是这是组织的安排,因为你的爱人不是主内的人,为了不影响你的属灵成长,就算是主内的人在学习圣经的情况下(未受洗礼前),也不应该交往,因为你对上帝爱的纯度动机要受到影响。
笔者:那现在拆散的原因既然是我的灵性要受影响,我想问下我和我女朋友相隔不同城市,现实相处的时间甚少,一个月她回家的时候见一次面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打几个电话发几个信息,这些您都清楚,您能否给我理据影响的事例,就这一年学习下来她对我有哪些影响,您能否分析下。如果每天加起来和她沟通不到 15分钟左右的时间算影响,那我在工作和世俗的同事沟通接触差不多有近八个小时那是不是我也不用工作了。
旁边的见证人弟兄:这不是单纯的沟通,而是思想感情的影响对上帝纯真的爱。
笔者:感情上这怎么样算影响,从精神领域来讲三年后的恋爱和结婚几乎无异,按照你常说的无非就是多了张世俗的结婚证,她关心我,我爱她这就影响我学习圣经了吗?照这样长老是不是该和他爱人是不也要离婚才算对耶和华的爱保持纯真的动机。况且我的女朋友世俗,是因为没有机会学习,并且她也没有反对我聚会学习。
长老(生气最后一招):如果你没有分手将会影响你受洗礼的资格。
笔者:这是不是也是组织的安排,难道爱着一个人也不能献身给上帝吗?况且我本身是传统基督徒家庭的我对她道德上始终保持清白的,没有越轨。
旁边的见证人弟兄:你应该把对上帝的爱放在第一位。甚至大于对父母的爱
笔者:我并没有说不把上帝的爱放在第一位了,把上帝的爱放在第一位,并不是代表下面不该有第二第三位的爱存在。况且爱的本质完全是不可比的。
最后长老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我想他也说不出什么了,最后说了句:“你太让我失望了,你不是个成熟的基督徒”长老的表态似乎已恼羞成怒,不停的微摇着头。当时凝聚了气氛浓重。我后来主动给长老一个台阶下了说:“确实看得出我不是个成熟的基督徒,这样的见解都是处于我个人的见解,或许是魔鬼撒旦的诡计”
我最后问长老,那能否允许我,一步步的和她淡绝关系。他说哈密集多吨大战来的很接近了,你希望失去永生的生命吗?
从长老的绝情(倒不如说耶和华见证人组织绝情)可以看出失去了人性情义的本质,很明显是人就不可能一下子断绝这种关系,就算口头的断绝,心理是不会这么快断的,这样想一套说一套的做法有意义吗?但他们断绝的想法似乎比机器都麻利,完全不换位思考。理由是耶稣基督的来临关系到你永生的生命,我想耶和华是公正的他并不会撇下一个配得的人,也不会救一个不配得的人,我们大可以自然的以乐观喜悦的心态去对自己的另一半做传道工作,正如格林多前书7:13“13 任何妇人有丈夫不信主, 丈夫却肯与她同住, 她也不该离开丈夫。 14 因为丈夫虽然不信主, 却因妻子而成圣; 妻子虽然不信主, 也因弟兄而成圣。 不然, 你们的儿女就不洁净, 但现在他们是圣洁的。”圣经并没有要求离婚相反可以以信主的一半救起不信主的另一半,当然也看相爱的程度,对于我的爱情,是在三年前就谈起的恋爱,而并不是我正打算去追求一个不信主的女人,对于信主先前已经相爱圣经告诉我们完全不是用分手解决问题,我想不通耶和华组织为什么要这样的规定,明显曲解的经意,断章取义。不近人情。(交流邮箱woai_shangdi@126.com)
二、 突发事件的处理
关于耶和华见证人不接受献血输血,首先我不得不肯定这是虔诚的教派,“非常”的遵守上帝的诫命。在古代血是用来献祭的,现在就回归土地,还还给上帝,上帝也告诫人,不可吃动物的血,利未记17章申命记12章都这样告诉我们不能吃动物的血倒要用土埋起来或则像水一样倒掉,圣经告诉我们原因是血象征动物的生命,不可占为己有,圣经也告诉我们处理的方法,以前是献祭也可以直接倒掉,埋起来,这只是上帝说的处理方法,当然也有其他方法,因为现在的生活的条条框框圣经并没有逐一的列举该怎么做不该这么做,所以要靠自己结合圣经的知识来推理,所以圣经也并没有说可以用其它的方法。
我们应该珍视人的生命,爱人如己,当有一定必要需要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接受输血呢。1.在上帝看来难道血救了人的生命等于被救那人在纯粹的吃血吗?2.现代的“献血”和上帝说的 “诫命不吃血”且不说 “动机不一样”.就连实现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吃了血侵吞了别的生命,另一个是运用自己的生命——血来拯救更多的生命,3.在上帝看来后者就是献了莫大的爱心。难道上帝不喜悦吗?就像传道就是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来完成更多拯救的工作一样。耶稣基督的一段话表明献爱心比献祭更重要马太福音9:9节。
如果执意认为血是上帝的应该用固定的形式埋掉,倒掉这样归还上帝,连注射进血管用来拯救生命都不可以的话,那是不是每个耶和华见证人体内都是没有血的。或则说每个见证人是不是都要把自己的血放掉来归还上帝呢?或许你们会说这是用来维持生命的,怎么可以放掉。对,那么注射给必须要注射的人也是在维持生命,两则有区别吗;或则你们又会说不应该把别人的血输给自己或则自己的血不能输给别人,我要告诉你们的是,你们的话又说错了,血不是大家各自的而是上帝的。难道圣经有说上帝所赐的东西去拯救别人的生命是上帝不喜悦吗。
耶和华见证人提供的册子《辨明圣经的真理》里面讲到献血的禁忌,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假如你得了某种病,医生不允许你喝酒了,你会不会把酒注射进身体”。这个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两个对比事物上出了严重的错误,我们对酒的动机只有喝进去的一种,但是血就不一样,一种是纯粹的吃血,一种是将运用血拯救生命,所以物体延伸后性质不等同的,也就没有逻辑可比性了,我觉得倒不如用这样的比喻合适:“假如你得了某种病,医生给你生理盐水,告诉你是不可以用嘴喝下去的,那你是不是也认为是不能注射的”。 woai_shangdi@126.com
耶和华见证人对于输血的弊端从科学上理据了很多的事实数据这点我倒是非常赞同,能不输血的情况下最好不输血,但是先前有很多的耶和华见证人因为,不接受输血而死亡。这无异于自杀,何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接受别人爱心呢,之后去拯救更多配得的人呢。这样的扭曲制约不知道失去了多少不该失去的生命。我想耶和华并不是顽固呆板的神,难道看到他的见证人会见死不救吗。(交流邮箱woai_shangdi@126.com)
三、 生活细节和目标的制约
1.跆拳道
接受耶和华见证人知识前我是学习过跆拳道的,后来长老说,基督徒对于暴力应该避免,也不可运用暴力学习暴力,虽然在我看来跆拳道是项剧烈性的有氧运动,但是他还是津津乐道的和我说起了跆拳道的起源,是一种崇拜组织,对礼仪要求很严格,貌似跆拳道历史比我了解,他说我们崇拜的神是耶和华,所以我们不该去加入别的团队,尊崇别的活动,包括学习瑜伽,学习其它的都不行。和世俗分开的很清晰,哪怕你是以学习形式的也不可以。就这样我就终止了,跆拳道黑带2段的历史。后来我问他,有没有特殊情况可使用暴力,他说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暴力,以此来保护属灵的身体。我不禁沉思,既然可以运用暴力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制服对方,让对方没有伤害自己的机会,这就是用暴力的结果,那么自己被动的暴力也就变成了保护自己的一种能力,我要是有能保护自己的能力,为什么不可以去学习呢!有的见证人会说基督徒要爱人如己,所以不应该想着去伤害别人,没错确实不应该想着去伤害别人,但是没有说不用保护自己,防止坏人伤害,特别是在这个撒旦作乱为患的时代。
长老说又对于学习跆拳道的知识是因为起源而否定跆拳道是不适合基督徒学习的,这明显是感性的虔诚即使一种没有意义的敬虔形式,并没有理性的思考,我想问跆拳道的学习对于我们对上帝的崇拜又有何不良影响呢,甚至有哪些冲突呢,能用圣经的知识推理吗?并且跆拳道现在已转化为一项有氧性的运动并加入了奥运会。如果按照起源而绝对性的否定,那么我觉得首先应该否定耶和华组织,领导黑色的历史没有人不知道,甚至在奉自己为受膏基督徒的前提下错误的分析了耶稣基督临在的具体日子,这明显是符合和圣经假先知的标准,难道这样的起源没有问题吗?(交流邮箱 woai_shangdi@126.com)
2服饰打扮
耶和华见证人对于服饰的要求,可以看出他们的虔诚之心,每次聚会西装革履,这点很好,气氛比传统的基督教确实要好。在生活上是穿的很正派,很保守,也很过份,不可以有任何符号图案的首饰,不然认为跟邪灵有关,不管你戴它的动机是什么,甚至有次我穿了件迷彩色的T恤就他就认为跟军人有关的物品是上帝不喜悦的,哪怕后来我跟他解释了说是我军训时候穿过的,好几年了我舍不得扔掉,但是他很原则性的态度说,这个有你自己看着办。我不希望看到你在众多基督徒面前穿上基督徒不该穿的衣服。说着又给我看了圣经的经文在以赛亚书上,大意是我们都该放下武器,应该过和平的日子。可是我一直想不通,按照经文的意思穿迷彩服的T恤为什么就是不爱和平,为什么就是战争的表现,不得不说他们不管连表面上还是骨子里都和世俗的界限分的很清晰,甚至,在众多基督教派面前是有点自命清高了。(交流邮箱woai_shangdi@126.com)
3.聚会的安排
聚会记得有次公司我去上海出差,正好又赶上聚会的那一天。之前我告诉过长老要去出差,在我意料中是可以参加聚会的,但是傍晚火车晚点了,到十二点到公司了。第二天又给我上教育课了,他问我为什么不能参加聚会,难道不能早点回来吗?我没有和他解释出差的重要性,我说本来是在我意料之中的事情,按照那班车可以回来,我什么要提前回来,但是火车晚点,这不是我所能够控制的,再说之前火车站没有打电话告诉我。没想到他后来说下次注意了,如果有聚会的安排你就不要再走远了。他的话果然有效果,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落下过一次,(因为那时我想留在这么忠心的教会)又一次我聚会的一天,正好赶上母亲生病,也是休息日,回家的路很远,要很长时间,于是我跟长老商量,没想到长老用几句圣经的话给我回答了,在古代以色列,不参加聚会的人就要被石头砸石,这是耶和华的诫命,约翰一书5:3告诉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就是爱他了。然后又说,我们该把耶和华的爱放在第一位,所以得出结论,为了聚会就不能去看母亲了。当时我为了留在那里没有反驳,之后只能公司请假回家。圣经说: 2 第一条带应许的命令说, “要孝敬父母, 3 这样你就必蒙福, 在地上得享长寿”这是以弗所书6:2所写的,很明确孝敬父母也是耶和华的诫命,两则之间选择我觉得更加应服从第二条诫命,因为上帝不是个自私的上帝,对他的崇拜活动我随时可以进行,何况以色列人不聚会被石头砸死那是在旧约的摩西律法时代,现在是和耶稣基督的新约时代。(交流邮箱 woai_shangdi@126.com)
结语,耶和华见证人不得不说他们是一个虔诚的宗教,成员之间彼此关心,嘘寒问暖,胜过爱自己。上帝很注重传道工作,而他们极具主动性,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漂流过海向世界各地传道。对于组织更是任劳任怨作为自己的母亲看待。甚至组织的错误也服从尤佳。精神可以说是具有了“超凡的力量”。作为基督徒应该向他们学习某种精神和毅力。
但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基督徒,更是要有分析利弊,明辨是非的做法。耶和华见证人是个组织严密,分职协调,管理能力很强的教派,如果不是扭曲事理,强制剥夺人权的教义,甚至是有强迫症的教派,那么或许会有更多忠心爱上帝的基督徒加入。(交流邮箱woai_shangdi@126.com)

岗哨简评:

    这是一篇所谓的“宗教论文”。它当然没达到这个高度,不过他对这个教派的介绍可以说是中肯的。我之所以要转帖出这样的一篇文章,是因为人们,尤其是基督徒们,在面对不同教派的时候不愿保持诚恳和认真的态度,以自己相信的东西去看待、去揣测、甚至去攻击不同意见的持有者。由于我对耶和华见证人比较了解,因此才以此为例。当我在网上搜索耶和华见证人的相关资料时,所得的却极少有客观、诚恳的评介。诚然,每种宗教都会有他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包括正统的大宗教),这不仅表现在对圣经的解释上,还表现在不同教派的各种具体行为上。因为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也是一种带有丰富心理现象的综合体,并且在社会表现上是一种组织。组织必然有一种结构,同时也有权利的分配、控制等等许多现象。许多基督徒,根据自己满腔的热情和自己所处的传统大教派的教导,以一种看似有理的方式去诋毁其他教派的观点和言论。如果我们足够认真地注意他们所写的东西,便会注意到许多问题,比如,或者对某种观点的批评本身是无说服力和站不住脚的;或者批评的对象没有某种意思,批评者却强加上一种意思;或者批评者根本是在自说自话。在随意对耶和华见证人的字眼进行搜索以后,便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简直遍地都是。这种已见宗教狂热的端倪的现象,直到现在都如此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上,看来我们根本没有从各种宗教战争甚至宗教灭绝行动的历史上学到什么。
    除了本篇是一篇比较中肯的评介以外,还可以参见维基讨论的条目:http://zh.wikipedia.org/zh-cn/Talk:%E8%80%B6%E5%92%8C%E8%8F%AF%E8%A6%8B%E8%AD%89%E4%BA%BA
    维基的这一讨论条目也相当不错。(很可能也需要翻墙)
    (附带说一下关于耶和华见证人关于血的观点的一个看法。我弟认为,血是作为见证人的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存在的,属于每个宗教都要有的一种属于绝对范畴里的象征性意义)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关于基督教的洗礼原因的小小参考

根据耶和华见证人的参考资料,我找出了自己觉得比较可靠的圣经关于基督徒洗礼的参考:

马太福音 3:13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但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14 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15
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于是约翰许了他。16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马太福音 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承认不再拥有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彼得前书 3:21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罗马书 6:1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2 断乎不可。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着呢?3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4
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5
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6 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7
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8 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9 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10
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11 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马太福音 28:18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19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20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使徒行传 2: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心如刀割,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以下为天主教关于基督徒洗礼出处的一般看法,但个人认为其中的推断有些牵强:
信徒受洗的意义


论到洗礼,新约圣经所着重的,是我们所称的基督徒或说信徒的洗礼。

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这个洗礼既是属灵的,也是实际的行动。有时,它是指发生在悔改的时候,在灵意上归入基督之死的洗礼。有时,它就是指身体在水里受洗,有时,两种意义都包括。

这个真理两方面的意思,在罗马书第六章中都有提到。这章经文,对于圣经所说之洗礼的意义,有最完整的说明。在此,洗礼这件事,被引用来提醒信徒,要继 续活在罗中的任何思想,都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对罪而言,他们已经死了,正如他们借着洗礼所见证的。或许我们可以藉下面这一系列的述,把我们的论据表示出 来。

1.如同罪犯一样的,我们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人,我们的旧人坏到极处。神不用改进或矫正的办法,干脆就把我们归列为亚当的罪恶子孙,是该死的,祂定所有血肉之身的人死罪。

2.当然,我们若真死了,就必永远灭亡。因此,神差遗祂的儿子,我们的救主代替我们死。这意思是说,当主耶稣死在十字架的时候,我们也真死在那儿了! 祂代替我们死,就神而论,是对我们的罪恶、败坏、堕落之天性执行了惩罚。正如基督受洗归入死一样的,神看每一个相信祂的,也已受洗归入死了!

3.因此,罗马书第六章说:「……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祂的死……,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我们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

4.缺了这一点,就无法满足神的圣洁要求,我们这些有罪的人,就必须永远避开神的面,「死」就是解答,于是「死」在各各他公正地执行了!

5.我们在承受祂死的功效,那一剎那,就得救了!然后在水里受洗时,我们公开地宣布当祂死,我们也死了,在神眼中我们是罪人的历史已结束了!

6.在罗6:4中,说到洗礼好象是埋葬归入死。它说到浸在死亡的波涛与巨浪之中,第五节又说到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形状是种写照或说相似之处,洗礼是基督被浸没在死中,我们与祂同埋葬的写照。

7.论到相似之处,进到水里受洗的人,不曾真正的再起来过,这事实的意思是,我们的旧人已从神眼中永远消失了!

8.当然,在受了水的洗礼后,人是从水中再起来了,但是这在样式上,是个新造的人,不再是旧「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 2:20)。我起来,不再过从前那样的生活,而要活在新生命的生活中。

9.所以,我们读到:「……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也要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罗6:4-6)

10.总而言之,洗礼论到我们在基督的死上,与祂合一,因而开始了新的生命,也就是说,祂的生命居住在我们里面,换句话说,我们以洗礼见证我们已除去自我,披戴基督了!(加 3:27)

归入主死行圣礼,显与主死合一;与主同葬同复生,同享天上光荣;

救主流血赎回我,脱离恶魔捆缚,在世如同客旅过,日日惟向主活。



使徒行传中的洗礼

我们已研讨过了洗礼的属灵意义,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早期教会,对于此惯例的应用。由于使徒行传这本书,对此事有神的默示,我们要详细些的查考它所记载的,有关洗礼的事。

在使徒行传中,有四种信徒,我们在悔改与受洗的顺序方面各不相同。这四种信徒是(1)犹太人(徒2:38-40),(2)撒玛利亚人(徒8:12-17)(3)外邦人(徒10:47,48)(4)约翰的门徒(徒 19:5)。

他们悔改与受洗的顺序,大抵可以摘要如下:

犹太人:
(1)他们首先要挴改。
(2)然后才是受洗。
(3)再后,他们才领受圣灵(徒 2:38)。

撒玛利亚人:
(1)他们先领受了神的道(徒 8:14)。
(2)他们受了洗(徒 8:16)。
(3)使徒彼得和约翰按手在他们头上(徒 8:17)。
(4)他们就受了圣灵(徒 8:17)。

外邦人:
(1)他们最先是听道,亦即相信(徒 10:44)。
(2)他们受了圣灵(徒 10:44)。
(3)他们都受了洗(徒 10:48)。

约翰的门徒:
(1)他们听保罗所传有关基督的福音(徒 19:5)并清楚地接受。
(2)他们都受洗(19:5)。
(3)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徒 19:6)。
(4)他们受了圣灵(徒 19:6)。

以上重点在于,其中有三个事例是先受洗才领受圣灵,而只有外邦人是先受圣灵再受洗。如此,问题立即产生了!使徒行传中,怎么会有这些不同存在呢?

一.犹太信徒

先谈谈犹太人的事例,我们应当了解,使徒行传包括了一个过渡时期。当基督教传入的时候,犹太教并没有立刻消失。更碓实的说,是有一个改变的时期,有一 个作者形容它是「雅各断奶的日子」。这主要的是指早期教会那些改变信仰的犹太人,为人真实的基督徒信仰,而弃绝犹太教的时期。

还要记得,由于杀害弥赛亚,犹太国处于不得神喜悦的特别地位。他们喊:「祂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 27:25),天上听到了!这个赌咒批准了!

在使徒行传第二章,当福音传给犹太人的时候,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先受洗,才能领受圣灵。他们以受洗表明脱离犹太教,公开地表示他们脱离与那些杀害生命和荣耀之主那些人的关系。他们救自己脱离「弯曲的世代」(徒 2:40)。 洗礼对他们是表示,与他们的过去,作最后的告别,与基督有个新的开始。表面看来,洗礼把他们摆在基督徒的地位上。这意思并不是说,洗礼是得救的必要条件, 只有信才是神施恩的途径。它的意思只是说,如果他们在各方面,仍旧未与受判决的以色列人断绝,神无法把祂的圣灵赐给他们。

在此,我们应当注意到,与犹太信徒洗礼有关的,最令人费解的两节经文。

1.第一处是:徒2:38,我们读到彼得在五旬节那天,向犹太人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2.另一处是:徒22:16,在此,亚拿尼亚对扫罗说:「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这两节经文似乎都说,罪可以用水的洗礼除去。我们知道,这种解释不正确,因为只有神儿子耶稣基督的血,能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一 1:7)。

要寻求这两节经文的正确解释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些指示只是给犹太人的。从来没有吩咐过外邦人,要受洗使罪得赦免。再次的提醒我们,有某些罪是犹太 人用特别方法触犯的,弃绝主耶稣,把祂钉十字架。就是牵涉到这些罪的赦免,他们的洗礼才会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当一个犹太信徒奉主耶稣的名受洗时,他实际上 是承认他有罪于耶稣的死,而公开的脱离犹太教,承认救主。

二.撒玛利亚信徒

第二类要讨论的是撒玛亚人,正如已经提过的,他们在信、受洗、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以前,没有领受到圣灵。他们为何必须受洗,还要加上使徒的按手呢?

我们相信,答案是:「防止早期教会的分裂」。许多世纪以来,以色列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一直有着强烈的仇恨。井旁的妇人,用几句精简的话,把这种态度表明了,她说:「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约 4:9)。但是这种态度不能延续到教会里。

起初,耶路撒冷的教会,几乎全是犹太信徒。当腓利把福音传到撒玛利亚时,那儿的人欣然的受了(徒8:5,8)。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是否因着两民族间的 古老仇恨,而必须成立两个教会,一个犹太人教会在耶路撒冷,一个撒玛利亚人教会在北边?如果必须这样,那就严重的否定了所有信徒都在基督里合一,以及都受 洗在基督里成为一体这个真理了!

为了排除早期教会里的任何此种罅隙,神认为让撒玛利亚人在受过洗,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之后,才赐他们圣灵是好的。这表明犹太和撒玛利亚信徒的团结,在基督里都为一。

三.外邦信徒

外邦信徒是在他们信基督的那一刻,立即领受了圣灵。然后他们就以信徒的身份,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徒 10:48)。

那些主张受洗是得救的必要条件的人,应当注意到教会从最早期开始,外邦人就是先受圣灵然后才受洗的。

四.约翰的门徒

使徒行传中的第四类信徒,是个例外情形,牵涉到一些约翰的门徒。这些人曾受过约翰的悔改之洗。总之,他们一直未信主耶稣,也不曾听到圣灵降下的事。(徒 19:2)记着,「他问他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保罗向他们传讲耶稣后,他们信了!并且都奉主耶稣的名受洗。接着,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由于这些门徒无疑的是犹太人,他们蒙召受洗,和五旬节那些人一样,都是为了公开断绝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然后保罗才给他们按手,表示他们与所有其它信 徒一样,都被带入同样的福里,保罗按手就有圣灵赐下,这个事实证实了保罗的使徒身份,也证明了所有信徒都因同一个灵合为一。

五.现今的典范

如困问使徒行传所说的典范,那一个适用于现代,答案显然是外邦信徒的层次适用于我们。也就是说:首先信,然后受圣灵,再受洗。

我们再进一步的说,所给予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约翰门徒的特别指示,于今都失效了!例如,现在的犹太人一信了耶稣,就领受圣灵,不须要等到受了洗。这 种改变的原因是:使徒行传所记载的那个时代,神仍然把犹太人当祂的选民。祂仍然耐心地以恩慈待祂的旧时百姓。在使徒行传结束时(徒 28:28)也就是犹太国终于拒绝了福音之后,神转向外邦人,从那时候开始,所有人的立足点都一样,都是罪人,没有国籍的差别或特权,都必须悔改接受福音。

论到使徒按手这件事,这在现今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严格的说,不再有一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使徒的。

因此,如今给予全人类的指示是悔改、信福音。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随即就领受圣灵。然后他们应当受洗,表示在死的形状上与基督合一,以及决心从此过新生活。

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小记……

最终,我们的感情被搁置在了一个奇怪的位置上。
我稍稍改变一下某人的话:“伟大的爱情必然有巨大的障碍。”现在还不能过早地定义这段感情为“伟大的爱情”,但不论这位女孩做了什么,我仍然发自心底地认为她是我遇到过的最单纯最善良的女子。这种女孩的爱往往是惊人的。而我们之间,的确是有巨大的障碍的。
因此我愿意让自己经历“无原则的爱”的切肤之痛。
爱可以是无原则的吗?通常是不能的。但是我不想让自己后悔。我愿听从爱的引导,但也要尽量使自己配得上,如同纪伯伦所写:“不要想你能引导爱的路程,因为若是他觉得你配,他就引导你”。
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它使你敏感,使你颤抖,令你日夜嚎哭,情不能已。它在舂打你,在筛分你,在磨碾你,在揉搓你。然而它会带你到何方,你却不知道。你只能以惶恐而悲伤的心来迎接每一天。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舒伯特阿佩乔尼琴奏鸣曲D821

想引用YOUTUBE上的古典音乐库已经有段时间了。在这些视频里,我们能看到许多老一辈大师们传奇般的身影,神态,动作,也能找到许多年轻一辈的重要音乐家的演绎,还能看到大量版本各异的不知名的音乐家们的录像。YOUTUBE在分配一小套的音乐专辑显得有些不太人性化,也因为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录音能感到开心,我打算引用一些视频,做一定的介绍和个人感想。
作为一切的开始的这首奏鸣曲视频,舒伯特阿佩乔尼琴奏鸣曲是让我女朋友呆呆地站在鹅毛纷飞的雪地里仰望天空的曲子。实际上,她听的录音我还没搞清楚是谁的演绎,不过这个版本却的确更胜一筹。在听过大量怪异的演奏之后,我发现这种不仅技术没有障碍,演绎亦是绝佳的版本实在难能可贵。

以下引用维基百科:

为阿佩乔尼琴和钢琴所作的a小调奏鸣曲,简称阿佩乔尼奏鸣曲,是舒伯特于1824年11月谱于维也纳的一部室内乐作品,编号D.821。它是历史上阿佩乔尼琴仅有的两首曲目之一;此乐器结构类似维奥尔琴,指板上有琴格,六根弦的空弦音高和吉它等同,但是琴颈在横向上有外凸的弧形,可由弓弦拉奏发声。由于现在已经极少有人用阿佩乔尼琴演奏音乐,这部作品的录音和演出大部分是由大提琴家或中提琴家和钢琴家协作完成的。

阿佩乔尼奏鸣曲和著名的死亡与少女四重奏属同一时期作品。当时舒伯特的梅毒症状加剧,精神上亦遭受抑郁发作之苦。1823年,阿佩乔尼琴刚刚问世,舒伯特有一位好友维森茨·舒斯特尔是一个技巧高超的大提琴家,同时也在大力推广阿佩乔尼琴,这部奏鸣曲很可能就是他委任舒伯特创作的;然则在它1871年首版之时,人们对阿佩乔尼琴的短暂兴趣早已成为历史。

大提琴演奏:Miklós Perényi
钢琴伴奏:András Schiff
两位皆为匈牙利人,席夫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全集曾获得企鹅三星带花评介。普雷恩伊也是著名人物,技艺与演绎皆为上佳。

Schubert Arpeggione Sonata D821, I.allegro moderato





II. Adagio



III. Allegretto


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

再读卫斯理

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对我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我相信,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强迫一个人拥有一种不属于他的能力。环境是用来催发一个人基因里给予他的禀赋的,却不能凭空造出新东西来。如果一个人注定不爱思考,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而浪子回头,也是因为重大外在因素的促发,使一个人心底隐藏的东西浮出水面。我虽然不能判断这些作品对我年少时失恋的痛苦是否真有帮助,却能肯定它是很好的催化剂。它促使我这个喜欢思索的人按照它所指示的方向开始了最初的思考。
没有它,不知道我会在何时开始思考,又会怎样思考。没有它,我就不是现在的我。它是我人生轨迹中独特而重要的一环。

网络信息爆炸带来了大量的电子书,自然也有倪匡先生笔下的几个系列了。这几个月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感觉却和十几年前很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初恋般美好的那种孕动感,并没有在十几年后的我身上找到共鸣。
这种奇怪的感觉从今年回国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我在闲暇时一直在看年轻人与公主系列。这个系列是我以前相当喜欢的,因为主角是倪匡描绘的比较完美的一对恋人,几乎做什么都出双入对,感情好得亦是惹人羡慕。我想在少年到青年,甚至到成年的一段时间,人对于完美的爱情都会有一种幻想,希望它如陈年美酒一般香醇沁人,皑皑白雪一般纯洁优美。这种理想无疑能在这个系列中找到它的某种顶点。此外,年轻人是倪匡塑造的人物中最完美的,容易让人对这个形象有很强的认同。当初,这个有些短小的系列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次我有幸能通读整个系列,但它在我心头却只留下了很轻的痕迹。这最初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是否是这个系列写的并不好呢?但是最近又开始看卫斯理系列,心中渐渐明白,这并非错觉,而是实实在在的,倪匡的整个系列水准都有待提高。
当然,这并非是在说它不值得一读。更不是在企图否认它的独特魅力。倪先生的确是个奇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旁人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却能给他数不清的灵感,让他能带领我们领略他神奇的想象力。而他把握种种不算太离奇的念头的能力又是一流,能够把许多你也能想到的普通幻想延伸为一部引人入深的作品。他在营造气氛方面是相当杰出的,尤其是当你不看书名直接读正文的时候,必然会为书中悬疑而引人入胜的气氛紧紧地吸引住,一页一页地往下读。而他关于人类的行为和科学的一些观念,也具有警示的意义。在他许多生动的例子前,读者不能不停止,不能不反思。
然而,也许是因为他写作太快的缘故,这些作品也有大量的瑕疵。最显著的一些,比如文笔质量参差不齐,行文一般略显生硬,这无疑减弱了作品的魅力和经典性;比如有些结局很仓促,许多线条似乎是被强行拧断一般,无法让人尽兴是小,直接影响了一部作品的厚重感就是大了——虎头蛇尾,自然就是头重脚轻,这当然不是杰出作品应有的特点;比如作者对于警示意义的话语出现的环境在一些作品中渲染明显不够,让人听一遍有些新奇,听多了几乎都成了一个模式,而且许多是直接由作者大发感慨地讲出来,所涉及的内容和例子也显得比较单一;比如夸张手法的运用有些时候过了头,甚至让人觉得作者过分随意,或让人难以信服,看小说的感觉太重。至于其他网友觉得的一些瑕疵,比如政治观点,比如套路相似,我倒是觉得还好。作者对所有的政府态度比较近似,认为都有很黑暗的、非人性的一面。而套路相似的感觉,我认为是虎头蛇尾带来的副作用。

不管怎么说,即使这些小说在我今天读来,感觉已经淡了许多,它们仍然是很神奇的系列作品。我们这些成年人至今还在讲述和回味当年第一次读到它们时的感受,便可以看出它们的独特魅力。也许青少年们更适合它,这不是因为它们是儿童读物,而是因为青少年们的精神世界更纯洁,好奇心也更甚,书中的世界能让他们更加开心,更加投入。而我们,精力早已被太多的事情分散开去,使得很少能比较认真地、投入地看一些书。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在回忆之时在心中默默对它们说一声感谢吧!

12月7号原稿
12月10号修改
仍不满意,需要进一步修改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致冰冰

冰冰:
你说我不如黑衣爱说教,这个我不晓得是不是。不过人要是说教起来,大概都差不多。不过尽管放心,信要是说教性质的话,谁爱看呢?

听了你的那番“豪言”,我很开心。其间明晰的思路,果断的结论,充满希望的言语,付诸于行动的决心,不管谁看了都会感觉心里亮堂堂的。其实真正的幸福来源并非环境,并非他人,而是自己。如果我们总是不满足,金山银山也一样嫌少,良辰美景也不免感叹赏心乐事不知在谁家。唯有你完整、坚强、耐心,带上微笑,才能找到幸福的方向。
人人都谈论追求幸福的方法。可是我却觉得,追求可能是幸福的大敌。幸福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它不是某种条件能够获得的。幸福如果变成了一种现实的画面,或者说,一种憧憬,它便往往是不得善终的。因为当你真的得到了你要的那种幸福时,它反而常常令你不满足,因此你困惑了。而你若得不到它,自然更会失望万分,倍受打击。而最让人伤感的,则是你花在通往这个幸福的道路上越久,由于认知失谐,你就越会认为这真的是你要的幸福,不论它其实是否是你渴望的。那时你的双眼到底会带着怎样的神采呢?唯有你走着走着忽然感觉如此安静,如此清香,如此感恩,如此甜蜜,这才是不请自来、也许并非人人艳羡、却是属于你的最真实的幸福。

由于你前进的道路总是和爱情有关,由于你渴望爱,由于你因为爱迷茫,甚至消沉,我也谈谈对于爱情的看法。

不管我们爱谁,想和谁在一起,我们首先都要有爱的能力。我们如果只是渴望被人疼爱,那我们需要赶快长大。孩子总是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烦恼。在我们不能真正爱的时候,幸福也不会长久,而且它很肤浅、易变。
爱源起于欲,却远比欲要深沉、厚重、动人心弦。
很多人却喜欢这种偏向原始欲望的感觉。他们的爱如闪电,如暴风雨,强烈,但是转瞬即逝。关于顺应这种感觉,有人认为压制这种欲望就是否认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自然赋予人这种欲望和快感,是为了让人们繁衍后代。既然不要否认,干嘛不多留后代呢?人类的爱是一种经过精神升华的感情,它有丰富的内容,深沉的内涵。
对于地球上大部分地方的人类来说,爱的模式是一夫一妻制,这给爱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一夫一妻,本质上来说是从一而终。爱被加上了限制,它还能是爱情吗?很难说。因为爱本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东西。我们生而立于世上,便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爱也一样带有责任。爱是很难被道明的东西,但是若是以“人总是会变的”来推卸责任,这应该是要被谴责的。你到底想从爱情里得到什么?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忽略了时间是怎样的一种概念。时间就是一分一秒真实地逝去,你想跳过是不行的,而不是我们口中的“十年”,“一辈子”。你可以一辈子抱着一个人不烦吗?你可以一辈子的每天早上醒来都看到同一个人而感到甜蜜吗?爱是一种契约,一种决心,一种付出。
有人总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它束缚了爱。他们这么想是因为他们认为爱只是某种一闪而过的灵感,是一种随心的感觉。还因为他们惧怕责任,嘲笑责任。我觉得婚姻深化了爱,让它不再是那么浅薄的东西,而蜕变成一种可以很伟大很永恒的东西。婚姻是一种仪式,表明的主要不是你爱一个人,而是你愿为一个人付出。
我们常常在说,分手是因为不适合,云云。除了两人都同意的以外,这在本质上是自私的。什么是合适的人?你打算遇到多少人,尝试多少次,伤害多少人来达到你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的目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和合适的人在一起幸福是多么可惜的事,我们伤害了多少人来达到这个目的又是多么可惜的事!如果我们和这个“合适的人”不能在一分一秒的真实事件里相爱、幸福一辈子,这简直堪称损人不利己。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道德。爱情无论如何还是要追随自己的心的。我也不能赞同我们必须把自己捆在一个错误的地方一辈子,那么你太亏待自己了,也太亏待那个人了。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呢?——当我们开始爱的时候,请敞开心扉,闭眼,认真呼吸,感觉,然后追随,记住,这是两个人的事,你有责任。当你不得不离开的时候,请心生愧疚,请自责,请不要互相埋怨。
我想我要说的都说完了。
最后,祝福你,找到那美好的幸福。




8。31 初稿
9。8 修改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再看率吗

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谋划”写一篇类似影评的文章。看的电影不多不少,总是多有感慨,但是对于写影评,却有些望而却步。我觉得自己的确不甚了解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好吧,那么只要把自己所想记录下来,不就可以了吗?梁同学很好地疏通了我的心结,不过这些“所想”直到现在也没有被记录下来过。
昨天晚上和雅静一起看了《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倒是终于促使我下笔写一写所谓的“感想”了。这部IMDB评分排行第十位的电影,曾经搞出了该网站一个有趣的事件:一千名该电影的忠实粉丝为了把它捧上第一的宝座,昼夜不停地注册新ID给《蝙蝠侠前传2》打10分,给当时的第一《教父》打1分,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现在,时间的冲刷终于使它慢慢滑落了下来,暂时停留在了第十。不过,我们看了之后,却深受震撼。虽然是一部商业片,诚然以金钱为基础,注重特效和刺激,但是我以为本片的“小丑”这个人物使得全片的基调有了不少转变。本来一部惩恶扬善的老套路英雄主义电影的僵化结构,因为小丑的不按常理出牌,因为他对规则的破坏,对人性中善恶两面的戏弄,引发我们对所有僵化模式的思考。这一切,导致片尾蝙蝠侠的自我牺牲行为纵然高尚而令人感动,在我们心底的沉淀却没有小丑那么多。因此,即使它坐不上第一,也留不在第十,怎么说到三十或五十也该够格了。
然而当我站起身来一边品味一边考虑自己是不是想再看一遍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完全没这种欲望。我不禁有些发愣,突然想起了几年前在玩《魔法门6天堂之令》的时候,曾在游戏论坛上看到有人发出类似的感叹:“这么好的游戏,玩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玩完了以后怎么却没有任何想要重玩的念头,至少好几个月的时间内都不想再碰它!”如果有件东西是我们不愿再去碰的,它怎么会是好东西呢?
我给出我所想的:
有些电影看过之后,观众会喜欢反复观看,反复咀嚼。而另外一些电影,大家皆承认是经典之作,却鲜有人愿意反复再看。这是因为两种电影打动人的地方不同:第一种往往风格徐缓,基调沉静,或绵延悠长,或发人深省,引人如品茶一般细细感觉;第二种则常常偏重情节,追求震撼力,力图以较直接的方式“征服”观众——但它们又往往刚中有柔,紧凑中有思索,因此它们也是杰作。当后者在时间上的漫长,场景上的波澜和主题上的厚重把观众“掏了一回心窝”之后,很难能让人再鼓起勇气被“压榨”一回。
再者,适合细细咀嚼的往往不是情节,而是一些精彩的对话,一些精彩的画面。而那些情节,往往我们看过一遍就可以在心里快速重放,而不必再经历那两个小时了。
最后,我再给出雅静的回答:
因为我们不忍破坏电影的“完美性”。电影真有完美的吗?即使现在我们认为是完美的,我们的眼光不会变吗?所以,再看就意味着我们可能要“挑刺”,这部本来可以在我们心中完美的电影就变成了泡影。在心里留下那美好的印象有什么不好呢?
是啊,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部上乘之作,甚至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就够了。

17/08/2010

2009年10月11日星期日

我们的大脑并非只开发了10%

作为一个伟大的谣传,当人人都认为我们的大脑有90%尚未开发的时候,它无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遗憾的是,它确实不是真的。
1929年,行为主义创始人沃森的学生,著名心理学家拉什利为了搞清楚条件反射的生理基础而对老鼠进行了研究。他训练老鼠在特殊的迷宫里奔跑,直到它们能尽快到达目的地。然后他选择性地破坏老鼠部分的大脑,每次15%,测试它们对以前学过的迷宫路径的记忆情况以及对新路径的掌握情况。他的研究主要提出了两大发现:1.整体活动原理:整个大脑皮层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的,大脑皮层受到的损害越多,其功能丧失得越多;2.等势原理:无论联络皮层的哪一部分受到损害都没有关系,因为每一部分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都是等同的,没有哪一部分多哪一部分少的问题。
他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证实。当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通过仪器的帮助,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大脑都在积极运作。我们的大脑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动的,并不是某种能力由某种特别的区域来掌管。大脑并没有哪里还没有被“开发”。
他的这两个发现,以及之后的研究,同样也表明了“左脑司逻辑语言,右脑司空间图形”的说法是具有误导性的。事实上,左右半脑的分工只能说是从广义上来讲左脑在逻辑语言方面有优势,并且因此右脑不重复发挥左脑的这一功用。但是当左脑受到严重损伤的时候,有时候右脑甚至能完全接管左脑的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优势是一种暂时性的分工。而我们所熟悉的看法所暗藏的意思却是左脑只管语言,与右脑不沾边。
当然,虽然整个大脑是一起开动的,但确实可能通过不同的整体运作方式来使我们获得某些潜在能力,这点我们还很难说什么,因为对此我们的研究很有限。但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去相信超能力之类的东西。
大脑有大片区域未开发的谣言的来源已经无从得知,而它的流传与许多因素有关。正因为我们都愿意相信自己的能力远不只如此,我们才会乐此不彼地“引用”该“发现”;正因为各种媒体及普通民众不求考证、求简便和猎奇的心态,才会让许多的谣传具有如此的广度,可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