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
一抹永恒的阳光及其背后——闲谈莫扎特
十八世纪的音乐史上闪烁着一个“奇迹”!人们谈及他的时候,总是报以难以置信的态度.他与海顿几乎同时创作了彼此人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那时海顿27岁,他才8岁.八岁,正常小孩玩泥巴的年纪!处于这个时期,他就能有如此魄力,怎么不叫人为之惊,为之奇?
不满六岁,他就能在钢琴上找出三度音程,就能弹奏出完整的钢琴曲,就能创作出悦耳动听的曲子.步入六岁后,便开始随父周游欧洲进行演奏古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的演出.人们为此奔走相告,有时那些为一睹他神童风采的人群围得道路水泄不通,使他寸步难移.他那小小身躯下所爆发出的精湛的技艺无疑是引起了各国强烈的轰动.人们惊叹非人!“音乐奇才”、“神童”、“天才音乐家”等等美誉随之纷至沓来.
对于发生在这位早熟的天才音乐家身上的逸事,人们亦是耳熟能详.在1779年春的罗马,他来到正庆祝复活节的罗马西斯廷教堂,教皇亲自主持的祈祷 中演唱的那首《求主怜悯歌》深深地打动了他,遂要求借阅观谱,因教堂向来规定曲谱不准抄录外借而遭到拒绝.可这位来自奥地利的十四岁少年在几天后的演奏会 上,使众人再次惊叹于他那近乎出神入化的音乐天赋——他竟能仅凭着记忆把那复杂的乐曲完整无缺的默写下来,并用完美的表演献给了听众.
这个人,不用我说,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就是1756年生于奥地利西北部萨尔茨堡的莫扎特!
于童年时期就投入到音乐创作的莫扎特首先是老天的杰作.老天赋予了他那超常的、绝妙的秉赋.四岁开始学钢琴的时候,稍长的乐曲只需一小时就能熟记并背奏,这能不说是老天的杰作?
且不说萨尔茨堡——一个山水依傍,去往各国要塞城市畅通无阻且又居于中心地带的这一地理优势;单说其父莱奥波德(leopolot mozart)对他的精心栽培,免其异常的音乐天赋因得不到良好的引导而退化成为常人的“悲剧”,并使其闻名于世,这已是莫大的功劳了!他的父亲当然可称 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除了在旅途中教授莫扎特音乐知识外,他还教授其其他旅行中所需要的各国语言.同样也有人对其父携带孩子巡回演出,使其在未成年 之期饱受奔波劳累的颠簸之苦这一做法提出质疑,可莫扎特同样也在旅途中得到了音乐创作上的种种启示.假如未曾随父遍游欧洲各国的音乐中心地带,哪有伦敦巴 赫长时间为他讲解音乐?哪里还会存在向海顿学习对立织体后不久而直接将之运用于作品之中?
他以“神童”身份历游于各国之间,聆听、改编甚至模仿当代优秀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却能始终做到立足于自己的个性不动摇,把吸收的各家各派的精华融汇在一起,贯通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这一切是那么地难能可贵!无形中,他成了十七八世纪欧洲文化的“总结者”!
阿*格*鲁宾斯坦称赞他为“音乐中的永恒阳光”,我想:他所称赞的应不仅仅是指莫扎特在他创作真正走向成熟而遭到世态炎凉的冷漠后,作品却始终向世人传达和谐、纯洁、乐观的人性精神.他的音乐无时无刻不让人觉得他的思想是积极的,崇高的!
他不象中国民 间音乐家阿炳那样,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磨练及无数次的生活煎熬而后形成一种大彻大悟的明朗、追求理想的音乐境界.他的音乐与个性透着天然的艺术性——阳光普 照大地般自然.这点无疑是“永恒中的阳光”更该强调的.歌德说:“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莫扎特很好地诠释了这点.众所周知,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 有时总是精心于为自己的作品加工雕琢.而他的旋律自然流露,宛如山涧溪流顺路而下,无半点刻意之感.
莫扎特曾说过:“尽管作品很长,但在我头脑已把它完整地完成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安排好,而且写在纸上的东西很少与我想象中的不同.”卢梭所提倡的“回归自然”便是莫扎特生活与创作的定点原则.他是真实的、坦诚的、热情的、更是自然的!
他只活了35岁!活着的岁月是海顿巴赫他们的一半,作品的数量却能与之相对抗,体裁的涵盖面林林总总.全面发展并未导致全面平庸,每一样他所涉及 的,都有其夺目之处.人们曾为他做过统计,在短暂的35年生命里,他的作品竟达754件,其中未完成的就有132件.这组数据不禁让我为之感叹:时间对他 是何等地奢侈!
可悲的是,那些曾在他未成年时期边以近乎与折磨的方式考验他有几分天才,边又为他的技艺赞不绝口的人们,在他的创作日臻完善之后,却不再慷慨地对 他投以热情,有的甚至海在他那因贫苦而显艰辛的生活上“雪上加霜”。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正如萧伯纳所说:“莫扎特后半辈子那十四年,是一个极伟大的人生活于一个极狭小的天地间”(<<萧伯纳乐评集>>)。
在他旅行演出的时候,就已开始为寻求职务而四处奔波,可每每都以失败告终.无奈回到家乡萨尔茨堡担任宫廷月师的他,却被作为公国执政者的大主教无 理地限制了人身自由,最终因难以忍受其专横的作为(每天必须坐前厅几个小时,没有指示就不能弹奏;象奴役一样干杂活等等)而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职务.这个蛮 横无理的大主教啊,青天白日竟还派人将莫扎特从楼梯上踢了下去.
为了逃脱现实生活中的坎坷,他于1789年担任了因格鲁克的逝世而空缺的宫廷作曲家的职位.当时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将薪酬降低了不说,还指派了谱写宫廷舞会舞曲这一工作,从而禁锢了莫扎特的创作世界.这个曾义正严辞声称莫扎特是“真正的天才”的皇帝啊,也只是将之作为消遣的对象,或者随着潮流,向自己的子民表示他也有欣赏音乐与天才的高雅的情操!
为此,莫扎特说:“就我现在所干的来说,这是太多了,但就我所能够赶的来说,这就太少了。”
为了能有自己一展全脚的创作空间,莫扎特于1781年走上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艺术作曲家的道路,不再受他人指派.随之第二年,他因不顾父亲的反对 而与同是贫苦音乐家的女儿(c.weber)结婚,导致了父子关系僵化,更是陷入了生活的窘镜之中——多病的妻子,待育的孩子.
为了维持生计,他每天都赶去教授钢琴课,作曲课.有时回来还得熬夜作曲.他就这样每天为了生活殚精竭虑地忙碌着.
对莫扎特而言,独立艺术作曲家的生活道路是艰辛的.他以追求自由创作,追求自力更生,养家糊口的意志度过了十年.坎坷、困苦的生活和这一时期创作 思想与创作上的饱满形成了强大的反差,这一反常使他长时间处于焦灼与矛盾中.本不是很健壮的身躯承受的压力终于到了极限,他倒下了!
除去人情淡漠不说,有人说莫扎特作为神童的历史如烟花般辉煌消逝后屡遭挫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他的个性.对于当时世俗的社会,他从来没有因考虑前程 而卑躬屈膝,放弃自己真诚的一面,而是选者孤独且又坚定地向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前进.从这点,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莫扎特的音乐灵魂所在之真谛,正是 这种追求自由与人性所闪烁出的光芒.
他拖着病体完成《魔笛》这一歌剧名作后,为了生存,他接受了瓦尔塞根伯爵委托人请他为自己故去的妻子所写的《安魂曲》.安魂安魂——莫扎特恍惚地 觉得这是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结束了——“这首安魂曲好象是为我自己所作”!他的预感还是应验了,于同年的12月——年仅35岁的他因伤寒病逝.
没有美妙的音乐相送,没有好友的陪同,这么一个正当处于人生旺盛期的天才音乐家就这么被埋在了黄土底下!人们一直哀叹的是,至今对其确切的埋葬地点还不得知!
……
天本是亮着,现已黑了!
天才莫扎特的一生就这么在笔下活了又死了!
我一直天真地以为,他是上帝不留意掉落在人间的天使.他那塑轻轻拨动着琴弦的青铜雕像的神情,是那么地纯洁无邪、富有灵性!
他本不属于人间.上帝发现了他的错误,却又发现凡人们如此不好好地珍惜这个“阳光的天使”,于是发怒了----送葬那天天气极其恶劣,风啊雪啊都发狂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