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leufrance.com/thread-31592-1-1.html
读罢《飞狐外传》,掩卷沉思,耳边仿佛传来南兰幽幽的叹息“要明白别人的心,那是多么难啊!”
然而,明白了别人的心,又何曾不是一种较为残酷的领悟。如果一切都太明白,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想到,梦,童话,理想化,还有爱情,统统被现实这个大筛子涤荡过之后,不知道剩下的会是些什么?
飞狐中的灵魂是程灵素,一个不美而又太聪明的女孩子,我愿意为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放声一哭。因为长得不美,她们的感情多数坎坷不谐;因为太聪明,她们的痛苦也必然加倍的深重。
金庸小说中很多的美女,知道她们或是“娇丽无匹”或是“清秀绝俗”,太美了,反而使人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一个活生生的影像。唯独程灵素不同,世上外形如 她的女孩子多得是,黄,瘦,小,相貌平平,一双眼睛很有神,穿着较为素淡的衣裳。虽然不是惊世骇俗,却是如此真切,如此栩栩如生的站在那儿,几乎能看到她 的衣襟上镶滚着的素雅的花边,几乎看见她那纤细的手拿起小银筷,动作轻柔的挟去蜡烛的芯。
唯一出色的是她朗月寒星一样的眼神,黄种人的眼睛,尽管虹膜偏于棕褐,瞳孔却是乌黑亮泽,睫毛眉毛又是黑色系,所以给人的感觉总是目似点漆,神采照人。眼 睛据说是最能反映心灵美的,可见她的心很美,特别美。可惜,绝大多数的男子孜孜以求的,恐怕总是女人的脸蛋和身材吧。
记得看过一篇东西,说是有一个人说过,金庸小说之中他最羡慕的男人是那个尹志平,只要是男人必然能够体会其中缘由。初时觉得这人俗,恶,土,然而后来细细的一想,起码他还有一份极可爱的坦诚胸怀。
读过修订过的新版《碧血剑》,金庸安排那个袁承志移情别恋上公主阿九,阿九出身高贵,比温青青美貌温柔,袁承志爱上她实在是正常不过——然而还是失望,彻 骨冰凉的失望,青青固然爱吃醋爱使小性儿,比起林黛玉来其实尚不过分,父母都很美,她的相貌当然也不错,与袁承志也是一路有情有义的走来。可是一遇到阿 九,袁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呢?结局也是十分的无味,青青像泼妇一样寻死觅活,金蛇郎君与温仪的女儿,怎么会如此糊涂甘于平庸呢?袁承志虚情假意行尸走肉一般 远避海外,阿九则成了最尘缘不断的出家人。
这一段一时也不好说改的好是不好,记得最早看过的版本袁对青青是始终如一的,阿九多情,袁对她只是象唐三藏对女儿国王一样心猿意马了一阵。然而这个修改无 疑是合理的,倘若我是个男人,最正常不过的男人,遇上阿九这样的绝代佳人,又是公主,画了我的肖像暗恋我,又有同卧一被香泽亲近的风花雪月之举,呵呵,我 恐怕不仅仅是找不着北了,连东西南三个方向一齐都抛到九霄云外,我我我,我要阿九做正房,当然——如果青青同意,我更愿意向韦小宝那小子学习,这样她们还 可以多几个闺中知己,我知道张无忌张教主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上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八十多岁的成功老男人,相伴六十年的女人故去不到一年,早可以青春勃发的去娶二十多岁的小女人。李敖说得好,这是任何一个82岁男人都会有的愿望。既然是正常不过,丁春秋子弟们似乎不必腆着脸捧着臭脚把他们吹成“风流佳话”啊。
男人之爱美女,大约有点象女人之爱衣服吧。
说得有些远了。
常常会想象一下,假如,程灵素是美女,至少,象袁紫衣一样美,甚至不用比她更美,那么胡斐,会不会爱上她?
从来不去探询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替她难过;如果是肯定的,我更加替她伤心。
胡斐这个人,很是不坏,虽然不是绝顶出色,在飞狐中除了他老子胡一刀和苗人凤之外,他就是上上之选,胡一刀早死了,苗人凤太老,其余的痞子流氓又太过不堪。
其实胡斐曾经婉转表白过,他的心里只有个袁紫衣,当然袁紫衣不嫁他,他很可以继续等苗若兰成长。胡斐认程灵素作“二妹”,这是程灵素唯一一次失态的时候, 她一直比较内敛,就连胡斐化妆粘了一嘴络腮胡子,自觉十分威武,她有一句“只怕你心上人未必答应”也终于忍住不肯出口,然而即使她失态,她也不能怎么样, 只能一路默然,“始终没再跟胡斐说话。”
因为她明白,所以伤心。
程灵素的结局很悲,拿自己的生命换了胡斐的,还有他那一部大胡子。不必问值与不值,程灵素有作决定的权利,她甚至给了胡斐活下去的堂皇理由。
其实即使她不做这样的安排,胡斐也不会为她殉情,也许有那么一刹那的念头,但他不会这么做,他所做的,只是蓄上一嘴威武的络腮胡子。而胡斐,怎么也不像一个无情的人吧。
她的名字多好,“灵枢”的灵,“素问”的素,即使没有这两大部医经,灵素也是一个很雅致很不俗的名字,应该是无嗔大师取得吧,程灵素是个孤儿,无嗔晚年收 徒,传了她一身绝艺,他对这个幼徒一定很怜爱。程灵素,这个世间令你挂怀的只有那个胡斐吗?记得那些形状像鞋子一样的娇艳的蓝花吗?记得那花香醉人的小白 花“ 醍醐香”吗?记得那爱喝酒的天下至毒“ 七心海棠 ”吗?
你既无心我便休,休,就有那么难吗? 如果不能休,难道不能像小郭襄一样一人一骑行走天涯吗?
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明白了关于爱情的偏于理想化的一个素朴的道理。爱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感到幸福,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找到了这个人,如果他也肯这样对你,才是合于理想的喜剧,否则,都是悲剧或者生活剧。
有人曾经以七心海棠来比喻程灵素,我是不赞成的。程灵素是七心海棠的主人,聪慧果敢,心思缜密而又秉性良善,她不是任何一种花,她是花里的精灵。
程灵素是金庸小说中,我最钟爱最怜惜的女子,既然,那个胡斐自始至终没有爱过她,既然,她不肯等着世间真正爱她的人出现。
(转自新浪)
读罢《飞狐外传》,掩卷沉思,耳边仿佛传来南兰幽幽的叹息“要明白别人的心,那是多么难啊!”
然而,明白了别人的心,又何曾不是一种较为残酷的领悟。如果一切都太明白,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想到,梦,童话,理想化,还有爱情,统统被现实这个大筛子涤荡过之后,不知道剩下的会是些什么?
飞狐中的灵魂是程灵素,一个不美而又太聪明的女孩子,我愿意为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放声一哭。因为长得不美,她们的感情多数坎坷不谐;因为太聪明,她们的痛苦也必然加倍的深重。
金庸小说中很多的美女,知道她们或是“娇丽无匹”或是“清秀绝俗”,太美了,反而使人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一个活生生的影像。唯独程灵素不同,世上外形如 她的女孩子多得是,黄,瘦,小,相貌平平,一双眼睛很有神,穿着较为素淡的衣裳。虽然不是惊世骇俗,却是如此真切,如此栩栩如生的站在那儿,几乎能看到她 的衣襟上镶滚着的素雅的花边,几乎看见她那纤细的手拿起小银筷,动作轻柔的挟去蜡烛的芯。
唯一出色的是她朗月寒星一样的眼神,黄种人的眼睛,尽管虹膜偏于棕褐,瞳孔却是乌黑亮泽,睫毛眉毛又是黑色系,所以给人的感觉总是目似点漆,神采照人。眼 睛据说是最能反映心灵美的,可见她的心很美,特别美。可惜,绝大多数的男子孜孜以求的,恐怕总是女人的脸蛋和身材吧。
记得看过一篇东西,说是有一个人说过,金庸小说之中他最羡慕的男人是那个尹志平,只要是男人必然能够体会其中缘由。初时觉得这人俗,恶,土,然而后来细细的一想,起码他还有一份极可爱的坦诚胸怀。
读过修订过的新版《碧血剑》,金庸安排那个袁承志移情别恋上公主阿九,阿九出身高贵,比温青青美貌温柔,袁承志爱上她实在是正常不过——然而还是失望,彻 骨冰凉的失望,青青固然爱吃醋爱使小性儿,比起林黛玉来其实尚不过分,父母都很美,她的相貌当然也不错,与袁承志也是一路有情有义的走来。可是一遇到阿 九,袁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呢?结局也是十分的无味,青青像泼妇一样寻死觅活,金蛇郎君与温仪的女儿,怎么会如此糊涂甘于平庸呢?袁承志虚情假意行尸走肉一般 远避海外,阿九则成了最尘缘不断的出家人。
这一段一时也不好说改的好是不好,记得最早看过的版本袁对青青是始终如一的,阿九多情,袁对她只是象唐三藏对女儿国王一样心猿意马了一阵。然而这个修改无 疑是合理的,倘若我是个男人,最正常不过的男人,遇上阿九这样的绝代佳人,又是公主,画了我的肖像暗恋我,又有同卧一被香泽亲近的风花雪月之举,呵呵,我 恐怕不仅仅是找不着北了,连东西南三个方向一齐都抛到九霄云外,我我我,我要阿九做正房,当然——如果青青同意,我更愿意向韦小宝那小子学习,这样她们还 可以多几个闺中知己,我知道张无忌张教主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上也产生过这样的想法,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八十多岁的成功老男人,相伴六十年的女人故去不到一年,早可以青春勃发的去娶二十多岁的小女人。李敖说得好,这是任何一个82岁男人都会有的愿望。既然是正常不过,丁春秋子弟们似乎不必腆着脸捧着臭脚把他们吹成“风流佳话”啊。
男人之爱美女,大约有点象女人之爱衣服吧。
说得有些远了。
常常会想象一下,假如,程灵素是美女,至少,象袁紫衣一样美,甚至不用比她更美,那么胡斐,会不会爱上她?
从来不去探询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替她难过;如果是肯定的,我更加替她伤心。
胡斐这个人,很是不坏,虽然不是绝顶出色,在飞狐中除了他老子胡一刀和苗人凤之外,他就是上上之选,胡一刀早死了,苗人凤太老,其余的痞子流氓又太过不堪。
其实胡斐曾经婉转表白过,他的心里只有个袁紫衣,当然袁紫衣不嫁他,他很可以继续等苗若兰成长。胡斐认程灵素作“二妹”,这是程灵素唯一一次失态的时候, 她一直比较内敛,就连胡斐化妆粘了一嘴络腮胡子,自觉十分威武,她有一句“只怕你心上人未必答应”也终于忍住不肯出口,然而即使她失态,她也不能怎么样, 只能一路默然,“始终没再跟胡斐说话。”
因为她明白,所以伤心。
程灵素的结局很悲,拿自己的生命换了胡斐的,还有他那一部大胡子。不必问值与不值,程灵素有作决定的权利,她甚至给了胡斐活下去的堂皇理由。
其实即使她不做这样的安排,胡斐也不会为她殉情,也许有那么一刹那的念头,但他不会这么做,他所做的,只是蓄上一嘴威武的络腮胡子。而胡斐,怎么也不像一个无情的人吧。
她的名字多好,“灵枢”的灵,“素问”的素,即使没有这两大部医经,灵素也是一个很雅致很不俗的名字,应该是无嗔大师取得吧,程灵素是个孤儿,无嗔晚年收 徒,传了她一身绝艺,他对这个幼徒一定很怜爱。程灵素,这个世间令你挂怀的只有那个胡斐吗?记得那些形状像鞋子一样的娇艳的蓝花吗?记得那花香醉人的小白 花“ 醍醐香”吗?记得那爱喝酒的天下至毒“ 七心海棠 ”吗?
你既无心我便休,休,就有那么难吗? 如果不能休,难道不能像小郭襄一样一人一骑行走天涯吗?
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明白了关于爱情的偏于理想化的一个素朴的道理。爱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感到幸福,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找到了这个人,如果他也肯这样对你,才是合于理想的喜剧,否则,都是悲剧或者生活剧。
有人曾经以七心海棠来比喻程灵素,我是不赞成的。程灵素是七心海棠的主人,聪慧果敢,心思缜密而又秉性良善,她不是任何一种花,她是花里的精灵。
程灵素是金庸小说中,我最钟爱最怜惜的女子,既然,那个胡斐自始至终没有爱过她,既然,她不肯等着世间真正爱她的人出现。
(转自新浪)
程灵素:永远的七心海棠
金庸的作品中,《飞狐外传》算不得出色,但是在这部不长的小说中,金庸却塑造了一个与他笔下其他人物迥异的形象——程灵素,让这本小说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相当重的分量。
说程灵素不同于他人,最主要的一点是相貌。金庸笔下角色稍微重要一些的女子,无论正邪,不是清丽脱俗,就是娇媚如花;碰上年长些的,年轻时候也一定是名动江湖的大美人。好不容易出来一两个难看的,比如梅芳姑、殷离等,那也是因为种种曲折毁去了原本如花的容貌。
金庸笔下的程灵素一出场,却是一个形容憔悴的穷村贫女形象:
… …. 见她除了一双眼睛外,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显是穷村贫女,自幼便少了滋养。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
除了一双眼如点漆、精光四射的眼睛让胡斐一怔之外,胡斐对她的印象甚是平淡,就连这一怔,他也很快放在了脑后。
可是这样一个相貌稀松平常的女子,却是金庸所有作品中真正担得起“冰雪聪明”四个字的人。从 她第九章出场到第二十章死去,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是料事如神,从容应对:赠花救人,化解师兄师姐怨仇、救胡斐脱险、解救马春花、破掌门大会……赴死之前 布的连环局,更是将她的聪明过人之处体现到了极点:一救胡斐;二清除慕容薛鹊,清理门户;三毒瞎石万嗔并告诉胡斐石万嗔可能才是害死胡一刀的真正凶手,以 防胡斐感念她的情意自绝,并为他日后为父报仇扫清障碍。
相比之下,金庸笔下黄蓉之类的聪明女子,只能算得是小聪明。
所以尽管她出场的时候全书已经快过半了,可是,她出场之后,热血仗义的胡斐、飞扬洒脱的袁紫衣、顶天立地的苗人凤,都相形失色。
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身为无嗔大师的关门弟子,有着天底下最厉害的下毒解毒功夫,却处处以德化怨,有着菩萨一般的善良心肠。她宽恕作恶的师兄师姐,救治作 乱的小铁,替弱者王铁匠出气,援手替姬晓峰疗伤…… 身为毒手药王的弟子,她却从来没乱下一次药,生前也不曾杀死一个人。直至生命方休,她才出手布局,假手于一段蜡烛,在她死后替师父清理了门户——即便是这 时,她也了那三个蛇蝎一般的人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们不那么夺书心切、乘夜赶来,他们是不用点上那致命的七心海棠蜡烛的。
不仅如此,程灵素的宽容坦荡,也同样叫人难忘。
有两个细节很典型。
一是当程灵素讲起八岁时被姊姊骂丑八怪扔镜子的事情时,见胡斐脸有异色,猜中了他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你怕我毒死姊姊吗?那时我还只八岁呢。嗯,第二天,家中的镜子通统不见啦。”
此时的程灵素和胡斐,已经经过了许多患难,胡斐已经说过当她是好朋友。若换一般女子,见到“好朋友”这样揣测自己年仅八岁时的举止,心中自然不快,可是程灵素并不曾有丝毫的怪罪和不快,更是坦然说出了胡斐的心思。
二是在为苗人凤治眼睛时。程灵素与苗人凤素不相识,只知他是胡斐要救的人,于是风尘仆仆离开药王庄,为苗人凤治病。但在她准备扎针,叫他“放松全身穴道”时,胡斐却是心中一动,生怕程灵素暗藏阴谋欲借机加害苗人凤。
聪明的程灵素又看出了胡斐的心思,她不仅没有怪他这样猜忌自己,反而问胡斐:你说我是好人呢,还是坏人? 在胡斐答她是好人时,她抱以一笑,再不提此事。
这一份磊落宽容的气度,在我看来,是胡斐所不及的。如果说苗人凤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那么,从替苗人凤治眼睛这样事情上,我觉得只有程灵素的磊落才可与之 匹敌,就像俗语中的“英雄识英雄”一样,她问也不问就相信他会信任自己,问也不问就知道他忍受得住七心海棠叶带来的剧痛。整件事情当中,胡斐反而成了一个 第三者。
可是,可再聪明之人,遇到了爱字,也会身不由己。聪明如程灵素,同样过不了一个“情”关。或许,比起“离于爱”的人生来说,即使忧怖一生,也是难以抗拒的。
程灵素生活在下毒高手当中,日日过着提防算计的生活。所以,胡斐行事的坦荡不羁,胡斐待人的善良厚道,深深吸引了程灵素)——程灵素本来就是识人高手,见 她如何和苗人凤“英雄识英雄”便知——所以她会送他蓝花、做好饭等他回来,然后陪他去给苗人凤医治眼睛。只是程灵素第一缺乏美貌第二太过聪明,连犯两条一 般男性择偶的天条,所以没有好收梢是肯定的了。我这样说,并不存损贬男读者之意。《飞狐外传》之中,我也曾试图站在男性的立场,揣测为什么胡斐没有爱上程 灵素。结论就是上面提到的:缺乏美貌、太过聪明。
第一点不言自明,可是,为什么聪明反而也是致命伤呢?胡斐虽有一身好武艺,论心思缜密却远不及程灵素,程灵素对他的心思,可谓洞之若烛,一丝一毫都逃不过 她的眼睛。加之她个性坦白,所问之话,让胡斐很是“窘迫意外”了几回。留下蓝花之事,走神想起袁紫衣等等…….自己的小心思被别人看了个通透明白,坦荡如 胡斐尚且“大窘”,何况常人?!所以胡斐曾有一段:
他(胡斐)心中又想:“这位灵姑娘聪明才智,胜我十倍,武功也自不弱,但整日和毒物为伍,总是……”他自己也不知“总是……”甚么,心底只隐隐的觉得不妥。
这个不妥,其实就是对程灵素一切都了然的隐隐畏惧。
聪明如程灵素,自然对此不会毫无觉察。所以,细心的读者一定不难发现,情节越往后,程灵素冲口而出的话越少、含蓄深沉的话越多,原因何在?她也知道,自己的镜子般的清晰透彻给了胡斐无形的压力。
可是,爱情似乎总是这样,当一个痴心的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被爱的人似乎也总是心仪着另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无论程灵素如何尽力而为,袁紫衣的 影子何曾在他们中间消失片刻?但是,程灵素却一直不肯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所以,她曾自己提出来要离去、胡斐丝毫不曾挽留时,她还是留了下来。(如果她走 了,这不又是一个郭襄的故事吗?)直到胡斐提出结拜为兄妹时,一向深藏不露、从容淡定的她,却是再也控制不住,“言语行动之中,突然间微带狂态”。——金 庸于此只是淡淡一笔带过,便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了看书的我们,真真叫人心碎。
自后,在往京城去的路上,程灵素睡得越来越少,人越来越憔悴。北京终于到了,胡斐和程灵素并骑进了都门。进城门时胡斐向程灵素望了一眼,隐隐约约间似乎看到一滴泪珠落在地上的尘土之中。胡斐心头也是一震:“这次到北京来,可来对了吗?”
他对于这个二妹执著痴情的前景,有了不详的预感。
爱是个多么变幻莫测的东西,有人要长相厮守,有人只求曾经拥有,程灵素呢,大概是但求不负我心吧。
而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到极深处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整天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心头爱着另外一个人,这种“生离”的滋味,怕是比“死别”更加折磨人吧?!
所以在最后,这个忧郁沧桑的程灵素,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死亡,真正演绎了一曲用生命去爱一个人的情歌。
七心海棠的主人死在了爱人的面前,那盆不起眼的神奇的小花,也凋谢在清晨的微风里………
我自始至终都不欣赏金庸在程灵素死后、胡斐醒来的那一番评价,说程灵素自知得不到胡斐的爱,选择一死,以期在胡斐心中留一个永久的位置。这样的猜测,让药 王庙里的这场变故,仿佛变成了程灵素的一场阴谋。聪敏的程灵素,早已知道胡斐的感情所在,袁紫衣也已出家,如果不死,活着的日子不会比袁紫衣出家前更难 过。
我也不认为《雪山飞狐》里那个爱上了苗若兰的胡斐和《飞狐外传》里这个情深义重的胡斐是一个人。程灵素死后,胡斐在双亲墓前遇上了一度朝思暮想的圆性,圆 性走得不是很坚决,可胡斐竟然没有再挽留她。我想,他或许开始明白,那个让他敬畏、让他怜惜的二妹,其实早已经在自己意识到之前,成为了这个世界上,自己 最亲的亲人了!
所以,在下一本书里,写过这么一段:月黑风高,孤灯如豆,胡斐对剑自酌,窗外月华如水,寒意稍浓,不知从何处,飘来当年王铁匠唱过的小调:‘小妹子对情郎 ——恩情深,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声音暗哑,如泣如诉,事隔这么多年,如今唱歌 的又会是谁呢。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胡斐握刀的手许久未动,映射出五彩光环的锋刃上,不知何时,留下两滴四散的水珠……抬头遥看漆黑的天际,灿若流星的一双大眼睛,分明是程灵素在暗然不语, 渐渐的似被这人间月色所感,眼中升腾起蒙蒙的雾气,长长的睫毛慢慢合上,而两行清泪——潸然而下。
这是多年后,胡斐的眼泪。
又:程灵素是金庸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可是,中国梧桐问众大虾"灵素"跟谁比较好时,我倒真的答不出来.
我心里或许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同样侠义磊落、情深义重的苗人凤,只有以苗人凤这样不凡的男子,以他的心胸和本领,才不至于畏惧她的一身出神入化的下毒功夫 和聪明之极的心思,才不至于计较她没有如花的美貌。两个人的品格心性都很接近。只可惜,有南小姐在前,两人也分明是两代人,所以他们两个都是悲剧。
说程灵素不同于他人,最主要的一点是相貌。金庸笔下角色稍微重要一些的女子,无论正邪,不是清丽脱俗,就是娇媚如花;碰上年长些的,年轻时候也一定是名动江湖的大美人。好不容易出来一两个难看的,比如梅芳姑、殷离等,那也是因为种种曲折毁去了原本如花的容貌。
金庸笔下的程灵素一出场,却是一个形容憔悴的穷村贫女形象:
… …. 见她除了一双眼睛外,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显是穷村贫女,自幼便少了滋养。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
除了一双眼如点漆、精光四射的眼睛让胡斐一怔之外,胡斐对她的印象甚是平淡,就连这一怔,他也很快放在了脑后。
可是这样一个相貌稀松平常的女子,却是金庸所有作品中真正担得起“冰雪聪明”四个字的人。从 她第九章出场到第二十章死去,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是料事如神,从容应对:赠花救人,化解师兄师姐怨仇、救胡斐脱险、解救马春花、破掌门大会……赴死之前 布的连环局,更是将她的聪明过人之处体现到了极点:一救胡斐;二清除慕容薛鹊,清理门户;三毒瞎石万嗔并告诉胡斐石万嗔可能才是害死胡一刀的真正凶手,以 防胡斐感念她的情意自绝,并为他日后为父报仇扫清障碍。
相比之下,金庸笔下黄蓉之类的聪明女子,只能算得是小聪明。
所以尽管她出场的时候全书已经快过半了,可是,她出场之后,热血仗义的胡斐、飞扬洒脱的袁紫衣、顶天立地的苗人凤,都相形失色。
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身为无嗔大师的关门弟子,有着天底下最厉害的下毒解毒功夫,却处处以德化怨,有着菩萨一般的善良心肠。她宽恕作恶的师兄师姐,救治作 乱的小铁,替弱者王铁匠出气,援手替姬晓峰疗伤…… 身为毒手药王的弟子,她却从来没乱下一次药,生前也不曾杀死一个人。直至生命方休,她才出手布局,假手于一段蜡烛,在她死后替师父清理了门户——即便是这 时,她也了那三个蛇蝎一般的人最后一个机会:如果他们不那么夺书心切、乘夜赶来,他们是不用点上那致命的七心海棠蜡烛的。
不仅如此,程灵素的宽容坦荡,也同样叫人难忘。
有两个细节很典型。
一是当程灵素讲起八岁时被姊姊骂丑八怪扔镜子的事情时,见胡斐脸有异色,猜中了他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你怕我毒死姊姊吗?那时我还只八岁呢。嗯,第二天,家中的镜子通统不见啦。”
此时的程灵素和胡斐,已经经过了许多患难,胡斐已经说过当她是好朋友。若换一般女子,见到“好朋友”这样揣测自己年仅八岁时的举止,心中自然不快,可是程灵素并不曾有丝毫的怪罪和不快,更是坦然说出了胡斐的心思。
二是在为苗人凤治眼睛时。程灵素与苗人凤素不相识,只知他是胡斐要救的人,于是风尘仆仆离开药王庄,为苗人凤治病。但在她准备扎针,叫他“放松全身穴道”时,胡斐却是心中一动,生怕程灵素暗藏阴谋欲借机加害苗人凤。
聪明的程灵素又看出了胡斐的心思,她不仅没有怪他这样猜忌自己,反而问胡斐:你说我是好人呢,还是坏人? 在胡斐答她是好人时,她抱以一笑,再不提此事。
这一份磊落宽容的气度,在我看来,是胡斐所不及的。如果说苗人凤是个光明磊落的汉子,那么,从替苗人凤治眼睛这样事情上,我觉得只有程灵素的磊落才可与之 匹敌,就像俗语中的“英雄识英雄”一样,她问也不问就相信他会信任自己,问也不问就知道他忍受得住七心海棠叶带来的剧痛。整件事情当中,胡斐反而成了一个 第三者。
可是,可再聪明之人,遇到了爱字,也会身不由己。聪明如程灵素,同样过不了一个“情”关。或许,比起“离于爱”的人生来说,即使忧怖一生,也是难以抗拒的。
程灵素生活在下毒高手当中,日日过着提防算计的生活。所以,胡斐行事的坦荡不羁,胡斐待人的善良厚道,深深吸引了程灵素)——程灵素本来就是识人高手,见 她如何和苗人凤“英雄识英雄”便知——所以她会送他蓝花、做好饭等他回来,然后陪他去给苗人凤医治眼睛。只是程灵素第一缺乏美貌第二太过聪明,连犯两条一 般男性择偶的天条,所以没有好收梢是肯定的了。我这样说,并不存损贬男读者之意。《飞狐外传》之中,我也曾试图站在男性的立场,揣测为什么胡斐没有爱上程 灵素。结论就是上面提到的:缺乏美貌、太过聪明。
第一点不言自明,可是,为什么聪明反而也是致命伤呢?胡斐虽有一身好武艺,论心思缜密却远不及程灵素,程灵素对他的心思,可谓洞之若烛,一丝一毫都逃不过 她的眼睛。加之她个性坦白,所问之话,让胡斐很是“窘迫意外”了几回。留下蓝花之事,走神想起袁紫衣等等…….自己的小心思被别人看了个通透明白,坦荡如 胡斐尚且“大窘”,何况常人?!所以胡斐曾有一段:
他(胡斐)心中又想:“这位灵姑娘聪明才智,胜我十倍,武功也自不弱,但整日和毒物为伍,总是……”他自己也不知“总是……”甚么,心底只隐隐的觉得不妥。
这个不妥,其实就是对程灵素一切都了然的隐隐畏惧。
聪明如程灵素,自然对此不会毫无觉察。所以,细心的读者一定不难发现,情节越往后,程灵素冲口而出的话越少、含蓄深沉的话越多,原因何在?她也知道,自己的镜子般的清晰透彻给了胡斐无形的压力。
可是,爱情似乎总是这样,当一个痴心的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被爱的人似乎也总是心仪着另一个似乎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无论程灵素如何尽力而为,袁紫衣的 影子何曾在他们中间消失片刻?但是,程灵素却一直不肯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所以,她曾自己提出来要离去、胡斐丝毫不曾挽留时,她还是留了下来。(如果她走 了,这不又是一个郭襄的故事吗?)直到胡斐提出结拜为兄妹时,一向深藏不露、从容淡定的她,却是再也控制不住,“言语行动之中,突然间微带狂态”。——金 庸于此只是淡淡一笔带过,便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留给了看书的我们,真真叫人心碎。
自后,在往京城去的路上,程灵素睡得越来越少,人越来越憔悴。北京终于到了,胡斐和程灵素并骑进了都门。进城门时胡斐向程灵素望了一眼,隐隐约约间似乎看到一滴泪珠落在地上的尘土之中。胡斐心头也是一震:“这次到北京来,可来对了吗?”
他对于这个二妹执著痴情的前景,有了不详的预感。
爱是个多么变幻莫测的东西,有人要长相厮守,有人只求曾经拥有,程灵素呢,大概是但求不负我心吧。
而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到极深处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整天眼睁睁看着自己爱的人心头爱着另外一个人,这种“生离”的滋味,怕是比“死别”更加折磨人吧?!
所以在最后,这个忧郁沧桑的程灵素,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死亡,真正演绎了一曲用生命去爱一个人的情歌。
七心海棠的主人死在了爱人的面前,那盆不起眼的神奇的小花,也凋谢在清晨的微风里………
我自始至终都不欣赏金庸在程灵素死后、胡斐醒来的那一番评价,说程灵素自知得不到胡斐的爱,选择一死,以期在胡斐心中留一个永久的位置。这样的猜测,让药 王庙里的这场变故,仿佛变成了程灵素的一场阴谋。聪敏的程灵素,早已知道胡斐的感情所在,袁紫衣也已出家,如果不死,活着的日子不会比袁紫衣出家前更难 过。
我也不认为《雪山飞狐》里那个爱上了苗若兰的胡斐和《飞狐外传》里这个情深义重的胡斐是一个人。程灵素死后,胡斐在双亲墓前遇上了一度朝思暮想的圆性,圆 性走得不是很坚决,可胡斐竟然没有再挽留她。我想,他或许开始明白,那个让他敬畏、让他怜惜的二妹,其实早已经在自己意识到之前,成为了这个世界上,自己 最亲的亲人了!
所以,在下一本书里,写过这么一段:月黑风高,孤灯如豆,胡斐对剑自酌,窗外月华如水,寒意稍浓,不知从何处,飘来当年王铁匠唱过的小调:‘小妹子对情郎 ——恩情深,你莫负了妹子——一段情,你见了她面时——要待她好,你不见她面时——天天要十七八遍挂在心!’声音暗哑,如泣如诉,事隔这么多年,如今唱歌 的又会是谁呢。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胡斐握刀的手许久未动,映射出五彩光环的锋刃上,不知何时,留下两滴四散的水珠……抬头遥看漆黑的天际,灿若流星的一双大眼睛,分明是程灵素在暗然不语, 渐渐的似被这人间月色所感,眼中升腾起蒙蒙的雾气,长长的睫毛慢慢合上,而两行清泪——潸然而下。
这是多年后,胡斐的眼泪。
又:程灵素是金庸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可是,中国梧桐问众大虾"灵素"跟谁比较好时,我倒真的答不出来.
我心里或许是有答案的,那就是同样侠义磊落、情深义重的苗人凤,只有以苗人凤这样不凡的男子,以他的心胸和本领,才不至于畏惧她的一身出神入化的下毒功夫 和聪明之极的心思,才不至于计较她没有如花的美貌。两个人的品格心性都很接近。只可惜,有南小姐在前,两人也分明是两代人,所以他们两个都是悲剧。
胡斐与程灵素
胡斐此人,实是金庸先生笔下极为特殊的一个人物.他性格豪爽,那是真的豪爽,又极重情义,这便注定了在飞狐外传中,胡斐的侠义孤独的一生.
文中最后胡斐与圆性(袁紫衣)在父母坟前分手,胡斐只能眼睁睁地看她离去.这种事情只有胡斐做得出来,若是杨过,恐怕早已追了出去.但在胡斐心里,既 然圆性在佛法和他之间已作出了选择,哪怕是并不如何坚定的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胡斐性格处处为人着想,在他心中或许以为不能勉强圆性,尤其当她念完偈飘 然远去时,胡斐一面见佳人远顾,一面心伤义妹,想必情之一字,是胡斐一生再也无力抵抗的了.
但此处并非最伤心处.胡斐的大伤心无疑是在程灵素为他而死的时候.自识灵素以来,他虽一直心里有着袁紫衣的影子,但也时时感觉到灵素对他的一片心意. 数万里二人的风尘仆仆,无数次二人的出生入死.在那间石屋中,他曾说过:"救马姑娘,我于你同死."的话,二人的情谊,已不是简单的结拜兄妹之情了.也许 胡斐本人也不知道,他对程灵素的那份情感,是否掺杂了几分爱在里面.胡斐只有在灵素死时才感到那份最刻骨铭心的伤痛.他一生孤苦,从未得享天伦之乐.也 许,他早已在心里将程灵素当成了他最亲的亲人,母亲,姐妹……当灵素吸出他伤口的毒血时,当灵素说出:"我师父说这无药可治,因为他以为天下没有一个医 生,会不要自己性命来救活病人,大哥,他不知道我会对你这样……",当灵素深情无限,又伤心无限地看着他,当灵素终于摔倒在他身旁,当灵素的呼吸一点点缓 下去,当灵素纤弱的身体一点点冷下去,当她终于不能再望见他时,胡斐的心一定碎了又碎.
那是他最亲的亲人,就这样离开了他.我十年后再读到这里,泪水又打湿了衣袖.
胡斐是了不得的英雄好汉,可惜他太重情义.以后的日子里,程灵素和袁紫衣必定驻扎在他的心里,再也无法忘记,因而一生孤独.雪山飞狐里的胡斐,不是胡斐.
程灵素,人如其名,聪明灵秀.也许灵素若一生未遇见胡斐,生活会很平静.但错就错在灵素爱上了胡斐,而胡斐已先入为主地有了袁紫衣的影子.从此,她卷进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
程灵素仅相识胡斐一天,便已倾心相许.因为胡斐不但武功高,善良,而且真诚.在灵素的前半生中,恐怕除了师父之外,大有关系之人都是阴恶浅薄之徒.如 今见胡斐真诚善良,又对她竭力照料,自然一见钟情.那一日,灵素先是不理不睬,后指点途径,再带胡斐聚会,距离飞快拉近,到得胡斐为维护她而报出自己姓名 时,想必灵素已芳心许可,不能自己了.王铁匠那一番话说得好,可惜胡斐不愿明白.
程灵素,冰雪聪明之人,可再聪明之人,遇到了爱字,也会糊涂.她和胡斐同行,见了玉凤后,自知胡斐已有心上之人,但她还要时时旁敲侧击,看看胡斐对那 人心意究竟如何.那日从苗人凤家出来后,她佯作玉凤失落,一试便知胡斐实是把那玉凤看得好重.她只能长叹一口气,为什么叹气?是无奈还是伤心?那日随后, 灵素便说要分开,依她之意,实是种无奈的提言,也可试试胡斐对自己的心.结果胡斐却不愿知所措,说送她一程,耽搁了她的心意.再后,程灵素在爱中越陷越 深,一个聪明绝顶之人竟变成了痴人.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相信大多数女孩此时都会觉得自卑自怜的.程灵素别的都是顶尖的,可能唯有容貌,一直是她的小小为 憾之处.在这个时候,更觉得这是一大缺陷;而为什么爱人不爱自己,恐怕这是一个大原因了.因而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悲伤,说出了她小时的难过,又大哭了 一场.痴人如此!至此,她仍强烈希望得到胡斐的爱,在胡斐说出求她一件事,不知是否高攀得起时,她耳根都红了,这时她想什么?毋须多言.但随后胡斐说出结 拜兄妹来,她一下子脸色苍白,然后行为突带狂态.那一日,她没再和胡斐说第二句话.
那日以后,灵素对胡斐的爱便转为深沉含蓄的爱了.如果说前面象火一样熊熊的烧,现在则象万川归海一样,慢慢慢慢的积攒起来了.她已经知道,或是自己让 自己知道,胡斐实是爱袁紫衣的,不爱自己.但灵素又不愿离开胡斐,或者说,无法离开.她只能默默地爱着胡斐,退居到袁紫衣的影子后面.
但毕竟少女心性,时时忍不住点两句胡斐.最典型的无疑在胡斐夺华拳门掌门时,灵素心想,"难道我不提,他便有一时一刻不记得了吗!",足见一斑.在灵 素心中,只怕盼着从洞庭到北京的路永远走不完.但天下的路再长,也有走完的一天.那日进了京城,灵素的泪便无控地滴在了路上的尘土里,胡斐见了,还是不愿 懂.
京城里的程灵素,是一个爱到极点,痴到极点的程灵素.她希望胡斐能娶袁紫衣,只因为她以为这样胡斐便可快快乐乐地过一生.那日在宣武区的那所宅子,她 在袁紫衣追问下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吐露真情"我怎能真的伤了你,你是他心上之人,他日日夜夜想的都是你,"此处动人.
灵素对胡斐的爱,已不能单单用爱之一字来形容.那是刻骨铭心的相思.分隔天涯的相思,不叫相思,咫尺之隔的相思,才最令人憔悴!那 是生死不渝的爱恋,那日二人在石屋中救助马春花,程灵素问胡斐,如果我和马姑娘你只能救一个,救谁?胡斐答道,救马姑娘,我与你同死.但在灵素心中,却是 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的,为此即使自己死后仍承受千万般折磨,也心甘情愿!那是纯净升华的情义,爱是自私的,但爱到此处自私极处便是公了.
她愿胡斐能娶袁紫衣,那怕自己在后半生中苦熬相思.这种爱,惊天地而泣鬼神,非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为也!
灵素之爱,在灵素死时尽露无遗.她捧着胡斐连中三大剧毒的手,心若刀割.难道只让大哥再活九年?只电光火石般一闪,灵素已知自己心意.她用口吸出胡斐 伤口的毒血,此时的灵素,心一定是乱的,但乱极便变成空了.当她看见流出的血色作鲜红时,终于吁出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柔情无限地望着胡斐说"大哥,他不 知我会待你这样…"…身子晃了几晃,便倒下了……她柔情无限地望着胡斐,她在想什么呵?再过一会儿,就是一会儿,也许就是下一秒,就今生今世不能再见他 了.此时的灵素,心早已碎了,但她却无从感觉,因为,她要用她剩下的全部生命,就这样痴痴地望着她一生的爱人.
痴人如此,灵素是绝顶人物.
金庸先生说:"或许,她知道胡斐不爱自己,干脆用情郎的毒血毒死了自己,不愧是毒手药王的弟子,一了百了…"我不能赞成,因为我想胡斐对她的心意,也 是一种爱,是日久的爱.对于胡斐,灵素死后,或许爱情选择问题简单了,但为何圆性走后他不去追呢?我想,是因为灵素带走了他心中爱的根本.
文中最后胡斐与圆性(袁紫衣)在父母坟前分手,胡斐只能眼睁睁地看她离去.这种事情只有胡斐做得出来,若是杨过,恐怕早已追了出去.但在胡斐心里,既 然圆性在佛法和他之间已作出了选择,哪怕是并不如何坚定的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胡斐性格处处为人着想,在他心中或许以为不能勉强圆性,尤其当她念完偈飘 然远去时,胡斐一面见佳人远顾,一面心伤义妹,想必情之一字,是胡斐一生再也无力抵抗的了.
但此处并非最伤心处.胡斐的大伤心无疑是在程灵素为他而死的时候.自识灵素以来,他虽一直心里有着袁紫衣的影子,但也时时感觉到灵素对他的一片心意. 数万里二人的风尘仆仆,无数次二人的出生入死.在那间石屋中,他曾说过:"救马姑娘,我于你同死."的话,二人的情谊,已不是简单的结拜兄妹之情了.也许 胡斐本人也不知道,他对程灵素的那份情感,是否掺杂了几分爱在里面.胡斐只有在灵素死时才感到那份最刻骨铭心的伤痛.他一生孤苦,从未得享天伦之乐.也 许,他早已在心里将程灵素当成了他最亲的亲人,母亲,姐妹……当灵素吸出他伤口的毒血时,当灵素说出:"我师父说这无药可治,因为他以为天下没有一个医 生,会不要自己性命来救活病人,大哥,他不知道我会对你这样……",当灵素深情无限,又伤心无限地看着他,当灵素终于摔倒在他身旁,当灵素的呼吸一点点缓 下去,当灵素纤弱的身体一点点冷下去,当她终于不能再望见他时,胡斐的心一定碎了又碎.
那是他最亲的亲人,就这样离开了他.我十年后再读到这里,泪水又打湿了衣袖.
胡斐是了不得的英雄好汉,可惜他太重情义.以后的日子里,程灵素和袁紫衣必定驻扎在他的心里,再也无法忘记,因而一生孤独.雪山飞狐里的胡斐,不是胡斐.
程灵素,人如其名,聪明灵秀.也许灵素若一生未遇见胡斐,生活会很平静.但错就错在灵素爱上了胡斐,而胡斐已先入为主地有了袁紫衣的影子.从此,她卷进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
程灵素仅相识胡斐一天,便已倾心相许.因为胡斐不但武功高,善良,而且真诚.在灵素的前半生中,恐怕除了师父之外,大有关系之人都是阴恶浅薄之徒.如 今见胡斐真诚善良,又对她竭力照料,自然一见钟情.那一日,灵素先是不理不睬,后指点途径,再带胡斐聚会,距离飞快拉近,到得胡斐为维护她而报出自己姓名 时,想必灵素已芳心许可,不能自己了.王铁匠那一番话说得好,可惜胡斐不愿明白.
程灵素,冰雪聪明之人,可再聪明之人,遇到了爱字,也会糊涂.她和胡斐同行,见了玉凤后,自知胡斐已有心上之人,但她还要时时旁敲侧击,看看胡斐对那 人心意究竟如何.那日从苗人凤家出来后,她佯作玉凤失落,一试便知胡斐实是把那玉凤看得好重.她只能长叹一口气,为什么叹气?是无奈还是伤心?那日随后, 灵素便说要分开,依她之意,实是种无奈的提言,也可试试胡斐对自己的心.结果胡斐却不愿知所措,说送她一程,耽搁了她的心意.再后,程灵素在爱中越陷越 深,一个聪明绝顶之人竟变成了痴人.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相信大多数女孩此时都会觉得自卑自怜的.程灵素别的都是顶尖的,可能唯有容貌,一直是她的小小为 憾之处.在这个时候,更觉得这是一大缺陷;而为什么爱人不爱自己,恐怕这是一个大原因了.因而她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悲伤,说出了她小时的难过,又大哭了 一场.痴人如此!至此,她仍强烈希望得到胡斐的爱,在胡斐说出求她一件事,不知是否高攀得起时,她耳根都红了,这时她想什么?毋须多言.但随后胡斐说出结 拜兄妹来,她一下子脸色苍白,然后行为突带狂态.那一日,她没再和胡斐说第二句话.
那日以后,灵素对胡斐的爱便转为深沉含蓄的爱了.如果说前面象火一样熊熊的烧,现在则象万川归海一样,慢慢慢慢的积攒起来了.她已经知道,或是自己让 自己知道,胡斐实是爱袁紫衣的,不爱自己.但灵素又不愿离开胡斐,或者说,无法离开.她只能默默地爱着胡斐,退居到袁紫衣的影子后面.
但毕竟少女心性,时时忍不住点两句胡斐.最典型的无疑在胡斐夺华拳门掌门时,灵素心想,"难道我不提,他便有一时一刻不记得了吗!",足见一斑.在灵 素心中,只怕盼着从洞庭到北京的路永远走不完.但天下的路再长,也有走完的一天.那日进了京城,灵素的泪便无控地滴在了路上的尘土里,胡斐见了,还是不愿 懂.
京城里的程灵素,是一个爱到极点,痴到极点的程灵素.她希望胡斐能娶袁紫衣,只因为她以为这样胡斐便可快快乐乐地过一生.那日在宣武区的那所宅子,她 在袁紫衣追问下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吐露真情"我怎能真的伤了你,你是他心上之人,他日日夜夜想的都是你,"此处动人.
灵素对胡斐的爱,已不能单单用爱之一字来形容.那是刻骨铭心的相思.分隔天涯的相思,不叫相思,咫尺之隔的相思,才最令人憔悴!那 是生死不渝的爱恋,那日二人在石屋中救助马春花,程灵素问胡斐,如果我和马姑娘你只能救一个,救谁?胡斐答道,救马姑娘,我与你同死.但在灵素心中,却是 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的,为此即使自己死后仍承受千万般折磨,也心甘情愿!那是纯净升华的情义,爱是自私的,但爱到此处自私极处便是公了.
她愿胡斐能娶袁紫衣,那怕自己在后半生中苦熬相思.这种爱,惊天地而泣鬼神,非至情至性之人不能为也!
灵素之爱,在灵素死时尽露无遗.她捧着胡斐连中三大剧毒的手,心若刀割.难道只让大哥再活九年?只电光火石般一闪,灵素已知自己心意.她用口吸出胡斐 伤口的毒血,此时的灵素,心一定是乱的,但乱极便变成空了.当她看见流出的血色作鲜红时,终于吁出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柔情无限地望着胡斐说"大哥,他不 知我会待你这样…"…身子晃了几晃,便倒下了……她柔情无限地望着胡斐,她在想什么呵?再过一会儿,就是一会儿,也许就是下一秒,就今生今世不能再见他 了.此时的灵素,心早已碎了,但她却无从感觉,因为,她要用她剩下的全部生命,就这样痴痴地望着她一生的爱人.
痴人如此,灵素是绝顶人物.
金庸先生说:"或许,她知道胡斐不爱自己,干脆用情郎的毒血毒死了自己,不愧是毒手药王的弟子,一了百了…"我不能赞成,因为我想胡斐对她的心意,也 是一种爱,是日久的爱.对于胡斐,灵素死后,或许爱情选择问题简单了,但为何圆性走后他不去追呢?我想,是因为灵素带走了他心中爱的根本.
灵素是红
金庸女子往往是绝色,而程灵素不是,她只是长着一对大眼睛的瘦弱女子。
灵素不是如雪的梨花、映日的杜鹃、忘忧的萱草、清冷的芝兰;灵素更不是富丽的牡丹、娇艳的玫瑰、高雅的丁香、皓玉的水仙。可是,一朵不起眼的海棠,也有荼糜的一瞬。那么灵素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有人说,灵素是淡蓝,在那一袭紫衣面前,永远被忽略了色彩;也有人说,灵素是白,洁净、无邪,若在风中雨中,哪怕只一瞬,就已经沾了灰尘沾了风霜,不再是初开那一刻鲜活和不受一点苦楚的灵魂。可是我要说,灵素是红,断肠诗写断肠事,红烛相看泪不消。
“南边墙上挂着一幅董其昌的仕女图;一幅对联,是祝枝山的行书,写着白乐天的两句诗:‘红蜡烛移挑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胡斐读书甚少,就算看了也是不 懂。程灵素却在心中默默念了两遍,瞧了一眼桌上的红烛,又望了一眼袁紫衣身上的紫罗衫,暗想:‘对联上的这两句话,倒似为此情此景而设。可是我混在中间, 却又算什么?’三人默默无言,各怀心事,但听得窗外雨点打在残荷竹叶之上,淅沥有声,烛泪缓缓垂下。程灵素拿起烛台旁的小银筷,夹下烛心,室中一片寂 静。”
整部书中,蜡烛是灵素的唯一化身,人在烛在,人亡烛亡。金老在这里,何以独引白乐天的诗句?何以独用红烛?何以独让红烛之泪缓缓垂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孔圣人憎恶紫色抢夺红色的地位。在古代,由于染色技术水平有限,红色是最难染好的,着色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变成紫色。因此,古人认为紫色是杂色,而红色是正色。这也正是《天龙》中朱紫双姝名字的由来。而这个典故用在《飞狐》里似乎更为适合。
阿朱走了,走得那么冤枉,那么可惜,那么不值,那么无奈。可是她又是幸福的,因为情深不寿;因为阿紫妹妹始终都没能夺走她的萧大哥的心。
灵素走了,烛光熄灭的那一刻,是惊心动魄的。那么多的聪慧和计谋,算好了一切,也安排好了那最后的命运。——用我的命,换他的命。只要他平安喜乐,我便安 心。情郎那殷红的血,使她从纠缠的爱里得到解脱。然而脆弱的红终究还是被艳紫夺去了颜色,胡大哥可以将她当作世上最亲的亲人,但心里天天十七八遍挂记在心 的,仍是那身着紫罗的出家“姑娘”。再看那朵朵海棠,开得再盛也有着薄薄的惆怅。
琴瑟未语心先碎
韶华易逝恨春归
月移薄雾轻飘回
情难追
红烛有泪空自垂
谁说红一定是喜庆,一定是娇美,一定是绚烂?
晚霞将新月映成了红,新月仍然凄冷,永远是带着阴影的凄冷……
灵素不是如雪的梨花、映日的杜鹃、忘忧的萱草、清冷的芝兰;灵素更不是富丽的牡丹、娇艳的玫瑰、高雅的丁香、皓玉的水仙。可是,一朵不起眼的海棠,也有荼糜的一瞬。那么灵素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有人说,灵素是淡蓝,在那一袭紫衣面前,永远被忽略了色彩;也有人说,灵素是白,洁净、无邪,若在风中雨中,哪怕只一瞬,就已经沾了灰尘沾了风霜,不再是初开那一刻鲜活和不受一点苦楚的灵魂。可是我要说,灵素是红,断肠诗写断肠事,红烛相看泪不消。
“南边墙上挂着一幅董其昌的仕女图;一幅对联,是祝枝山的行书,写着白乐天的两句诗:‘红蜡烛移挑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胡斐读书甚少,就算看了也是不 懂。程灵素却在心中默默念了两遍,瞧了一眼桌上的红烛,又望了一眼袁紫衣身上的紫罗衫,暗想:‘对联上的这两句话,倒似为此情此景而设。可是我混在中间, 却又算什么?’三人默默无言,各怀心事,但听得窗外雨点打在残荷竹叶之上,淅沥有声,烛泪缓缓垂下。程灵素拿起烛台旁的小银筷,夹下烛心,室中一片寂 静。”
整部书中,蜡烛是灵素的唯一化身,人在烛在,人亡烛亡。金老在这里,何以独引白乐天的诗句?何以独用红烛?何以独让红烛之泪缓缓垂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孔圣人憎恶紫色抢夺红色的地位。在古代,由于染色技术水平有限,红色是最难染好的,着色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变成紫色。因此,古人认为紫色是杂色,而红色是正色。这也正是《天龙》中朱紫双姝名字的由来。而这个典故用在《飞狐》里似乎更为适合。
阿朱走了,走得那么冤枉,那么可惜,那么不值,那么无奈。可是她又是幸福的,因为情深不寿;因为阿紫妹妹始终都没能夺走她的萧大哥的心。
灵素走了,烛光熄灭的那一刻,是惊心动魄的。那么多的聪慧和计谋,算好了一切,也安排好了那最后的命运。——用我的命,换他的命。只要他平安喜乐,我便安 心。情郎那殷红的血,使她从纠缠的爱里得到解脱。然而脆弱的红终究还是被艳紫夺去了颜色,胡大哥可以将她当作世上最亲的亲人,但心里天天十七八遍挂记在心 的,仍是那身着紫罗的出家“姑娘”。再看那朵朵海棠,开得再盛也有着薄薄的惆怅。
琴瑟未语心先碎
韶华易逝恨春归
月移薄雾轻飘回
情难追
红烛有泪空自垂
谁说红一定是喜庆,一定是娇美,一定是绚烂?
晚霞将新月映成了红,新月仍然凄冷,永远是带着阴影的凄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