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6年7月17日星期一

星际探路者 无畏前行(航天器发展简史)【转】

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卫星,到2006年7月17日,发现号返回地球,无论是因为军备竞赛政治对抗,还是缘起于人类对蓝色天空的本能求问,无论是发射失败宇航员殒命,还是那些照耀人类历史的诸多第一次,我们——人类和那些遨游太空的星际探路者,都将无畏前行。# G+ N) m" U" I) E
) l/ S4 Y3 G$ O; e% ], G6 B; i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首,细数那些闪光的足迹。' J# _! O! F8 H/ c! B1 E# U

5 t: D, y! i; M"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这一“突发事件”不仅在宣传上让美国措手不及,在政治上也使惯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感到极为难堪。这颗升起在东方的明星还明 白无误地说明了另一个可怕的事实,即苏联人已拥有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而这会直接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更严重的是,几周后,苏联又发了第二颗卫星。该 卫星比第一颗重了足足6倍,并首次将小狗莱卡带入太空。
) o) `' z0 F" b% c2 P0 c3 A
' s6 \0 [6 [# d" U4 J: V7 D$ Q2 D8 w3 R5 c$ e5 U
人造地球卫星1号
; v* U& G/ i+ `2 z/ b( w - l- C4 H3 D7 L! ]
太空成了苏联独自展现技术实力的舞台。" K8 f8 n. M2 x* _& }; I6 X
! b, T. q p2 y1 c; {0 o/ k
一位美国国防分析家回忆说:“苏联送星上天,就像在国会山上扔了颗炸弹,吓坏了每一个人。”他说,“大家起先都感到极度恐慌。不过,这也使我们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决策者们团结一致,联合做出反应。”2 l; a2 x- @, w! j1 z/ _" a# z

% Y, \ u0 b b& B; r面对如此局面,艾森豪威 尔总统遂下令冯·布劳恩率领陆军弹道导弹局火箭设计队伍将一颗卫星送入轨道。1958年1月31日,陆军终于用丘比特C火箭把美国首颗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 了轨道。同年3月17日,先锋1号再次发射,并取得了成功。1958年10月1日,在人造地球卫星1号升空近一年后,NASA正式宣告成立,开始了它在探 索中前进的历程。美国航空航天发展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c3 ~6 n4 _! K- y( Q7 D8 E
, {: F7 g! c k1 v! W: X
60年代到70年代初,NASA发射了试验性的导航、对地遥感、气象和通信卫星。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 ”1号,它也是美国的第一代试验型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到1965年7月,美国共发射了10颗这种卫星,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包括对红外和可见光扫描 辐射仪的试验。“泰罗斯”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质量为122~138千克,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卫星上的主要遥感设备是电视摄像机,美国用该电视摄像机成 功地拍摄了清晰的台风云图。
9 {7 ?# v. d1 i2 W8 L1 H3 N: J1 n
" I* P) i# v% W# ^: e9 X+ r
# `9 t5 C! k* z! E, V' O' [$ e“泰罗斯”1号
3 @5 n3 B/ X" l* l" f+ Q( e 8 y5 ^/ i. v% J+ a: [( f# Q; M* l8 s
1962年7月10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试验卫星电信星1号(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下属的贝尔电话实验室制造)。该卫星只能同时传送60路电话或1路电 视,与今天的通信卫星相比颇有些“小儿科”,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通过同NASA的合作,RCA公司又发展了中继号有源转发卫星系列,并于 1962年12月13日发射了系列中的第一颗卫星中继1号。
9 } i: o$ v5 @; e9 x! `7 t; k7 [6 v; G* r1 b+ O. y. W. M2 y
1963年2月14日,休斯飞机公司和NASA研制的辛康1号卫星发射。1964年发射的辛康3号向美国传送了东京奥运会比赛的电视画面,更好地展现了这 项新技术的商业前景。一些电视网很快在屏幕上打出了“卫星实况转播”的字幕,推动了这一通信手段的广泛应用。这些早期的工作为今天的卫星通信革命打下了基 础。; u: ^! m5 A1 U4 t3 ~, e
1 ^( v" P: [ p Q: c

# `: R3 e" v2 |) g% }“辛康”3号 y6 G* V2 u. Z8 A( d& J& k8 g

# ^6 M' H0 \% o% a除了民用和商业领域的航天技术,美国也没有忘记它的老对手前苏联。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地绕地球进行了90分钟的太空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苏联人再次跑在了前面。此举对美国的打击丝毫不亚于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发射。为此,美再次重新审定了它的航天计划,加快了载人航天工作的步伐。3 N, K7 v5 h2 s) }0 e

3 x. @ t/ ]& j; i, Y' q& r" t: B/ x+ F& N- Z
加加林
2 O) V/ F6 R+ s' Y5 Q0 [9 K8 N
2 U. B) U3 [( G( `5月5日,美国宇航员阿兰·谢泼德驾水 星号飞船“赶”入太空。这是美首次把人送入太空,但只是一次亚轨道飞行,而且整个飞行只持续了15分钟。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在国会提出要搞航天“大跃 进”,即在60年代内实现双星跨越,“把人送往月球并使其安全返回地面”。这声号令,使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太空竞赛”骤然升级了。两国心照不宣地都把月球 当成了这次“长跑”的终点线。9月,NASA设立了载人飞船中心,即后来的约翰逊航天中心。7 P7 N6 c7 v: e0 c& M; C2 {

. T/ Z( F/ y6 X0 g从1964年7月到次年3月,喷推实验 室的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在经历了6次失败后连续三次发射成功,3颗探月器在着陆前取得了1.7万多张月面的近距离“特写”,从而得出结论:月面可以支撑重 物。接着,勘测者号着陆探月器又在1966~1968年7次在满是月坑的月面上实现软着陆,使科学家们更坚定了人类可以到那里探险的信心。从1966年8 月起,NASA还派出5颗月球轨道器号探测器环月飞行,拍下数千张高清晰度照片,以为载人飞船选定着陆地点。, ~5 m% i: `" O2 a& W; v4 j' M. t

7 I+ e5 ^3 p0 ?2 `- h. B4 b阿波罗登月计划牵动 了全美国。1967年1月曾发生3名宇航员因飞船在地面试验中失火而丧生的惨剧,但这并没有动摇美国人登月的决心。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 后,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飞船终于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到1972年12月计划结束,共有12名宇航员分乘6艘飞船登月。
- I H( T6 K z7 O5 J1 s! O: o3 ~3 N9 K5 z
除岩样等标本外,宇航员们还带回了另一珍品——一张地球照片。照片的背景是黑洞洞的宇宙。NASA主管政策与规划的一位官员说:“这张照片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一些看法。它在对航天计划的看法上统一了一大批人的认识。”
; Y8 y0 m- l1 n5 f6 J1 o
5 j* M- b9 b4 E ?+ A4 D- f
* Q- z( H4 @0 Y7 N那张珍贵的照片2 X3 e+ z4 b) h1 I8 b0 c/ F( ~
9 K( @) L/ o' l' i' ^ W7 m% H! ?
登月还为美国带来了另一笔财富。阿波罗计划是一次技术上的飞跃。美国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都从六七十年代所花的这笔投资中受了益,如卫星通信、材料科学、计算机、指挥与控制技术等等。5 j7 f* V1 F* L$ A; x

4 S1 l2 g( i" R与此同时,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也在轰轰烈烈的进 行着航天实验。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 本成功。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从此拉开。到2005年,中 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完成由试验卫星向应用型卫星的转化。7 p& V4 K+ F6 C+ p
, X. |3 m: z4 _, [) M
9 N% A( C# K4 s) h% o8 V( N
“东方红”1号# j. \5 `2 n2 l3 T% z% r8 I

1 T9 a* o% V' b- ~阿波罗登月后,美载人航天的重点转向如何在地球轨道上有效地工作上。1972年,尼克松总统批准了航天飞机计划,NASA开始研制这种能在地面和地球轨道间往返运送人员及货物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 M! {4 I8 r0 V7 ?/ w! V1 M5 u) [# c, x; G
美国于1975年8月20和9月9日发射了两个海盗号探测器,用于探索火星上有无生物。这两个海盗号探测器由轨道飞行器和登陆舱组成,长5.08米,重 3530千克,其中轨道飞行器重2330千克,登陆舱重1200千克,用三脚支撑,装有生物化学实验箱、测量挖掘设备、两台电视摄像机、机械手和电源。海 盗1号和2号分别于第二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功,然而在长达数年的探测活动中,没有发现任何高级生命的迹象。 7 W% \0 d! I0 z2 e* `

7 K# {& M2 r2 e% m3 l7 v* L$ i% R0 w- F5 W- ]- T9 ?
“海盗号”探测器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探测器先后乘大力神-3E运载火箭离开地球,驶向遥远的外行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详细考 察木星和土星,以及它们的主要卫星。由于运行路径有很大差别,“旅行者”1号后来居上,于1979年3月5日从距离木星27.8万千米处飞过,尔后又于 1980年11月逼近土星。“旅行者”2号探测器于1979年7月9日在距离木星64.3万千米处掠过,并花了1年多时间于1981年8月20日靠近土 星。由于这两个探测器性能优良,它们拍下了非常完美的木星、木星卫星、木星大气和旋涡照片,拍摄了土星、土星环及其卫星照片。对木星大红斑的拍摄照片对它 的本质有发新的认识:木星大气有一个巨大的旋涡,红色、桔色、黄色、褐色、蓝色条纹时隐时现,交替变换。这个大红斑看起来象是静止的,实际上是绕粒状中心 逆时针旋转的云团。大红斑之迷初步解开。它们先后飞临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窥探了这些星球的秘密,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并带着标志地球和人类特征的 照片和录音带飞出太阳系,到更深处的太空为人类寻觅“知音”。2004年较晚时,旅行者一号穿过了被称为“激波边界”的重要宇宙界线,这是接近太阳系最终 边界的地方,太阳爆炸释放出的稀薄粒子风在这里开始与恒星际空间的风碰撞。十年后,它将离开太阳风的活动区,开始在恒星际空间探险。8 b; _: j: a, A4 I$ O2 O

* ^8 A7 d( U+ J+ {4 V5 t
6 a8 b, ^( j) i0 D4 m) E“旅行者”1号1 g! u1 i+ f$ [5 D; r. }

; t6 {* ^2 D1 e a$ V& t& h6 Q2 o, c/ A
“旅行者”2号9 ?8 |& X* U( J& g T; L

% S: R4 s4 K) a. j# S2 E& ~. W0 b0 H

/ X3 ?1 A0 @0 X. V9 y8 R8 ^宇宙中的旅行者1号和2号
! s% V# I3 {6 C3 L; h$ X 4 Z; G* o% n0 O2 g
1981年4月,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航行。迄今,由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组成的航天飞机机队已先后将数百名宇航员带进 太空,向太空运送了千余吨货物,把各种科学和商业有效载荷送入了地球轨道,并发射了3颗用于研究金星、木星和太阳的行星际探测器。另外,航天飞机还被用于 卫星回收及在轨维护。航天飞机也有过惨痛的失败。1986年1月挑战者号失事,7名宇航员殒命,震惊了全世界。这一事件深切地告诉NASA,太空探索是要 冒风险的。
# ^ r$ F) F1 a8 s, _" S
" I9 g# L" n, c) k: w- C4 F1 D1981年 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它第一次飞行的任务只是测试它的 轨道飞行和着陆能力。在太空飞行54小时,环绕地球飞行36周之后航天飞机安全着陆。“哥伦比亚”号是以18世纪初第一艘环绕地球航行的美国轮船的名字命 名的,在下一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建成之前,“哥伦比亚”号又进行了四次飞行。“哥伦比亚”号取得的成就还包括:将许多颗民用和军用卫星送入太空,回 收了需要修理的卫星,进行了进一步的空间实验室实验。到1996年4月止,“哥伦比亚”号已经进行了19次飞行。* U/ w. ~/ g; W$ \5 _ `- V& i$ o

! z2 U8 _ S1 }+ X+ o" v5 _, f0 w' l6 c6 s4 |2 L" m
“哥伦比亚”号- ?1 O8 S- c, _: D! ]+ }7 c

3 ^' E0 A8 n$ V4 q! A( |& n1982 年,“挑战者”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由于它悲惨的结局,“挑战者”号这个名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可能比其他航天飞机都要大。“挑战者”号进行 了9次飞行,第一次是1983年4月,最后一次(飞机失事)是在1986年。在它各次飞行行动期间,“挑战者”号将欧洲的太空实验室以及数颗军事和科学卫 星送入轨道。
) N, d: J3 V4 L' \/ |
5 h. U$ j% @4 U4 d% Q; O
2 W( z1 i1 k" m1 k# n“挑战者”号

“发现”号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是以18世纪美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的小船的名字命名的。他驾驶着这艘小船在南太平洋航行,成为第一个踏上夏威夷群岛的非土 著居民。。“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第一次飞行是在1984年8月,总计飞行了21次,比任何其它航天飞机飞行次数都多。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完成的各项任务 中,部署哈勃空间望远镜可能是最出名的一项。1995年,“发现”号又一次成为了头条新闻。它在第一位女航天飞机驾驶员——M·柯林斯的操纵下飞过了“和 平”号空间站。5 b2 D' B6 i- w* M( y9 }& E4 e" f+ M

9 f6 U& W1 x1 q0 ]
, x4 @, V6 Y# w, P! g% ]“发现”号8 m( q+ e& U9 [# g, m) E( K7 [3 P

& r" r: a3 {5 O, E; K& y1985 年,“亚特兰蒂斯”号成为美国宇航局的第四架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是以美国第一艘远洋船舶的名字命名的,这艘轮船从1930年到1966年在马萨诸 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被用来进行研究。“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重77.7吨,它在1985年10月和1996年3月之间进行了16次飞行。9 k7 X, F: k! m
$ W/ |. ]3 Z1 v

! @, M( Y7 Z: c- [“亚特兰蒂斯”号
+ u+ J$ y. U- O0 H) x$ o
2 P. D; N( P( G; [“奋进”号是美国宇航局最新建造的一家 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它是由美国宇航局于1991年建造,用来替代1986年在爆炸中被毁坏的“挑战者”号。“奋进”号是以18世纪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 克的考察船的名字命名的。“发现”号高36.6米,宽23.4米,重71吨,造价超过20亿美元。它是美国宇航局建造的四架航天飞机之一,也是还在使用当 中的航天飞机之一。其它两架分别是“发现”号和“亚特兰蒂斯”号。
, M/ @- \# c: {; H( _* p+ |) ]" E( d

0 y' t4 {0 m3 B“奋进”号! ^" O5 ]7 x* m2 T2 V

. ~1 X! i+ I) [2 M. f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着陆成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4 b* f$ u o8 n
. ~7 w) M) |3 y

3 a1 D* b D- Y神舟五号运行轨道

200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8次航天发射,其中两次一箭双星,成功地将10颗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太空飞行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太空实验方面取得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是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回收搜救系统。系统建立之初,面临诸多难题:缺乏经验和技术基础;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载人航 天可动用的搜救实力差距较大;建设投入与保证航天员救援可靠性和高时效性要求的矛盾突出。
4 W% \+ D n5 s- ~' |) J 0 J: j! W3 M* B; B+ \& P- }% b Z
1997年10月,重六吨的“卡西尼”号星际探测器发射到飞往土星的轨道。这是本世纪最后一艘行星际探测的大飞船。“卡西尼”号将用七年时间飞达土星轨 道,也就是在2004年,它将飞抵土星,进入环绕土星运行的轨道。那时,它将会放出一个名叫“惠更斯”的探测器,飞往土卫六。2005年1月14日,惠更 斯号成功登陆土卫六。惠更斯发回的首批图片显示,土卫六上曾经有山有海,仪器也同时捕捉到了刮风的声音。科学家希望从对土卫六的研究中能得到有关地球早期 历史的线索。
& p) }2 e0 J: Y, R5 u( J+ }0 ?6 w* }, _# k8 f' l) v# x
$ z1 `4 V' w6 U
“惠更斯”号进入土卫六假想图
. x8 j k) O c |3 a4 m# G; Y8 b- f' |, Y' M. O
2004年8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水星探测船“信使”号发射升空,。“信使”号的旅程为期6年半、行程长达79亿公里,预计于 2011年进入水星的轨道作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探索。这是人类30年来首次探访这个九大行星中最接近太阳的小星体,将揭开水星的四大神秘面纱,探索太阳系内 行星的形成奥秘。6 X4 e$ O' q+ Y# d
, ?# ?6 e& h" B% Q- W

N% e' J7 j/ r“信使”号. R& E8 O; h( |- ?8 v7 w! U

6 a( q1 r7 d* r- ?* j- U2005年7月,俄罗斯联 邦政府正式批准了《2006年—2015年俄罗斯联邦航天计划》。新计划总预算为3050亿卢布(1美元约合28卢布),其中2006年资金预算高达 230亿卢布,主要任务是保障全俄境内的通讯和电视转播,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发展载人太空飞行,推进空间基础科学研究,为火星探测做准备等,是俄未来 10年航天科技与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快船”号将成为俄罗斯的下一张王牌。“快船”的升空将使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本大大下降,其对宇航员的载荷要求以及 身体条件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塞瓦斯特亚诺夫表示两名专业的宇航员将驾驶“快船” ,其中一名宇航员将负责轨道飞行操作,另一名宇航员将负责着陆。这一航天飞机还可以搭载4名非专业的宇航员,例如科学家或是太空游客。俄罗斯 Energiya航天火箭公司的总裁尼克拉·塞瓦斯特亚诺夫表示,“快船”号定于2012年进行处女飞行。
F- F; c X9 z& b2 I, g) |% @. Z0 ], v. i; f
- C( [7 b& r8 b! K, L' q$ i. E
“快船”号
9 x0 F5 ?, m- } U2 }6 P" x1 J3 N+ J1 U
2005年11月9日,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探测器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欧洲首次向金星发射探测器,也是十多年来首次有人类探测器再次探访金星。
8 e# ~1 m0 M& b' e" z9 c 7 k6 {/ F w; t: H$ Y) ^3 j
2005年12月28日,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实验卫星“GIOVE-A”由俄罗斯“联盟-FG”火箭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 空。欧洲伽利略计划是中高度圆轨道(MEO)方案,该系统将由30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和2个地面控制中心组成,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颗为候补。卫 星高度为24126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预计伽利略系统于2008年建成,将为欧洲公路、铁路、空中和海洋运输、欧洲共同防务甚至是 徒步旅行者有保障地提供精度为1米的定位导航服务,从而也将打破美国独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格局。
s- _7 j8 N& l4 y) O! F: J# f* Y! l' _
$ E6 C5 ` P3 a" x+ Q0 l: ^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5 B3 e6 b9 V8 j( y' x2 n2 ?% [( |
2 V t$ x( P# h3 E; l5 Z9 l, j2006年1 月19日,美国宇航局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和最小的行星,“新视野”号将是人类第一个 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冥王星探测项目耗资约7亿美元。科学家认为,研究冥王星有助于加深对太阳系形成的理解。
]0 @2 I# R" J& }2 J6 h/ [: }4 ~; \7 g1 X$ w; }) k2 G

" @" w1 @" }( o“新视野”号
5 J5 ?4 f E% E6 r8 Q+ G+ g9 r" Y0 ]" D8 w2 P% b' n
2006年7月4日,“发现”号再次升空,“发现”号本次任务十二天,航天员们有两次太空行走在轨修复故障,给国际空间站送去新的制氧设备,新氧气系统可 供六名航天员在太空使用,同时送去太空食品、衣物、科研仪器及其零部件,并将欧洲航天局的航天员托马斯·赖特尔送至空间站。此次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15 次飞行,也是美国第18次执行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这只现代超级合金巨鸟遨游太空后,7月17日,将凯旋于肯尼迪航天中心。; d4 l4 A% P% ?# g. F
& P3 X5 b. Y' T3 P
2 m3 ^2 H* U+ ?+ ?( I3 Q; F
当城市之路被扩容到饱和之后,我们抬起头,遥望太空。从地球到太空,这是一条维系着生存与梦想的探索之路,每一个未知与可能都会让这条路变得无比生动。宇 宙的神秘不是依靠探索来成全,恰恰是它的神秘成全了一次登陆计划、一架航天飞机、一个仿佛回到童年梦想自己遨游太空的梦。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