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

科幻的“硬”与“软”(星河)[转]

这次我们来谈一个概念性较强的问题。之所以要说这样一个相对枯燥的话题,是因为它几乎是我见过的最具分歧的科幻争论之一。

  什么是硬科幻?什么是软科幻?搞清这个问题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至于说具体意义何在,我将在下面提及。

  先看一个错误定义:以技术为基础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幻作品称为软科幻。我现在找不到这一定义的原始出处,但从字面上和感觉上,这个定义显然来自前苏联科幻界——只有在前苏联才喜欢把科学和技术划分的这么清楚(这也确实与当年的科研背景有关)。

   那么原本的经典定义是什么呢?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 (Hard SF),以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以意象性、心理性和隐喻性深刻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科幻作品称为软科幻 (Soft SF)。无论我们现在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软科幻的原始定义——毕竟我们是做学术研究,而不是望文生义地理解“硬”和“软”这两个 字。

  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我们才会认为——黄金时代多为硬科幻作家:比如A.C.克拉克,“硬”得掷地有声,其《2001:太空奥德 赛》被奉为硬科幻的经典巅峰;比如迈克尔·克赖顿,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富得流油的畅销书作家,但他早年的成名之作《安德洛莫达的血统》(中译《死 城》)硬得像是科学报告。基于同样的前提,我们才会认为——新浪潮时代多为软科幻作家:比如B.W.奥尔迪斯,其《户外》通过对外星间谍记忆缺失的精彩描 述,揭示了人类表里不一的行为特征;比如迈克尔·莫考克和菲立普·法马尔,大胆地将宗教和性引入科幻领域;再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从创作时间与 手法来看它与新浪潮运动毫无瓜葛,但这部著名的反乌托邦作品却荣登最佳软科幻的宝座……

  当然,这个定义的岁数已经不小了,套在现在 的创作上确实有些困难。科学的拓展、交叉和融合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日趋模糊——比如心理学曾归属人文科学,但现在的研究手段更接近自然科学。即便 没有这层模糊,还是会有不少问题:《星球大战》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首先它的确不够硬,飞船在没有空气的太空中竟能发出尖厉的呼啸;可说它是软科幻,也看 不出什么深刻的内涵,不过是一个反抗暴政、英雄救美的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故事——但无论如何,它的确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科幻。

  因此我们主张硬软科幻的划分,并非要给所有作品都贴上非此即彼的标签。事实上在更为广泛的文学领域,现在也很难把一部小说归为现实主义而把另一部小说归为浪漫主义——情况不是那么简单。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试图重置这个定义: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软科幻是以人的情绪或利益推动情节的。为此我们不妨发掘一段流传不广的史料: 历史上在谈及“硬科幻”时,还使用过另外一个词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释,该词与Hard SF本不尽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袭科幻黄金 时代创作流派风格并重复某些主题的科幻作品”——从主题限制上讲与上述硬科幻大同小异,而从“流派风格”上的限定来看实际是指一种叙述方式——也就是说, 上述重置的定义更接近这个定义。

  有很多读者和作者建议不必区分这两种过于形而上的概念。他们认为只要好看,只要能表达作者思想,就 是好科幻,至于硬软与否并不重要。可还是那句话,读者可以不分,作者也可以不分,但在研究领域必须划分。理论研究未必能具体指导阅读和创作,但系统地归类 却对科幻发展有益无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负面效应已露端倪,模糊的概念正成为一些烂作的遮羞布。当一篇作品中出现大段技术硬块 (指不能与文章合乎逻辑地相容,甚至有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引自科学文献或科普作品的所谓知识点)时,作者可以义正辞严地宣告:“我写的是硬科幻!”而当一篇 作品毫无科学常识甚至近乎神话时,作者可以毫不羞愧地声称:“我写的是软科幻!”

  基于上述原因,我还是希望能有硬软科幻的划分。严格定义可以暂缓,争论可以存在,但概念不应丢弃。因为我不希望有一天,硬科幻成为科学工具书,或者作者因恐惧“硬伤”(指科幻作品中的知识错误)的出现而不敢提笔,而软科幻则成为“糟糕科幻”的代名词。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