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6年6月15日星期四

卡米耶·毕沙罗【转】

http://www.bleufrance.com/thread-34026-1-1.html




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1830-1903)1830 年7月 10 日生于安迪列斯群岛的法属殖民地圣托马斯,父亲是一位原籍葡萄牙的法国犹太人。毕沙罗在这里渡过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童年。

1841 年毕沙罗被父亲送到法国读书,在读书的这段时间里他住在位于巴黎附近的帕希。1848年他又回到了托马斯,在一家商号里作职员,在闲暇时他就到港口码头为 装卸货物的工人画一些速写。但对商业毫无兴趣的毕沙罗在1852年离开了商号,来到委内瑞拉,全身心的投入到他热爱的绘画事业当 中去。1855年他又回到的巴黎,在那里他一度被柯罗所吸引。不久之后,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和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成了毕沙罗崇拜的典范。四年后,他的作品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受,从此毕沙罗的作品时断时续的在那里展出,直到1870 年。

从绘于1867年的“蓬图瓦兹的河岸风景”(图1)

这幅画上没有后来构成毕沙罗伟大成就的那种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但所有其它绘画上的优点都已具备。尽管画幅很大,它仍取得了总体效果;原因在于画面的所有细 节全部严格地服从于整体,由此而形成了形与色的统一,即自觉的艺术。如果说山坡的体积表现颇能感 到库尔贝的影响,那么它毕竟还是用绘画手段实现的;画上充满着空气,所以一点也不使人觉得沉闷和吃重。房屋是借助色彩的对比构成的,这些对比和界限分明的 山坡互相呼应。由于笔触的丰富和明快,前景上富有体积感的大片景物显充满着空气。各种颜色深重、雅致,用的是纯色,但十分和谐 。这不是天才的。而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忠于自然对象的熟练画家的作品,他懂得他的作品必须是形与争的充分和谐。

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了,毕沙罗离开了巴黎到了伦敦,此后又于1871年返回巴黎近郊。回到巴黎后,毕沙罗又重新见到了他所熟悉和喜爱的天空、街道 和巴黎郊外的树木,他以一种十分直率的感觉表现着它们。在1870年之前他总画大幅画,现在他缩小了画幅,不仅是因为这样便于在室外作画,而且也更感觉到 他自身的朴实性格同朴实的主题的相称。他特别喜欢画消失在远方的道路,如“鲁弗申镇边,路”(图2)

这能使他以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和运用他所偏爱的明暗变幻的手法。当灰色的渲染在他的画中达到了特殊微妙的程度,雨的效果就产生,它正符合画家忧 郁的心境。当色彩对取得了界限分明的形式,阳光的效果也就产业了。从灰色中徐缓地产生了各种不同明度的设色效果:最初出现蓝和绿,而后带着悲哀的笑靥露出 了玫瑰色。

1873年毕沙罗治好了长期困扰他的眼病,视力的“解放”使他在此后的若干年杰作接踵而来。他强化了绘画的色彩,找到了同自己绘画风格相适合的新形式,毕沙罗的风格在逐步演进,他朴实的性格以及对自己理想的忠诚,都促进了他绘画生涯的一大飞越。

1875年,毕沙罗画了一幅“小桥,蓬图瓦兹”(图3)。

在这幅画上,不仅绘画性处理受到控制,而且绘画效果本身也从属于利用反光和笔触特点而达到理想结构的追求。尽管毕沙罗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个性,但这里仍能 感到他是受了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手法的影响。我们进入了一个精神领域,那里一切偶然和局部的东西都 在永恒的感觉面前变得淡然失色了。没有什么比这更庄严,同时也是更自然的了。画面的实处和虚处、体积和空气,这一切都结合在一个结构完美的构图中。色彩不 多,但很优雅,深灰调子的树干和黄调子的桥身是画面的基调。

这些成功鼓舞着毕沙罗,使他产生了更大的勇气。“牛羊山,蓬图瓦兹”(图4)

这幅车,享有了它所应得的声誉。秃枝落叶的树木,树后隐现着山坡的房屋——这是毕沙罗从前也采用过的题材。只是那时候他还没有运用强烈的色彩,也没有笼罩 一切的光线。现在光线与中间调子已经错综地交融在一起,它们不停地颤动,使形象平添生意,而且还不会破坏景次的明确性,这些景次,即使处在闪烁着黄、绿和 蓝色的这一幻想世界里,也都显得是现实的。

绘于1877年的“菜园和鲜花盛开的果树,春,蓬图瓦兹”(图5)

一画中,毕沙罗成功地绘出了一个安排得十分出色的构图,就连由无数斑杂的色点所形成的花屏,也没能妨碍这幅作品的完整性。这里的一切都渗透着快乐、新颖和 大地回春的欢腾气息。鲜花是白色的,夹杂着像天空那样蔚蓝的阴影,连天空也像是鲜花盛开似的。这两种亮调子受着房屋的蓝灰色和土地的淡绿、黄、蓝调子的制 约。这幅作品让我们更加看出毕沙罗作品所特有的结实的结构。

在1885年,毕沙罗结识的点彩法(用混合色的规则小点作画)的创始人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并成为这位年轻画家的追慕者。点彩法之所以吸引毕沙罗,是因为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科学的色彩原理基础上的,正因为毕沙 罗深信科学是人类与社会进步的因素,所以他对过种新颖的理论很自然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这段时期里,毕沙罗用点彩法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如“艺术家窗口的 风景”(图6)。

但是,不久以后毕沙罗便认识到,修拉所运用的点彩技术既不适合他的气质,不不符合他感觉的灵活性,甚至妨碍他实现自己的构思。因此在1886年之后的数年内,他减慢了创作作品的速度,他要重新去寻求适应自己感受的生动表现方法。

1896-1898年间毕沙罗完成的一些卢昂风景,无疑是他晚期创作中的杰作。“卢昂大桥”(图7)

是一幅宏伟辽阔的图景,是人类活动业绩的赞歌,这幅画的装饰,在光的颤动和巧妙组织的形体之间达到了惊人的平衡。色彩富有的多样性、强烈性和生动性,构图 在这里重新取得了毕沙罗 印象主义① 时期以前的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稳定性和确切性。紫色、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自身,就构成了明和暗,从而也就构成了形的效果。

毕沙罗曾说过:“我感觉到,只要我的眼睛一睁开,我的意识就开始得到自由了。”这番话表明了他的艺术同他的精神生活的深刻联系。毕沙罗是个坚定不移的 自然主义者,可是他很早就理解了艺术绝不能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是一种自主的现实。他满怀坚强信念,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坚持创作真正体现自我的风格。


注释:
①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 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 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毕沙罗生平:

卡米耶·毕沙罗 (Camille Pissarro) 1830 年 7 月 10 日生于安迪列斯群岛的法属殖民地圣汤姆斯。

1841年 他被父亲送到法国读书,住在位于巴黎附近的帕希包管食宿的公寓里。

1848年 他回到安迪列斯群岛,帮助家人做买卖。但是,商业买卖对他毫无吸引力,闲暇时他就到港口码头,为那些装卸货物的工人画一些速写。

1853年 他结识了年轻的丹麦画家弗里茨·麦尔白,他跟着麦尔白来到了委内瑞拉。

1855年 毕沙罗回到巴黎。同年巴黎正在举行万国博览会。当时他拜访了两位艺术家:一位就是带他到委内瑞拉的丹麦画家麦尔白;另一位则是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

1859年 毕沙罗以《蒙莫朗西风光》这幅画,参加官方沙龙展览。同年毕沙罗在瑞士学院,他认识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两人成了好朋友

1859-1863年 毕沙罗的作品一直在官方沙龙展出。

1863年 毕沙罗的一幅作品第二次遭到官方评审委员会的拒绝,但同时他也有三件作品参加了落选展。

1863-1870年 毕沙罗在巴黎蒙马特山的一间画室里,与母亲的女仆朱丽·维莱结合,并生了两个儿子。

1870年 普法战争开始,毕沙罗偕同朱丽一起奔赴伦敦,并在伦敦结婚。

1871年 从伦敦回到法国,和印象派画家莫奈重逢。

1874年 “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版画家与无名氏合作会社”成立了,毕沙罗以五幅作品参加这个画展。从此,毕沙罗未曾在这类画展中缺席过,但他们并未得到社会的肯定,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得到艺术批评界的青睐。

1880年 印象派团体彻底地解体,毕沙罗被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的“点彩法”(用非混合色的规则小点做画)所吸引。

1886年 毕沙罗所画的“第厄普的铁路”中,用了绝对的“点彩法”。

1892年 毕沙罗举办的一次大规模画展,并大获成功。

1893-1897年 住进巴黎的旅馆里,描绘起大街上的日、夜、晴、雨、雾等各个不同时间和气候的景色。

1903年 毕沙罗在家中画完了一组《巴黎鸟瞰图》。同年,毕沙罗得了前列腺炎。

1903 年11月初,他感到身体不适,浑身发冷。13日,终因体力不支与世长辞,享年73岁。

转载自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


二月,晨曦,巴金库尔
戴草帽的农家女
草堆中的裸妇
白霜
百叶窗,通往凡尔赛的路
花园
海德公园,伦敦
蒙马特尔大街
蒙马特尔大街的夜晚
伐木工
火车,贝德福德公园
教堂
静物,咖啡壶
汲水井旁的妇女和小孩
雪天早晨的太阳
蓬图瓦兹
蓬图瓦兹附近的采石场
交谈
蓬图瓦兹的寺院
蓬图瓦兹的集贸市场
里昂大桥
邻村入口
阳光下的女人
自画像
早餐
红屋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