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A director is a kind of idea and taste machine; a movie is a series of creative and technical decisions, and it's the director's job to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as frequently as possible." -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库布里克于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尽管他在学校的成绩很差,但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聪明而有天分的学生。1940年,库布里克做 医生的父亲决定将他送往加利福尼亚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环境的改变能让他在学习上有所进步。1941年,库布里克从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边完成他初中最后一 年的学习,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终于有了些进步。为了让库布里克有些业余爱好,他的父亲教会了他国际象棋。正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库布里克狂热地迷上了 象棋,而且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国际象棋高手。国际象棋在库布里克后来的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来对付不合作演员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电影中风 雅生活的象征。
在库布里克13岁生日上,他的父亲做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明智的决定——送给他一部照相机。很快,库布里克成了摄影发烧友,为了照相,他走遍了纽约市的 大街小巷,并在朋友的暗房里加工。当他卖出第一张照片给《看(Look)》杂志后,他认识了杂志里的专业摄影师们,并在17岁的时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 见习摄影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库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杂志上发表作品,并开始如饥似渴地接连观赏各种电影,成了忠实的电影迷。随后,他跟朋 友星格·亚里山卓一起策划拍摄一部自己的电影。1950年,库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资拍摄记录片《搏斗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后,他又接着拍摄了其他几部记录短片(《飞行牧师(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过吸引投资和中央公园里的国际象棋大战,库布里克终于能够在加利福尼亚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厌恶与恐惧(Fear and Desire)》(1953)。电影上映后,尽管各方评论褒贬不一,但对库布里克的导演天分却是众口一词赞不绝口的。库布里克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杀手之吻 (Killer’s Kiss)》(1955)和《谋杀(The killing)》(1956)使好莱坞开始关注这个新起之秀。并在1957年让他导演了由科尔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后,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库布里克并鼓动他接手《斯巴达克司(Spartacus)》(1960)的导演工作。当时的一些舆论 认为,库布里克会被这部高难度的电影难倒,因而可以收敛一点锐气。但事实上,库布里克接受了这个挑战,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灵感和风格。许多参与拍摄 的工作人员都不习惯于他的风格:摄影师罗素·麦提(Russell Metty)向制片人抱怨库布里克抢了他的工作。而库布里克的赞助商则劝告麦提放手让给库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观就好了。麦提照做了,但讽刺的 是,麦提竟凭借此片获得了最佳摄影的学院大奖。
库布里克的下一个计划是要导演由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独眼杰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于谈判破裂,最后白兰度自己导演了这部电影。对好莱坞已经厌倦并结束了自己第二段失败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于枪击)后, 库布里克决定移民英国(尽管库布里克拥有机师执照,但还是有传闻他害怕飞行),他其后的所有电影作品都在英国完成。库布里克在英国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 丽塔(Lolita)》(1962)。在这部电影里,库布里克异常小心地建构和引导,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过审查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在当时,审查委员会能 轻易地毁掉一部电影在商业上的所有成就。
电影《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对库布里克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在此之前,原子弹从来没有被用来充当过喜剧的主题。由于原本是为舞台剧创作的剧本,库布里克觉 得有太多自己创作的桥段过于滑稽荒诞而不能运用在电影里。但因为库布里克的电影在评论界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够在财政上和艺术上拥有很大的自由去 完成任何自己喜欢的主题。在这一段时间里,库布里克关注的事物开始多样化,在各个阶段他总是同时有着好几个计划:《蓝月亮(Blue Moon)》(一个关于好莱坞第一部色情电影的故事),《拿破仑(Napoleon)》(一个电影版的历史传记,但由于工作组在另一个类似题材上的失败而 放弃),《战争谎言(Wartime Lies)》(以二战中的欧洲为 背景,但最终由于《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出现而放弃),以及《狂想曲(Rhapsody)》(后来被拍成了《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1999))。这些计划都没有在当时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与科幻小说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这部电影受到了空前的赞誉,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拍得最好的科幻片。这以后,它成了科幻片的一个里程碑,也成为所有后来的科 幻片竟相模仿的对象。
在《2001:太空奥德赛》之后,库布里克完成了作品《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丽塔》一样,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成为当年的话题之作。但与《洛丽塔》不同,这次议论的焦点不仅是对性的描写,还有 对暴力的表现。1975年,库布里克导演了《巴里·林顿(Barry Lyndon)》,这部电影成为了他事业上和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至此,库布里克对导演协议以及演员跟工作人员的尽善尽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员们往 往被要求连续不断地拍摄数十个镜头而不能休息。
在拍摄一部电影的过程中,库布里克带领摄制组来到战火连天的爱尔兰。在那里,他们被告知将成为爱尔兰共和军攻击目标。制片人立即离开了爱尔兰,而库布 里克渴望隐私和宁静的愿望使他从此开始考虑隐居。1973年,在拒绝导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后,库布里克制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闪灵》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并不满意库布里克对他的小说的改编(事实上,史提芬·金在后来自己又写了同一个故事的剧本,并在1997年拍 成了电影)。《闪灵》之后,库布里克终于如愿以偿开始了隐居的日子。经过了7年的休养生息后(在这期间他再次结婚),库布里克才再次执导《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这部电影继续承袭了库布里克在评论界的极高赞誉并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进入90年代,库布里克着手开始与布莱恩·艾尔迪斯合作新片《A.I.》。同时,他导演拍摄了由汤姆·克鲁斯夫妇主演的电影《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遗憾的是,库布里克没能亲眼目睹这部电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库布里克在英国英格兰的赫特福德郡 与世长辞。
库布里克电影特色:
1. 几乎所有的库布里克电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闪灵(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标题卡片。
2. 库布里克的电影常常根据小说改编:《洛丽塔(Lolita)》,《杀手之吻(Killer’s Kiss)》。
3. 电影中常常出现子弹沿着长得有些夸张的墙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
4. 库布里克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灭绝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倾向。
5. 对称的构图以及镜头的频繁拉伸。
6. 电影中常常构造出三方冲突。
7. 电影中常常有对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写。
8. 在需要一串号码时,库布里克特别偏爱“114”:这串数是奇爱博士中的解码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漫游》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厂号码。
9. 所有的库布里克影片中总有一个场景是发生在浴室里的。
有关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二十五个细节:
01. 《紧闭双眼》是库布里克自《全金属外壳》后,沉寂十二年后的作品,也是他所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
02. 库布里克在拍摄时注重每一个环节。从灯光、摄像到布景、化妆,每一项技术细节他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过这样做的后果通常是拍摄计划不能按时完成,而且往往拍摄时间会成倍地增加。
03. 演员是整个摄制组里库布里克唯一不施加压力的一部分。库布里克只给演员很少的指导,其余都由他们自由发挥。他曾说,"导演的工作有75%是由演员完成的。"
04. 库布里克于1999年三月因心脏病突发在他伦敦的寓所中去世,享年71岁。
05. 库布里克出生在纽约的布朗克斯。
06. 库布里克从来没有得到过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奖。《巴里林登(Barry Lyndon)》、《发条橙子(A Clockwork Orange)》和《奇爱博士(Doctor Strangelove)》曾经使他获得过这三项提名。《太空奥德赛:2001(2001: A Space Odyssey)》曾给他带来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提名,《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也曾使他得到最佳剧本提名,可是他得到的唯一的奥斯卡奖项却是由《太空奥德赛:2001》获得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07. 库布里克的13部影片囊括了从历史战争到未来世界探险的各个阶段,但是表现的主题却是基本一致的,即,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异形社会,都是一样的。
08. 库布里克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看了电影演示以后,才决定投身到电影事业中去,那时候他在《look》杂志担任摄影,随后,他就拍摄了几部纪录片。
09. 库布里克的第一部长影片《恐惧与欲望(Fear and Desire)》的拍摄费用是从朋友和亲属们那里借来的。他自己担当了制作、导演、摄影和编辑。他不喜欢这部影片是众所周知的,为了不让大家看到这部影片,他自己买下了所有的拷贝。
10. 《斯巴达克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库布里克并不认为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11. 《斯巴达克斯》成功以后,库布里克发誓,如果不能进行全局统管,就不再拍摄影片了。他的下一部影片本来定为是《独眼杰克》,是和马龙.白兰度合作,但是在制作前谈判破裂,最后马龙.白兰度独自导演去了。
12. 《洛丽塔(Lolita)》是在英国拍摄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审查制度的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好莱坞的反感。为此,他甚至连一部越战题材的影片《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也放在了英国拍摄。
13. 当影片《巴里林登(Barry Lyndon)》在爱尔兰做前期准备时,库布里克听说了关于爱尔兰军已经将他做为攻击目标的传闻。由于有很多英国演员参与此片的演出,为了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让影片能够正常拍摄,摄制组整个迁出此地。
14. 数年前,库布里克曾一度拒绝记者采访,以至于媒体贯之于和"隐居者"和"疯狂的天才"的称号。
15. 库布里克与同事们沟通的方式有永远不变的老三样: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
16. 做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库布里克至少对他的两部已公映的影片做过修改,它们分别是《太空奥德赛:2001》和《闪灵(Shining)》。
17. 在一系列类似影片《发条橘子》故事情节的案件发生以后,《发条橘子》在英国遭禁,至今禁令仍未解除。
18. 1972年,当《发条橘子》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美国发行时,定的是X级,后来改为了R级。
19. 库布里克极其不喜欢《召魂者(The Exorcist)》一片的结局,所以,他自己导演了自己的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
20. 斯蒂芬.金非常不喜欢库布里克对《闪灵》的改编。在1997年,他重新对《闪灵》进行了改写并出了一套丛书。
21. 库布里克还留下了一个没完成的项目,包括他再次接触的科学幻想影片《人工智能(A.I.)》,影片描写在未来世界里,两极的冰山融化,人们生活在水下世界,有一个5岁的机器人的故事。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库布里克决定开拍《大开眼戒》。
22. 库布里克是国际象棋大师,他经常将国际象棋运用到他的电影中去。
23. 库布里克非常喜爱动物,他不允许园丁在他的花园里下药逮鼹鼠。也不允许用动物的血来做影片布景。
24. 库布里克结过三次婚并有三个女儿。
25. 库布里克非常热衷于电影收藏,包括收藏他自己拍的电影的高品质的录像带。
导演电影作品年表:
01. 1951 《 搏斗的日子 》 Day of the Fight 导演、剪接、音效 E-mule下载 (Format: avi) (Size: 162MB)
02. 1951 《 飞行牧师 》 Flying Padre 导演、编剧、摄影 E-mule下载 (Format: avi) (Size: 19MB)
03. 1953 《 航海家 》 The Seafarers 导演、剪接、摄影、音效 E-mule下载 (Format: avi) (Size: 190MB)
04. 1953 《 厌恶与恐惧 》 Fear and Desire 导演、编剧、制片、剪接、摄影 E-mule下载 (Format: avi) (Size: 704MB)
05. 1955 《 杀手之吻 》 Killer’s Kiss 导演、编剧、制片、剪接、摄影 VC下载
06. 1956 《 谋杀 》 The Killing 导演、编剧 VC下载
07. 1957 《 光荣之路 》 Paths of Glory 导演、编剧 VC下载
08. 1960 《 斯巴达克思 》 Spartacus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09. 1962 《 洛丽塔 》 Lolita 导演 VC下载 VC下载2
10. 1964 《 奇爱博士 》 Dr. Strangelove 导演、编剧 VC下载 VC下载 2 预告片
11. 1968 《 2001:太空漫游 》 2001:Space Odyssey 导演、编剧 VC下载 预告片
12. 1971 《 发条橙 》 A Clockwork Orange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VC下载 2
13. 1975 《 巴里·林顿 》 Barry Lyndon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14. 1980 《 闪灵 》 The Shining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预告片
15. 1987 《 全金属外壳 》 Full Metal Jacket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VC下载 2 VC下载 3 预告片
16. 1999 《 大开眼戒 》 Eyes Wide Shut 导演、编剧、制片 VC下载 VC下载 2 VC下载 3
电影原声大碟:
01. 1964 Dr. Strangelove And Other Great Movie Themes
02. 1981 The Shinning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98MB)
03. 1990 Stanley Kubrick's Clockwork Orange VC下载 E-mule下载 (Format: APE) (Size: 222MB)
04. 1990 Full Metal Jacke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VC下载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43MB)
05. 1991 Spartacus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E-mule下载 (Format: APE) (Size: 205MB)
06. 1993 Alex North's 2001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48MB)
07. 1996 2001: A Space Odyssey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1996 Reissue) VC下载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70MB)
08. 1997 Lolita: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56MB)
09. 1998 A Clockwork Orange: Wendy Carlos's Complete Original Score E-mule下载 (Format: APE) (Size: 199MB)
10. 1998 Barry Lynd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82MB)
11. 1999 Dr. Strangelove: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Stanley Kubrick (Film Score Anthology)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145MB)
12. 1999 Eyes Wide Shut: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E-mule下载 (Format: Mp3) (Size: 61MB)
13. 2003 Wendy Carlos - Tales of Heaven & Hell
14. 2005 2001: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Stanley Kubrick
其他:
01. 搏斗的日子,飞行牧师,航海家 E-mule下载 (Format: avi) (Size: 461MB)
02. 2001 人工智能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预告片
03. 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04. 2001:太空漫游(有声读物)
05. 洛丽塔全文朗读
06. 1976 Marvel Treasury Special - 2001: A Space Odyssey (漫画) E-mule下载 (Format: Jpg) (Size: 71MB)
07. 2002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图书) E-mule下载 (Format: Jpg) (Size: 41MB)
1955 《杀手之吻》 Killer’s Kiss
1956 《谋杀》 The Killing
1957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1960 《斯巴达克思》 Spartacus
1962 《洛丽塔》 Lolita
1964 《奇爱博士》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8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1971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5 《巴里·林顿》 Barry Lyndon
1980 《闪灵》 The Shining
1987 《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1999 《大开眼戒》 Eyes Wide Shut
1955 《杀手之吻》 Killer’s Kiss
Davy Gordon: Something's happened.
Gloria Price: Yes, I know.
Davy Gordon: Do you know?
Gloria Price: Sure. You kissed me.
Davy Gordon: Is that all?
Gloria Price: That's all I saw, and I was watching all the time.
这是一部在纽约街头拍摄的悬念犯罪片,灵感来自米奇·斯比兰和吉姆·汤普森的小说,大部分仍是库布里克的叔叔赞助的。主要情节是拳击手大卫·科登因为 路见不平,搭救了舞女格萝蕾拉,并和她产生了感情,从而被格萝蕾拉的情夫文森特追杀的故事。影片开场的拳赛镜头大多来自库布里克的第一部纪录片《拳赛之 日》。他当时的妻子鲁思·瑟波卡在拍摄过程中担任艺术指导兼布景师。这个自编自导、自己制作影片的年轻人凭着《杀手之吻》得到了全球影人的关注和赞誉。当 时的纽约《镜报》这样评价此片:“库布里克把镜头幻化为强硬而无情的铁拳,撕裂那些职业拳赛和舞厅欢场的眩目伪装"。
不仅如此,库布里克还成功地将纪实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从此奠定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
1956 《谋杀》 The Killing
Fay: Johnny, you've got to run!
Johnny Clay: Eh, what's the difference?
在本片中库布里克从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表现了一桩抢劫案:刚从监狱释放出来的乔尼·科雷,定下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犯罪计划———从赛马场偷走200 万美元,又不让任何人受伤。但他忽视了自己的同伙———贪婪泼辣的妻子和她那残忍的情夫。可想而知,行动越来越糟糕,罪行也越来越残暴……
本片是根据里昂努·怀特的小说《克林·布雷克》改编的,库布里克自己编剧,并请来著名小说家吉姆·汤普森修改了对白部分。虽然当时这部电影的发行在总体上并不成功,但库布里克仍被大家认为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导演。
1957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If those sweethearts won't face German bullets, they'll take French ones!
这是库布里克导演的一部经典的战争电影。故事发生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壕中,战争的无力感和讽刺意味充斥全片。在后方安然自得地住在美丽城堡里的将 军,向在前线卖命杀敌的陆军上尉达克斯下达了一个命令:不惜任何代价占领安特山。这一命令在当时的战况下无异于让战士们去自杀,任务注定是要失败的。将军 为了掩盖自己犯下的致命错误,下令逮捕3个无辜的小兵,宣称他们犯下了临阵脱逃和叛变的罪行。达克斯在入伍前是一名律师,他自愿充当3名士兵的辩护人。但 不久他就发现,除非能够证明将军犯了过失,否则只有奇迹才能救出这几个危在旦夕的小兵……
这部电影根据汉弗雷·科比1935年的小说《光荣之路》改编。库布里克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有14岁,但已深深被它吸引。小说《光荣之路》是作 者根据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法国军队里的真实事件改编的。5名应征入伍的士兵被误认为叛变而遭到处决。几年后,士兵的家人向军队提出控诉,并打赢了官司。 但却只得到了两法郎的损害赔偿。1935年,电影《乱世佳人》的编剧西德尼·霍华得首次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并在百老汇上演。1956年库布里克跟制 片詹姆士·B·哈里斯从科比的遗孀那里买来了小说的版权,并将它拍成电影。 起初,电影剧本的初稿结局是设定为大团圆收场的,即陆军上尉达克斯成功威胁布罗拉得将军,并释放了被判处罪名的士兵。但在电影开拍之前,库布里克发现,这 样的结局会削弱电影的反战争意念,于是最终选择跟小说一样的阴冷、暗淡的悲剧结局。《光荣之路》是一部璀璨耀眼的电影杰作,对军队政治作出了尖锐的控诉, 也是一次让观众与电影人都同样无法忘怀的电影历程。
内容简介2:
“军队需要纪律,而保证纪律的唯一方法是时不时地杀人。”
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影片《光荣之路》中腐败军官米罗的一句经典台词。当然它只是库布里克的这部成名作的一个小小精彩之处。科克·道格拉斯在片 中饰演的DAX上尉是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名连长,奉上级之命袭击一个坚不可摧的的德军阵地。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陷入这场血腥的战役仅仅是因为将军希望在他 的肩章上再多一颗星。当战况愈演愈糟,士兵不愿再白白送死时,将军把他们中的三个人送上了军事法庭。幸亏这是好莱坞影片,道格拉斯的角色才允许他稍作抵 抗。但即使是好莱坞,影片的结局也不总是好的──尤其是镜头后面有个坏脾气而且喜欢一鸣惊人的导演库布里克。他在此片中向众人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但又是怪 异的天赋。虽然此片备受好评,但它实际上只是斯坦利·库布里克一个小小的开始而已。
这部反战电影经典之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701步兵团与德国僵持不下,在蚁丘阵地互相对峙。法军参谋本部决定发动突袭 拿下此阵地,甚至明知道会因此而使步兵团遭到惨烈牺牲亦在所不惜。指挥官达克斯上校本来极力反对这个自杀式行动,但因米罗将军威胁将他撤职,为避免牺牲更 多无辜战士而只好答应。无奈德军还击的火力太强,法军只好半途折返。米罗将军认为法军都是懦夫,竟下令开炮轰击自己人,但被炮兵军官拒绝,但最后有三个士 兵还是倒楣地为众人背黑锅上死刑台。
1960 《斯巴达克思》 Spartacus
I'm Spartacus! I'm Spartacus!
色累司人斯巴达克思——一个天生就注定是奴隶的人,被卖给了专门负责训练古罗马格斗士巴提亚图司。经过几个礼拜的训练后,斯巴达克思意识到他永远也无 法逃避在竞技场上被杀的命运。于是,他带领着其他奴隶一起决心起义推翻他们的主人。他们的起义大军不断地从一个城市进发到另一个城市,而他们的队伍也随着 出逃的奴隶的加入而不短扩大。在斯巴达克思的带领下,队伍最终向着意大利的南部进发。从那里,他们可以穿过大洋回到自己的故乡。
与此同时,在罗马,两大政治势力:共和党人克莱克确斯和军队首领克莱萨斯正在进行一场权利之战。而他们双方都把奴隶的反叛起义的命运看作是他们获得政 权的关键。于是他们都试图影响反叛军,共和党人资助奴隶们,而军队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他们的起义。权利斗争的双方都在巧妙地利用着之只起义军为他们自己的政 治前途铺路。斯巴达克思和他的追随者们被一步步推向所谓的“自由”……
《斯巴达克思》是根据霍华得·伐斯特1952年的小说改编的。小说详细叙述了发生在公元前73年的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格斗士带领自己的奴隶伙 伴们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的故事。 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电影仅开拍一周以后接替了安东尼·曼恩的位置担任电影的导演。电影耗资一亿两千万美圆,共拍摄167天,有超过1万人参加了拍摄。电影 中的战争场面是在西班牙拍摄的,动用了上千名西班牙士兵。电影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男配角(彼得 ·阿斯提诺夫)。
1992年,《斯巴达克思》被享有盛誉的修复师罗勃特·A·哈里斯(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协助下)耗资近1百万美圆,为原来的电 影版本修复了在首次发行上映时被删掉的那近5分钟的胶片(包括东尼·科尔提司和劳伦司·奥利弗在浴室中的镜头)。这增加的5分钟镜头完全遵从了原来电影的 精髓和神韵,重新录音并添加配乐。并由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普金斯代替当时已经去世的劳伦司·奥利弗配音。
这部规模宏大的史诗般的电影,通过对历史真实地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永恒的自由之战。而导演库布里克运用他独特的电影语言,让斯巴达克思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人类的爱与承诺。
内容简介2:
《斯巴达克思》描写了公元前73年古罗马帝国内一个著名的英雄人物斯巴达克思的故事。这个反抗压迫追逐自由的著名英雄人物千百年来都是文艺家们喜欢刻画的人物,落在库布里克的手中,他有意把他拍成一个追逐自由的力量象征。
全片规模浩大,共耗资1.2亿美元,动用超过1万人参加了拍摄,如此阵容难怪在数十年后好莱坞大片横行的今天看来仍然觉得过瘾而不过时,特别是最后那 一场殊死大战,数千人在草原上搏斗,奴隶起义军推着火圈滚将下来,拍得惊心动魄。而在战争之外的儿女私情也拍得煞是感人,特别是片末斯巴达克思的情人抱着 新生的儿子(代表着希望)与即将行刑的斯巴达克思生离死别的那一场。
这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巨片今天看来难免显得有些冗长,许多段落之间的衔接也有些突兀。在这部片里,已经可以看出作为怪才的库布里克多方面的导演才能。
1962 《洛丽塔 / 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Charlotte Haze: Do you believe in God?
Humbert Humbert: The question is does God believe in me?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 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 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 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 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内容简介2:
《洛丽塔》又名《一树梨花压海棠》,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乱伦恋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 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 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 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 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 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电影根据著名的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波科夫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改编。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圆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 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客观的数目。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勃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了 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终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 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的12岁大。1962年电影怪才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了纳博可夫最具争议性的小说《洛丽塔》。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里利 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在37年后他又在《大开眼界》中再次回归这个主题)。十几岁的 洛丽塔成熟美丽,天性中有一种野性的味道。她讨厌母亲那一套清规戒律,从没想做个因循守旧的淑女。处于青春期的她似乎在无意间勾引继父,对谁都没真感情, 更是无心学业……当时的美国社会一片正气,根本不接受这个站没站样、坐没坐样的洛丽塔,她简直就是个异种。全美不止禁了电影,还把小说也列为禁书。
时光荏苒,社会上像洛丽塔一样的问题女孩越来越多,90年代末,洛丽塔和40岁的继父的畸形恋再次被搬上银幕,没想到新版彩色的洛丽塔依然如旧,在电 影院,她还是坐没坐样,把腿翘到前排座椅上。直到今天,“洛丽塔”还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就象她高高翘起的腿,永远被视为“有伤风化”。虽然小说《洛丽 塔》1953年一经问世便遭各方非论。但是1962年搬上银幕的电影《洛丽塔》则拍得含蓄而优美,黑白片的形式也使这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朴实了许多。片中并 无过份的激情场景,甚至有评论认为该片有些“儿童化”。库布里克巧妙地运用指甲油、门等一系列小道具,以柔和的灯光来描述这个乱伦故事。库布里克并未将故 事的主题订为小说原作的“天真的堕落”和“世俗的强大”,而是以唯美的方式强调了主人公境遇的可笑与荒谬。虽然扮演洛丽塔的演员有些成熟过头,但演员的表 演还是到位的。库布里克以一种带有喜剧意味的正剧的方式,再次展现了他影片中永恒的主题: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的压迫。
1964 《奇爱博士 / 密码114 》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Gentlemen, you can't fight in here! This is the War Room!
Mein Führer! I can walk!
美國空軍將領傑克‧瑞朋是個徹頭徹尾的瘋子。他把他的轟炸機派去摧毀了蘇聯,因為他懷疑共產黨正密謀侵害美國人民,美國總統接到了傑克的建議。與此同 時,蘇維埃的大使威脅總統,如果蘇聯遭到任何不明武器的攻擊的話,蘇聯政府都將按下“世界末日裝置”。這個裝置的威力之大,足以毀滅地球上包括動植物在內 的所有生命體。彼得‧塞勒斯在電影中一人分飾三個有可能改變這一悲劇的角色:英國代表團領隊裡昂努‧曼德拉,他是唯一能夠接近瘋狂將軍的人;美國總統墨爾 金‧馬夫雷,他對這一災難所做的最有效的努力就隻是安撫喝得醉醺醺的蘇維埃總理;前納粹天纔核戰爭狂博士,他認為“因為現在看來因該非常明顯的原因,一個 這樣的裝置是不可能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的”。炸彈在這三個荒誕、滑稽的小丑推動之下,是否還會如期投向蘇聯?蘇聯又是否會啟動“世界末日裝置”?世界又將 會變成怎樣?
這部電影是根據彼得‧喬治的1958年小說《紅色警戒(Red Alert)》改編的。在小說中,並沒有核戰爭狂博士這個角色。但是庫布裡克和與他合作編劇的泰瑞為了更好地表達他們的反戰爭理念而一起創作了這個人物, 並讓他成為主角之一。為了完成電影中所需的各機械設定,庫布裡克請來了肯‧亞當,他因為在第一部007電影《007大戰NO博士》中富有現代科幻氣息的機 械設定而名聲大噪。盡管當時的美國空軍因為電影的諷刺挖苦主題而拒絕為電影拍攝提供協助,肯‧亞當憑著相關照片、文章和科學雜志成功地再現了B52炸彈的 內部構造。
影片原名又叫“如何不去忧惧炸弹而喜欢它?”(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充满反讽和揶揄。60年代初期正是甘乃迪与赫鲁雪夫对立得最紧张火爆的时期,库布力克即用真实的美国军政界为背景,安插荒谬的人物与情节来反 映出人们当时的矛盾心态。故事放置在五角大厦的作战室,美国空军指挥基地及一架载着足以毁灭世界的氢弹的B-52轰炸机在叁个地点上面来回地剪接。 时间愈到后面,剪接的速度愈快,危机被映象的悬疑力推挤到极顶点,令观众坐立不安猛冒冷汗,可是中间又插入几个怪物的畸态及心理,让人不得不笑。 演员杰出的表演使得全片光彩夺目,彼德谢勒一人即分饰三角:美国总统、英国军官及怪异的奇爱博士。
内容简介2:
美国决定用核武器攻击苏联,一切的计划均为奇爱博士所策划,他对于人类未来有着奇怪的想法,美国总统对于这计划也无能为力。唯有曼德瑞队长才能阻止这 场灾难。 影片原名又叫“如何不去忧惧炸弹而喜欢它?"(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充满反讽和揶揄。 60年代初期正是甘乃迪与赫鲁雪夫对立得最紧张火爆的时期,库布力克即用真实的美国军政界为背景,安插荒谬的人物与情节来反映出人们当时的矛盾心态。 故事放置在五角大厦的作战室,美国空军指挥基地及一架载着足以毁灭世界的氢弹的B-52轰炸机在叁个地点上面来回地剪接。 时间愈到后面,剪接的速度愈快,危机被映象的悬疑力推挤到极顶点,令观众坐立不安猛冒冷汗,可是中间又插入几个怪物的畸态及心理,让人不得不笑。 演员杰出的表演使得全片光彩夺目,彼德谢勒一人即分饰三角:美国总统、英国军官及怪异的奇爱博士。
这部影片拍摄于冷战期间。影片开始,通过旁白介绍了背景:一年多来,在西方高层领导中有一种谣传,苏联正在制造一种能毁灭地球和人类的终极武器。画面 上,气象万千的云海镜头之后,美国空军B-52战略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值勤,巨大的雷达飞速旋转,搜寻目标。冷战即将引发热核战争,可能性急剧上升。危机一 触即发。美国战略空军基地司令杰克·里珀将军通过电话向副官曼德里克下达命令,美国空军基地,进入紧急战备状态,立即派B-52轰炸机携带氢弹向苏联境内 目标实行攻击。B-52轰炸机的指导官康格少校是个狂热的好战分子。接到命令后,他异常兴奋,亲自驾机飞往苏联领空。他切断了轰炸机组成员与外界的一切联 系,并激励自己的下属:核战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晋升。五角大楼的作战室内,巴克·特吉德桑将军接到通知,作战室与空军基地失去联络,B-52轰炸机 起飞,去往苏联境内,将实行核战攻击,并关闭了对外联系。情况万分紧急。但情况并未引起特吉德桑将军重视,他对此漠不关心。他更在意的是他那年轻貌美的女 秘书对他的反应。放下电话之后,将军继续与女秘书调情。
此同时,里珀将军正叼着烟斗与副官曼德里克谈论社会形态问题。他一再强调他的反共观点。他宣称战争大权不能让政治家控制,并认为对共产主义正在侵蚀肌 体的状态不能坐视不管。美国总统也已接到紧急情况报告。他马上在五角大楼作战室内召开紧急军事会议,B-52轰炸机对外联络已被切断。总统只得改变计划, 在绝密作战室会见苏联驻美大使。苏联大使应总统之召来到作战室。特吉德桑将军指认苏联大使随身携带的照像机是间谍工具,两人立时打作一团,不可开交。正在 两人争斗不休时,热线电话接通了。美国总统向苏联总理阐明了突发事件,并把起因解释为空军基地一位将军大脑出了问题,因此下达了B-52携氢弹攻击苏联的 命令。总统建议,由于轰炸机无法与外界联络,在此情况下,两国应联手将其击落,以免发生不幸。
此时,苏联大使则向作战室内的美国将军们透露,苏联的确是制造出可毁灭地球生物的终极武器,它将在敌国攻击苏联时自动发射。其爆炸后的放射性尘埃将在 造成世界生物毁灭的可能性。奇爱博士从科学的角度做出了肯定。但他同时对此表示疑惑"终极武器是一种毁灭性极强的恐怖武器。研制应绝对保密,为何有关武器 的消息被透露出来。苏联大使回答他说:这一消息将在下星期的苏联党代会上予宣布。战略空军基地内,里珀将军的行为被宣告为一种叛变。国家派出军队,实施对 该基地的围剿。基地的标语牌上打着"和平是我们天职"的口号,标牌下,双方军队展开一场激烈的枪战。最后,基地士兵因寡不敌众被迫缴枪投降,里珀将军在浴 室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B-52轰炸机在苏、美双方均未采取措施情况下,继续飞往苏联。距预定的攻击目标只有10英里了,机舱内一片忙碌开始进行投弹准 备。康格少校头戴牛仔幅进入炸弹舱,骑在氢弹头上。飞机到达预定目标上空,将氢弹连同康格少校一起发射出去。康格少格在弹头上疯狂地大喊大叫,随着氢弹爆 炸,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作战室内的众人丝毫不知世界已频临毁灭。他们环绕着奇爱博士,听着他兴高采地大肆宣扬世界上每个男人可拥有10个女人的荒 诞言论。坐在轮椅上的奇爱博士为自己的说法激动得浑身发抖……
画面一片空白,象征着世界终于毁灭。
这是库布里克创作的经典黑色喜剧。纽约评论界因为这部影片而称库布里克为最优秀的导演,同时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1968 《2001:太空漫游》 2001: A Space Odyssey
Dave, stop. Stop, will you?
Stop, Dave. Will you stop, Dave?
Stop, Dave. I'm afraid.
数十万年前的茫茫荒原上栖息着各种野兽和古猿类。黎明时分,猿群跑出山洞,一块奇异的石碑耸立在他们面前。触摸过石碑的猿猴在原野寻找食物,石碑触发了一只猿猴的灵感,他手上的骨棒即刻成为他猎物的工具。
1999年,美国在月球基地上的科技人员从月面挖出一块掩埋了数百万年的石碑,科学界的专家们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被邀请前来考察。他们无意中发现,当太阳升起石碑顶端,石碑就会发出尖锐刺耳的无线电信号。
科学家发现石碑一年半以后,一艘巨大的宇航列车缓缓飞往木星。这是发现号宇宙飞船。发现号宇航组共有五位乘员,三位乘员躺在人工休眠箱内处于人工休眠 状态。戴夫和弗兰克是前一阶段航行的执勤宇航员。飞船在正常情况下的飞行由一台HAL9000型计算机控制,它被简称作浩尔。浩尔除负责航行,还通过分布 在飞船各处的广角监视器、监听器及语音系统帮助宇航员生活、工作并同地面基地取得联系。此外,它还能说会唱、会下棋,使宇航员们不至在漫长旅途中过于寂 寞。
戴夫画了几张沉睡中宇航员的素描画给浩尔看,浩尔顺便告诉戴夫,近来它发现飞船上有一台通讯设备运转不太正常,如果出毛病会使航行十分困难。戴夫与弗 兰克商量后,决定更换下设备上的一个部件。但两人检查了部件后并没找到毛病。地面基地传来信息,说基地有一台和浩尔相同的电脑查出浩尔是搞错了,可浩尔花 言巧语并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戴夫和弗兰克为了避开浩尔的监听,钻进小操作舱商量对策。他们意识到一定是浩尔自己出了毛病。这时,浩尔从远处透过操作舱上 的舷窗一直监视着两人说话时嘴部的动作。弗兰克独自驾一只小操作舱准备把旧部件再换回到设备上,浩尔遥控操作舱的机械手切断弗兰克背上的供氧系统,使弗兰 克在太空窒息而死。戴夫在发现号内看到弗兰克和操作舱飞向远处,立刻驾另一只操作舱追上在太空漂飞的弗兰克。戴夫去追弗兰克时,浩尔在发现号内停止了休眠 宇航员的维持生命系统,使几位正在沉睡的宇航员全都死去。戴夫携弗兰克回到发现号外面,浩尔竟拒绝给他开门。原来,浩尔从戴夫和弗兰克谈话时的口型上得知 两人要切断它的电路,这是它绝对不能容忍的。现在它要摆脱宇航员的控制独自完成航行任务。
愤怒之中,戴夫放开已经死去的弗兰克,腾出操作舱的机械手自行打开发现号的应急门,用操作舱的应急弹射器把自己弹射进发现号。戴夫回到发现号里,立刻 穿上宇航服,爬进浩尔的计算机中心决心拆掉可恶的浩尔。这时浩尔也觉察出戴夫动了气,又转而花言巧语向戴夫苦苦告起饶来。它说,刚才我感到很不舒服,现在 我已经感觉好多了;我的确曾作出糟糕透顶的事情,但我百分之百地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种事,我一定帮你完成这次航行使命……说着,浩尔竟讨好戴夫似地唱起歌 来!戴夫把最后一块电脑线路卸出来时,电视系统突然播放出指令员在发现号启程前专给浩尔存贮进去的保密指示,听了指令员的指示,戴夫才知道,一年半前在月 球发现的那块神秘石碑正是把信号发往木星方向的,他们这次航行就是要去那里揭开石碑和它的信号之迷。
影片进入第三部:木星及超出无限。无垠浩翰的宇宙空间,那块神秘石碑向木星方向飞去。发现号已经接近木星。戴夫驾驶一只操作舱飞离发现号。他追逐着石 碑的行迹,向太空深处航行。骤然间,他眼前出现迎面而来的彩色光线,那无尽变幻的光色形影使他如醉如痴。他的操作舱震动得越来越剧烈,飞行速度越来越快。 随飞行速度加快,他冲进一个超出无限的未知空间,眼前景象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壮观瑰丽……
转瞬间,戴夫的操作舱来到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典式住宅。戴夫走进过道,路过卫生间,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经过漫长航程已经明显衰老的面孔。他回转身躯,从一 扇门中看到一位与自己酷似的老人正坐在桌前。他正是年近垂死的戴夫自己。戴夫坐在桌前吃饭,不小心碰掉了酒杯。他拾起酒杯,转目看去,年老的自己已经躺在 床上奄奄一息。将死的戴夫用手指向面前床脚,床脚下赫然耸立着那块神秘石碑。音乐声中,年老的戴夫死而复生,那胎儿躺在通体透明的母胎里,高高悬起在苍穹 之上,俯视茫茫宇宙间的地球和群星……
2001太空漫游:开创未来电影新纪元 作者:周黎明 2002-07-26
库布里克出生于纽约,13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件礼物,是一台照相机,从此培养了对摄影的浓烈兴趣。他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其艺术灵性更偏于欧洲,后半 辈子一直住在伦敦,并因害怕乘坐飞机,很少出门旅行。从1957年的《光荣之路》开始,他便开始为好莱坞拍片,并以进度慢、胶片损耗高著称,他拍摄的胶片 中不到百分之一能最终用上,比行规高出十至二十倍,但其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杰作。他留下的详细资料促成了《人工智能》,由斯皮尔伯格最后完成。库布里克属 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但他的作品有一些共性,如节奏较慢,构图讲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库布里克作品的一个共同主 题是人的非人化。他自己喜欢过隐居的生活。
库布里克以慢工出细活著称。他成名后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称得上杰作。他一共拍了两部科幻片,但这两部均高居多数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 空遨游》耗时4年,华纳公司的主管忍无可忍,打电报问库布里克“这‘2001’到底是片名还是这部影片的发行日期?”影片于1968年4月上映,招来一片 非议。影评界的“慈禧太后”宝琳·凯尔称它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愤然抗议该片违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机器人不会对人带来伤害;当红 小生洛克·哈德逊从首映礼上愤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讲什么玩意?”面对电影内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岁的中学生脱口而出:“这是让你体验的, 不是让你理解的。”库布里克终于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游》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电影学院奉为神圣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 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作者)说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 了。”
2001年已经过去,那么,影片中描写的现象究竟发生了没有?星际间的旅游、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这些都没有变成现实,但这一点也不影 响影片的价值。我们现在观赏该片,一定会注意到哪些设想超前了,哪些落后了,但我们更会为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这部当年被巴黎《快报》称为“开创未来电影 新纪元”的作品,不是科技发展的“天气预报”,而是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最具象的电影艺 术跟最抽象的音乐及哲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撼动着感官和心智。该片的情节围绕着一块神秘的黑石,它出现在远古的非洲,教会人类怎样拿骨头当工具; 出现在2000年的月球,引导人类前往木星探险;最终,它也出现在木星周围。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如第一乐章(跟古典交响乐 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转到第二乐章,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叠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 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极具象征意义,因为后来机器人哈尔就把宇航船当作杀人工具。
影片中还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从开始时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终太空婴儿的诞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 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 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这一主题在斯匹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讨,但本片中 这种敌对更有原始冲击力。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外星人(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库布里克戏称道,米高梅公司稀里糊涂投资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过程中出过一件奇特的事:一个年轻人不由自主冲向银幕,一头撞到银幕上的黑石画面, 嘴里大喊着:“这就是上帝!”有人认为,影片表现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自己的悲观论调,人类必须依靠更高级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进步和进化。克拉克则反驳 道: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现实。1971年上映的《发条橘子》,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游》要淡得 多,它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0年后,而且没有牵涉到外星人、机器人等题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从表面上只体现在未来派虚无主义的布景。但《发条橘子》的 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过手术“改造”或“纠正”人的某种心理倾向,如同医治身体疾病,这在很多社会属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尝试,如前些年我 国用这种方式“治疗”同性恋,引起广泛关注。《发条橘子》是一部极度渲染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剧。主角是一个英国的年轻人亚力克斯,他有两项嗜好,施暴(包括 强奸)和听贝多芬。片名中的“发条”是指“机械”、“人为”,而“橘子”(orange)脱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词,当然影片中也通 过橙色的背景,加以呼应。影片从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启幕,接着,亚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无家可归的叫花子、强奸民女、破门而入、干尽坏事。他们 的行为是极端非理性的,但表现的暴力却并非写实,而有一种夸张的、舞蹈般的美,让观众既感到恶心,又目不转睛。更绝妙的是,库布里克为他们丧尽天良的暴力 配上了最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传统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协调到宛如芭蕾舞配乐。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对他原先的两大嗜好产生条件反射的厌 恶。这种“治疗”究竟能否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库布里克透过一个片中角色的话,表达了他的观点:“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 时,他不再是一个人。”于是亚力克斯重新踏上社会时,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橘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个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 未来政府是一个介于专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张治愈刑事犯,把监狱腾出来关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竞选中失利,而且媒体也仍保持着独立性。这可能是编 导从激进派的角度对保守党当政的畏惧。《发条橘子》宛如片中的音乐,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恶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它提出了许多难以回答的问 题:文明社会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够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行为治疗法的确能够为公众带来好处,这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值得采纳?如果我们 失去了选择善与恶的权利,我们将改善整个社会抑或使之恶化?
比较这两部科幻片,《2001太空遨游》的科学成分较浓,《发条橘子》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两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题,在于库布里克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
1971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There was me, that is Alex, and my three droogs, that is Pete, Georgie, and Dim, and we sat in the Korova Milkbar trying to make up our rassoodocks what to do with the evening. The Korova milkbar sold milk-plus, milk plus vellocet or synthemesc or drencrom, which is what we were drinking. This would sharpen you up and make you ready for a bit of the old ultra-violence.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历克斯的少年犯的故事。在不远的未来社会里,几个充满暴力倾向的少年在阿历克斯率领自己的率领下到处寻欢作乐, 在痛打一流浪汉后,他们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为报私怨大打出手。一场恶战后,阿历克斯和同伙驾车飞驰,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郊外的一处寓所,阿历 克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这里的户主作家亚历山大夫妇借用电话,当门打开时,他们就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轮奸作家的妻子。在疯狂的发泄完暴力与性 欲后,他们才回家休息。
第二天,阿历克斯痛打对自己不忠的手下,从而确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们就又一起准备以相同的方法进入富婆"猫夫人"家中,不料"猫夫人"早有防 范,不但没有开门,还在阿历克斯离开后给警察通了电话。阿历克斯由窗户进入"猫夫人"的寝室,两人展开搏斗,阿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当他慌忙逃出 猫夫人的公寓时,却被手下报复而当场击昏,最后被赶来的警察逮捕。
阿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为了缩短行期,阿历克斯自告奋勇,愿意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品。疗法很简单: 在注射某种药物后,医生们就让阿历克斯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但最令阿历克斯无法 忍受的是,放映纳粹暴行的影片时,竟然同时播放着他最喜爱的音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样,阿历克斯在实验结束后成为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无 法接近女色而且绝对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 出狱后回到家的阿历克斯发现家里已经没有自己的位置,祸不单行,流浪街头,又遭到曾经遭到自己痛打的老流 浪汉的报复,正在这时,此时两个警察前来解围,他们竟是原来的手下!这两个手下为报前仇,把阿历克斯带到郊外毒打折磨。最后,几乎奄奄一息的阿历克斯爬到 一户人家前,他万万没想到这竟是他从前的受害者作家亚历山大的住所。亚历山大利用阿历克斯报复,意图推翻现任政府……
没有审判的末日——重读库布里克《发条橙》作者:苏七七 2002年11月20日
影片之初,是一张脸的特写。它邪恶得理所当然,嘴边有一个微笑,象是在欣赏自己。然后镜头退出去,近景,中景,全景。超现实风格的装置中弥漫着性与毒 品的气息。这达利梦境式的场景,是弗洛伊德的本我的天堂。恶之花盛大开放,肆无忌惮。而库布里克的风格,不是挥霍、颓废,在审判缺席的末日,他依旧是冷 静,平衡,绝对的精确。他的夸张与讽刺丝毫无损于庄严。——这是一出庄严的歌剧。献给绝无感伤的绝望。
1、叙事
这个作品,以严谨的三个组合段展开叙事:亚历和他的三个同伙的恶行。惩罚与治疗。恶行的回报及亚历的“痊愈”。
第一部分是对亚历对恶行的精确复述。他们殴打老人,强奸妇女,入户施暴。这种恶是没有逻辑前提的。亚历是纯粹的恶的化身。无功利的恶。在他的身上,没 有任何道德感,约束与负疚。暴力与性是快感的唯一来源,影片中没有任何温润的人类的感情存在。在文明的顶端,人回到了原欲。占有身体的是“恶”带来的快 感,占有精神的是对“恶”的欣赏,他们驱驰在这条无归之路上,由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引领着,冲向崩溃的悬崖。在这里,“恶”成为生命的鸦片,它推动着人的陷 溺,而展现出升腾的幻象。在恶习的空档,连亚历也感到疲殆,但他得在越来越升级的恶中,维持着快感的巅峰。这些少年人的恶,提醒人对“生命”的戒心,这种 成长力的暴虐。——而社会机制,即是对于“人性”的,压制与规训。
于是第二部分,亚历先是进了监狱,然后进了医院。监狱是直接的以暴制暴。人在这里,失去了一切尊严,作为665321而存在。它目的不在于也不可能使 一个罪犯“改过自新”,它只是将人性的恶制度化,以制度的恶,统领人性的恶。而医院的治疗,是间接的以暴制暴。欲望与身体原是相互呼应的,——身体欲望的 满足,产生快感,推动着下一轮的欲望的竞逐。而这种疗法把两者对立起来了。在药物的作用下,欲望与身体指涉不同的方向,先天的快感与药物的恶心感使身体无 所适从,这种难以忍受的分裂状态强力抑制了恶欲。对于恶,无论是监狱与医院,都没有提供善的希望。它们有不同的面目,但内核是一致的。这是政治的解决之 道。是历史的中心法则。
第三部分,接受完惩罚与治疗的亚历重返世界。他的内心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失去了作恶的能力。于是暴行重演了一遍,只是旧时的施暴者成了此刻的受虐者, 角色互换,规则依旧。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镜子。换了一个角度,从个人的恶照向了普遍的恶。于是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让人存不得侥幸之心。这种恶不因为 它复仇的理由,就变换了性质。当恶只能如是螺旋往复时,终极的旨归如此虚妄。不由人不在震惊中,生出绝望与惶惑。——而库布里克如此强大,他能够在全无希 望中保持着稳定,没有一点情绪化的波动。他对人性的洞见使他有微微的嘲讽,而这种冷笑,对的是政治而非人。他有一种难以言述的冷静,在影像与声音的盛宴之 后,保持着不动声色的,绝对的客观。
《发条橙》让我想起基斯洛夫斯基的《杀诫》。在阴霾之中,基氏同样沉静地说他的故事,但他有如是多的,痛苦与同情。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无果的追问,深叩 向人的心灵。在人的暴力与制度的暴力中,他的沉痛,是慈悲的回响。在《杀诫》里,暴力有它虚弱的质地,这种虚弱,因为有反省,有罪责。但《发条橙》是更纯 粹的,亚历的恶,简直是响亮坦荡的。它被这样孤立出来,放在审美中加以观照,焕发出一种怪诞的光采。
这个影片的叙事者,亚历,常常地让观众注意到他的声音。在平和的,“你的朋友,卑微的旁述”中,他没有痛苦。没有反省。影片的结尾。当政治的恶劫持着 个人的恶,当内政大臣拥抱着亚历时,镁光灯闪烁,鲜花簇拥。亚历扮出来的笑混合着邪恶与无辜,他又幻想了。恶的交媾中,绅士淑女们戴着白手套,优雅地鼓着 掌。
这是无可去处,库布里克所能给文明的,一记耳光。
2、影像与音乐
《发条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的电影语言是华丽的盛大的,充斥着非凡的想象力,然而它又是极精准的,没有任何任意随意的痕迹。它是一个寓言。影像与音乐,都呼应着这个寓言的要旨。它从人与历史中来,而通过仪式,形成象征。
在这个作品中,对暴力与性的描述是极度直白的。但恐怕这些场面,给人的心灵的震惊更甚于感官的刺激。第一组合段的几个场景:科露娃奶品店、荒废的赌 场、作家法兰的家,还有健康农庄,场景的设置都有浓重的超现实风格,陈设怪异,色彩浓烈,充满性暗示。而亚历们穿戴着的阴茎形状的假面,突出胯部的衣装, 是更为直露的形象。但性在这部影片中,却并不是核心。它只是暴力的一个必然形式,或者说恶的原初动力。是一个先在的概念,一个形胜于质的存在。在如此刻意 的场景之中,暴力被仪式化了。仿佛舞台之上的载歌载舞,恶被赋予了美的形式,生成了艳异的花。
恶在仪式中,升华而为艺术。通过夸张与抽象,它突破了感官的边界。废弃的赌场象一个荒颓的华丽剧院,少女在舞台上受到凌辱。在一个乐队中心的视角上, 摄影机记录下的,是戏剧,不是现实。库布里克使人一刹那间忘却了道德,而在恶与美中目瞪口呆。在艺术中,审美的原则优先于道德的原则,更不用说对于库布里 克,道德不是标准,只是存在。他逼迫着“人”直面“人性”,让不安压过了快感。在仪式中抽象出来的恶,从感性直指内心。
河边的那一段暴力场面。拍摄得何其“唯美”。柔和的光调,水清天蓝,而亚历仿佛在灵感的趋使下,完成了一段完美的杰作。几个短镜头(特写,全景,客观 镜头,主观镜头)的剪接自然,流动,天衣无缝。合着音乐的节奏,亚历的手杖成了乐队的指挥棒。于是观众也在库布里克的天才下分裂:恐惧与赞叹混合在一起, 蚀骨销魂。
艺术提供了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的方式。亚历与两个姑娘的性爱场面,在加速播放中失去了诱惑,代之以幽默。而检查疗效的那一场真是大巧若拙,简单而 荒谬的深刻。亚历在聚光灯下做着真实的表演,展示一个恶棍不能作恶的痛苦,而镜头一转,是内政大臣与亚历一样的让欲望扭曲的脸。此刻,仪式与现实是统一 的。平面的影像,通过视觉,却可以直抵思想的深处。
而音乐是这部电影的上帝。它是一出辉煌的MTV。
恶与音乐的联姻,是库布里克的惊世骇俗的创造。他将魔鬼与天使在视听上合为一体,在艺术中,善恶泯灭。这当然也还是有理论可以作为佐证。弗洛伊德认 为,利比多是人的根本驱动力。“本我”受到“超我”的制约,利比多可能以艺术的形式得到升华的体现。那么亚历与贝多芬,是起跑线上并排的两个人。他们一个 听命于本我,让恶发展到极致,另一个将力比多化成了艺术创造力,让艺术发展到极致。这种艺术,推枯拉朽,席卷天下,以万物为刍狗。亚历在听第九交响乐时生 出的幻想,仿佛是原子战争中的世界末日。
音乐是艺术中最抽象的。它远离文字与形象,且寄寓于时间,过往不复。然而无形无质的空气的振动,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身体与内心。是亚历在第九交响乐的 伴奏中施恶,还是第九交响曲在亚历的施恶中显形?命运成了“恶”的虚空的灵魂。原欲是无可逃脱的,社会是无可规避的。文明走到尽头。收获的,只有形式。 美。
写完这段文字,精疲力尽。
向着人性、欲望、思想的深处求索。需要一颗强大的,冷静的心灵。我犹豫着不肯去重读《发条橙》,因为明白,自己必被卷入黑暗的涡流。库布里克是伟大 的,因为他如此坚定,面对恶,面对绝望,他还是掌控着节奏,谱出盛大的乐章。——这个片子,有着如此有力,稳定,而又丰富精微的节奏。《发条橙》的美,也 是施虐的美,让人臣服。
1975 《巴里·林顿 / 乱世儿女》 Barry Lyndon
Fate had determined that he should leave none of his race behind him, and that he should finish his life poor, lonely and childless.
一个爱尔兰的贫穷青年,毫无值得期待的前途可言。但对巴里·林顿来说却并不是这样。这个富有绅士派头的青年为了成为18世纪的英国贵族,他无所不用其极,在战场和贵族的会客室里穿梭往来。利用诱惑、赌博和决斗,他最终让自己成为了一名贵族。
电影根据威廉·梅克皮斯1844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改编的。库布里克在1972年首次读到这部小说,随即决定将它拍成电影。但是他并没有将小说改编成一个完整的剧本,而只是写下了一个故事梗概以指导他的电影。
库布里克在拍摄《巴里·林登》中,努力试图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因此他只在真实的场景(而不是搭设的布景)上拍摄,而且只用自然光线和烛光拍摄。为了拍摄烛光,库布里克还特意选用了一个用在天象仪上的特殊镜头。
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的高度评价,称《巴里·林登》是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再次被肯定为最佳导演。同时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配乐奖。
一个人与他的命运:《巴里·林登》 作者:扬米巴 2002年09月10日
在几乎所有影片中,库布里克的态度,都游移在嘲讽和寓言之间。这是一个喜欢故弄玄虚和自作聪明的家伙,从不惮于展示自己的恶意。在《奇爱博士》中,他 针对着冷战气氛和国家法西斯主义的魅影;在《太空漫游》中,他关照的是人类的好奇心和不朽愿望;在《发条橙》中,一个现在(或可预见的未来)奇怪地掺杂着 全景监视和无政府混乱。而在《巴里·林登》中,则浮现出一个命运的故事,就像那个广为人知的古老波斯故事,说一个人为避开死神而连夜逃往某地,但死神找他 的目的,正是要告诉他,在第二天的清晨与他在某地有约。一个人的逃避,或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努力,不过是命运借以最终达成的工具,就像老黑格尔说的,“理 性的狡计”。
也就像在《巴里·林登》中,当年轻的雷蒙·巴里在一场决斗后被迫离开家乡时,那个全知的画外音说的:“但命运都已布置好了,与昆队长的决斗,不过使他更早开始就走向你(指观众)即将看到的结果。”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巴里·林登》三个多小时的剧情,就是:穷小子雷蒙·巴里如何不择手段地变成伪贵族巴里·林登,又如何不可避免地被打回原形。但很难说这个中心人物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在整个的历程中,他实在没有作出多少真正“自己的”决定。
促使他离家逃亡的决斗看起来是他主动挑起的,因为它不能容忍表妹嫁给一个来自英格兰的小军官。但实际上,那不过是他的表兄们设好的局,目的就是把他赶走,好让轻浮的妹妹缔结这个带来金钱的婚约。
随后,在他命运的几个转折点上,雷蒙·巴里都是“别无选择”地转换着身份。他参加了英国军队,因为途中被强盗洗劫;他与人打架,因为有人乐意看热闹; 他化妆逃跑,因为两个同性恋军官把衣服和任务都丢在了河边;他加入普鲁士军队,因为他伪装的身份被揭穿了;甚至他两次救人,也不过因为恰好在旁边。
当然,他也有唯一一次真正的“决定”。在与继子布林顿勋爵的决斗中,他朝地面开枪,放弃了合法地杀死对方的机会。然而,这个"决定"的意义与前面是截 然不同的,它是放弃,是对命运的最终臣服。从此以后,巴里·林登重新变回雷蒙·巴里,被驱逐出英国。他即将重复他冒险生涯引路人巴里巴瑞勋爵的道路,成为 欧洲大陆各国赌场中身份可疑的骗子,而且像勋爵瞎了一只眼睛一样,他失去了一条小腿。
命运故事从本质上是没有意外的,就像太阳下边无新事。库布里克很明白这一点,他在故事的进程中设置了多次的情节反复和重组,甚至使它们成为叙事节奏的 节点。比如巴里的父亲因决斗而死亡,巴里则在最后的决斗中象征性地死亡,失去社会身份和合法性。影片的开始,表妹引诱天真的巴里,又为了金钱而抛弃他;后 来,则是巴里为金钱而引诱林登夫人,肆意玩弄她的爱情。所以,这也是一个人在浮华社会中逐步失去真实的故事,他放弃心灵真实以求获得社会地位,最终却是失 去了所有的真实,成为一个脂粉锦缎包裹下的空无。
1980 《闪灵》 The Shining
Here's Johnny!
杰克·托伦斯 (杰克·尼科尔森)是一名作家,为了摆脱工作上的失意,他决定接管一家奢华的山间饭店。那是一间座落偏僻,处处露着阴森之气的大屋,据说它的前一任管理者 曾莫名地丧失了理智,并杀害了他的全家。杰克却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儿,他只想找一个清幽的地方专心写作。于是,他不顾朋友丹尼 (丹尼·劳埃德)的劝告,和妻子温蒂 (希莉·杜瓦)一起搬了这幢饭店。他们制订了新的规矩,杰克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供自己创作的休息室。然而,诡异渐渐地从平静的表面浮现出来。杰克开始经常出 入饭店的酒吧,寻找有关自己的过去,回忆脑海里那些血淋淋的画面;反常的事情终于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深刻发掘了那些令人悚然的东西:疯狂,记忆以及一个家庭的毁灭。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引起预期中的那般震撼,但是它仍旧成了库布里克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这部由斯坦利·库布里奇(Stanley Kubrick)执导并根据史帝芬·金(Stephen King)的畅销恐怖小说改编成的影片被许多金的书迷认为过于睿智,但是正是由于它的睿智使得该片成为具有非凡心理攻势的恐怖电影。库布里奇带着我们大家 进行了一场颠簸离奇的旅行,进入了一个小说家(由杰克·尼可尔森Jack Nicholson饰演)疯狂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儿子居住的空旷荒芜,被大雪所困的旅店,那围绕在旅店四周沉重怪诞的寂静使观众颇有患了幽闭恐 怖症般的迷惘怅然。为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刻画剧情,库布里奇无情的将一个外表斯文的男子堕落成一个禽兽般的野蛮人。
闪灵与闪灵背后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作者:饮恨冰缘
“只有上帝和斯坦利·库布里克才同时憎恨并爱着人类,现在这两个老混蛋一起在天堂里坏笑。”——库布里克逝世后,不知道从何处看来了这样一句话。以此来作为这篇不敢称之为评论的评论的开头。
《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经评过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那就是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还有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这其中库布里克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在好莱坞,斯坦利·库布里克这个名字很少被提起,以为他受到的赞扬与指责几乎是同样的多。有人视他 为大师、巨匠,从主演《斯巴达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开始也有为数不少的人称之为疯子、虐待狂。而库布里克也对众多的大牌明星嗤之以鼻,对纸醉金迷的好莱 坞也从没说过一句好话。他宁愿常年生活在伦敦郊区也不愿与他眼中的那些“白痴”、“势利眼”在比福利山照面。这就是老混蛋斯坦利·库布里克。
从1951年导演《搏斗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开始,在几十年间断的电影生涯中,库布里克的名字与一系列充满库氏色彩的影片联在了一起。《斯巴达克司(Spartacus)》 (1960)、《洛丽塔(Lolita)》(1962)、《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1968)、《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1999)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多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当权派的倾向,每每受到争议,影评亦呈现两极化;他一生共入围十四项奥斯卡奖,赢得 八项,但是却从未抱走最佳导演奖。理智的看也许就是因为他桀骜的性格使他与好莱坞主流格格不入,与最佳导演奖屡屡擦肩而过。但是如果失去了这桀骜的性格, 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经典的影片。而库布里克与最佳导演奖无缘也可以说是对奥斯卡最大嘲讽。似乎他本人对此却并不在意,库布里克的电影属于人类不属于好莱 坞。库布里克的作品几乎可以说少的可怜,数量上甚至还不如好莱坞的一些三级片导演。如果将他早期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也算入的话,只有不到二十部。库布里 克早年曾是记者,对电影的狂热,使他很快便成为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从60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位职业电影导演,八十年代 国内观众看过的《斯巴达克斯》便是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库布里克对拍摄这样的商业片似乎不感兴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制片商和观众连连吃 惊。电影学者大多将库布里克看作是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 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这就是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的作品尽管不多,风格样式也灵活多变,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电影来体现哲理化的意蕴,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 但他特立独行的思索给影坛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他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了电影语言,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许多文化学者在研究社会思潮与文化现象 时,也常以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美国电影史学家彼得·科维曾这样说:“库布里克敢于蔑视社会常规,拓展题材领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随时间流逝的平庸之 作。”如果说吴宇森的电影是在暴力中表现美的“暴力美学”的话,那么库布里克的电影则是在杀戮、暴力、犯罪中体现独特的哲学思想,我们大可称之为“暴力哲 学”。这就是在电影中体现思想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的电影一方面向观众呈现出这种外在可见的华丽与庄严,另一方面,他最终透过这些表面的影像,在叙事中逐渐把我们引入到他自己所关心的社会与人 类问题的核心。库布里克曾经说过:“我所追求的是一种庄严的视觉感受。”他用自己最有说服力的作品向世人表明,在我们这个世纪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中,他是当 之无愧的一位现代主义电影风格大师。他对1:1.37的偏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风格独具,善于用镜头冲击人类心灵的偏执的老家伙斯坦利·库布里 克。
1951年,他牛刀小试,拍摄了一部短纪录片《搏击之日》。他那黑色影片的布光法以及主题涉及暴力的倾向在这部处女作中已初露端倪。雷电华公司在收购 该片的同时又资助他投拍另一部短片。1953年,库布里克执导早已成竹在胸的《杀手之吻》。这是一部以拳击界的勾心斗角为背景的黑色影片,联美公司购得发 行权。库布里克接连获得八大公司中标志性制片厂的青睐,27岁的库布里克得到好莱坞的认可,“起飞”指日可待。1956年,库布里克执导的《杀戮》把黑色 影片的创作手法推向极致。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盛赞影片“复杂而巧妙的时空结构”。库布里克顺手推舟力邀这位大明星主演新片《光荣之路》(1957), 后者欣然接受。库布里克如虎添翼。反战片《光荣之路》以其摄影机运动和场面调度富有几何图形的变化而倾倒观众。《光荣之路》的成功令道格拉斯激动万分,他 作出惊人之举,以执行制片人的身份宣布由库布里克取代资深导演安东尼.曼执导《斯巴达克斯》(1960)。同道格拉斯的磨合与周旋锻炼了库布里克掌握巨片 拍摄的规律。库布里克随之筹拍根据苏俄作家纳巴科夫小说改编的《洛丽塔》(1961)。只因内容涉及中年教授迷恋青春少女的故事,引起审查机构的干预,库 布里克决定移师英格兰。从此他的后半生就以一位定居英国的美国艺术家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洛丽塔》公演后批评声不断,指责电影不该把原著的性感少女演绎 为成熟的青年女子。。《洛丽塔》取材于同名小说,由奥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饰演一位45岁的大学教授,与自己14岁的养女发生恋爱关系。影片集戏剧性与 怪诞于一体的叙事手法在库氏的下一部影片《奇爱博士》中更有新的发挥:婚恋屡遭挫折的美国将军失去内心平衡,悍然下令空军用氢弹炸平苏联。很明显,导演在 嘲笑弗洛伊德性压抑导致神经病症的理论并借此讽喻超级大国之间的核讹诈。《奇爱博士》取得轰动效应,影坛内外翘首以待库氏的新作问世,而库氏却深居简出, 对创作计划秘而不宣。
直至4年之后,人们才惊喜地迎来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片杰作《2001年:太空漫游》(1968)。影片以人与工具的关系为主线,搬演了人类数百年的进化 史。影片以生动的哲理和精湛的数控特技震撼影坛内外,这部杰作使美国科幻片领域的其他作品整整10年黯然失色。一直到斯皮尔博格的《星球大战》问世,才结 束这一让库布里克独领风骚,让其他影人扼腕叹息的局面。该片中有一组镜头尤为评论家津津乐道:仅剩的宇航员大卫肢解对手计算机HAL,拨正了宇宙飞船的航 向。此时,银幕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奇幻影像,这一“图案色彩潮”几乎把观众引向一个目迷五色、真幻难辨的境界。库布里克下棋爱走险着,他也善于在影片中搞 异军突起。但是透过五光十色的幻景,人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导演对不久的将来所抱的疑惧:科技的昌明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库布里克的疑虑在《发条橙》 (1971)中升级为对未来社会的悲观预测:青少年犯罪将成为茶毒生灵的一大祸害。影片中,政府“以毒攻毒”收到一时之效,但肇事者迅即故态复萌。该片的 暴力场面令人发指,而一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彻底软化了凶残的暴徒。这看似荒唐,实则透露了他对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乌托邦理想。库布里克于1975年 把“笔触”从未来移至往昔,从太空召返人间,执导了历史巨片《巴里·林登》。该片以18世纪欧洲7年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爱尔兰人混迹于上层社会,最后 复归穷困潦倒的故事。导演把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原作演绎成一部促人反省启蒙运动并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影片。《巴里.林登》色彩华丽、构图精美,仿佛每格画面 都出自18世纪名家的油画杰作。这种唯美主义的摄影风格也体现了编导的反讽本意:充满浪漫色彩的内景和讲究明暗布光,正好同这场历史笑剧和男主角的个人悲 剧形成震撼人心的二元对立。库布里克身在异乡不忘故国。1987年他执导了反思越战的《全金属外壳》。固然,故事的发生地从名义上说是越南,但人们发现在 任何时间、地点和历史阶段都能见到影片各类人物的踪迹。库布里克执著的警世、喻世态度一如既往,他对人类丧失理智的疯狂举动所表现出来的愤慨与痛苦之情跃 然于银幕之上。库布里克一贯讲究“精雕细刻”,他的最后一部影片《紧闭双眼》从96年拍到98年方始杀青。扮演男主角的汤姆·克鲁斯与妮科·基德曼夫妇觉 得同库布里克合作犹如沐浴春风。妮科深有感触地说:“即使不为拍片,我也愿意去他办公室,坐在他身边。他是天才,我爱他。”库布里克是一位悲观的预言家。 他的作品几乎离不开人同死神的对立与周旋。但是大凡悲观者的内心深处总会偶而闪射出对未来未泯的希望。不然,库布里克也不会在《奇爱博士》、《2001 年》和《发条橙》剧终时高奏分别象征“重生”、“爱情”和“成功”的3支曲子:《我们不久将重逢》、《蓝色的多淄河》、《雨中曲》。兴许,这是一个绝望者 的希望。这就是用电影说话,用电影预言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银幕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传达情绪与感情的同时仍然饶有趣味。我想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所无法企及的。”——斯坦利·库布里克 ,1970。这是库布里克描述他对电影看法的一段话,以此作为评论《闪灵》的开始。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库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1980年拍摄的 《闪灵》(The Shining,又译《鬼店》、《幻觉》或《幽光》)就是其中之一,该片成为恐怖片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至今影片中一些气氛营造、制造恐怖的手法仍然为许 多恐怖片所借鉴,这就叫经典之作吧。《闪灵》是根据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作家斯第芬·金(又一个老混蛋)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许多斯第芬·金的读者认为该 片过于睿智,但是正是由于它的睿智,使得该片成为具有非凡心理攻势的恐怖电影。库布里克带着观众进行了一场颠簸离奇的旅行,进入了一个小说家杰克疯狂的内 心世界。一个患有幽闭症的男人,常幻想会杀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但却无法用理智解释。儿子具有鬼眼,可以看到很多超自然界灵体。电影透过空洞洞的酒店通道, 说明人置于被闭的种种异样状态。而模型中的迷宫和花园的迷宫的对照,更使人感到理性与非理性的亦幻亦真,那围绕在酒店四周沉重怪诞的寂静,使观众颇有患了 恐怖症般的迷惘怅然。《闪灵》从微观的角度表现了人如何面对心灵上的超自然力量,再次挑战人类知识的界限,从而探讨人的潜在魔性和幻想力。正如库布里克回 答采访时所说:“世界最大的善和最大的恶都是来自人,但问题是人为了符合目的而无法分辨彼此的差异。”影片着墨于人类面对迷宫的心理困惑,片中的封闭酒店 和花园迷宫,正好是人类潜意识的象征。库布里克几乎动用了一切令观众产生恐惧的技术手段,比如超现实布景和低机位摄影手法,这些都令人过目难忘。该片被称 为是电影史上最具艺术气质的恐怖片。这就是经典的《闪灵》。
冬天,男主人公杰克携妻子温蒂、儿子丹尼到科罗拉多州一家名为“远望”(Overlook,这个词另外一个意思是“无视”或“宽容”)的大酒店中看守 空荡荡的房子。来到这里不久,丹尼就看到了许多怪事,最让他感到恐怖的景象是如同从闸门中倾泄出的鲜血涌出电梯的门缝,淹没了走廊。他还看到死在利斧之下 的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幻影。杰克慢慢变得疯狂,想杀死妻子和儿子。他杀死了赶来的黑人厨师长。最后他持着斧头追赶儿子丹尼,在深雪覆盖的迷宫中,丹尼掩盖了 自己的足迹,逃回到母亲身边,而杰克则因迷路而冻死。 《闪灵》是一部需要做出一些注解的影片,因为其中确实有库布里克暗示给观众的东西。如果说得简单一些,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关于种族灭绝的电影,影片是 对美国白种人对印第安人屠杀真相的揭露,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它所带来的恶果。尽管这种批评始终是潜抑在叙事层面之下的,但是库布里克在许多地方都使用了最 明白无误的象征. 刚到酒店的时候,黑人厨师长带着温蒂参观这座酒店。在宽敞无比的大储藏室中,只见摆满了橱架的各种食品。其中,一种商标名为“Calumet”的面粉特别 引人注目。事实上这个商标是印第安人专用的一种烟袋,在很多场合都是和平的象征。比如俗语所说smokethecalumettogether,就是“和 睦相处”的意思。另外在这座酒店中,我们到处可以看见印第安人的装饰物,如壁挂、地毯等,它们在许多重要的场面中作为背景出现。影片开始不久,酒店经理哈 罗恩告诉温蒂:“这个酒店的位置原来是一个印第安人的墓地,我相信他们当初在建造它的时候,肯定还要对付印第安人发起的攻击吧!”很明显,这间造型宏伟、 储备丰富的酒店在这里成了美国社会的一种象征,最为残忍和血腥的事情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有人知道这些事实而对其视而不见,而有的人则干脆忘掉了在自己的国 家曾经有这种事发生。于是这座酒店的名字,也暗示了一般美国人对这个历史事实的“无视”与“宽容”。这个酒店如同这个国家,完全是在杀戮之后的鲜血与尸骸 之上建造起来的。而且这种杀戮直到今天还在进行。那就是死于杰克斧下的黑人厨师长,他的尸体倒在画着印第安人图案的地板上,让我们看到黑人和印第安人一 样,同样成为了法西斯暴力的牺牲品。
影片最后是一个缓慢的推镜头,从空荡荡的大厅推向挂在墙壁上的21张照片,镜头越来越近,最后落在一张杰克站在前排的照片上,然后再向下移,我们看到 照片上的文字:“1921年7月4日舞会,远望酒店”。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全国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与狂欢。但是,对于印第安人这样的美洲大陆原住民 来说,这个独立日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在酒店中发生过的事情,只有丹尼看到了。他的心灵还未被教化,也没有被污染。但是,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受到 父辈的追杀。父辈在恶念的偏执中,把孩子罩在了死亡的阴影里。而在丹尼的幻觉中一再出现的双胞胎姐妹,就是死于她们的父亲———前一任酒店看守的手中。杀 戮在继续,但是它也在不断地被人们所遗忘。人类为何始终对自己的同类重复这种仇杀的暴行?库布里克在之后的《全金属外壳》中,继续着他对这个问题的质问。 在此库布里克在《闪灵》中加入了许多原著中所不具备的东西,做了一次成功的再创作。而这恰恰引起了援助作家斯第芬·金的不满,招致这个老混蛋在后来也同样 拍摄了一部他认可的《闪灵》。但是无论怎样,库布里克的《闪灵》都可以作为最佳的反思影片之一。这就是充满反思与质疑的《闪灵》。
《闪灵》中的空间封闭感同样是异常强烈的,而且它在外部的视觉形式上有两个类同物的并置:一个是充满血腥与暴力威胁的酒店,另一个是时刻让人感到幽闭 恐惧的迷宫。这种空间上的并置所造成的心理恐惧,是以时间段落的不断压缩与迫近为推动力的。观众可以从《闪灵》中出现的一个个段落性字幕上,看出这种对时 间结构的细心安排。影片的第一个字幕是“面试”,然后是“休息日”和“一个月之后”,接下来是“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最后是“早上八 点”。这部影片在空间布景造型上的追求,让人看到库布里克一贯具有的美学趣味。我们在巨大敞亮的酒店大厅里看到的红色桌椅,会让我们马上想起《2001 年:遨游太空》中的航天船的内景设计。而镜头在迷宫中缓缓向前推时产生的情绪张力,又让我们想到《全金属外壳》中摄影机在士兵寝室里的横向移动所营造出的 窒息效果。 库布里克这种风格化的运镜方式使他影片中的空间无论大小,都呈现出非常强烈的幽闭气氛。他把人类受囚禁的命运的事实,做了最精彩也是最准确的视觉上的表 现。对于完美的电影,我们很难孤立地抽出某一种局部的元素做抽象分析。而库布里克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影片中的任何成份都是整部影片作为艺术品的有机构成。 这就是开创恐怖电影格局的《闪灵》
《闪灵》无疑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宾馆的作家疯狂的杀戮直到今天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高度电影化的造型手段也 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导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属外壳》则是一部越战题材影片。越战片在当今美国影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大有泛滥之势。库布里克选择的视角较 为新颖,深入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在众多同类题材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影片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担任导演、编剧、制片,由杰克·尼可尔森、雪莉·杜威尔、丹尼·洛依德、菲利莆·斯通出演。公映后被公认为最具艺术性的恐 怖片,在当年票房达到6500万美金(80年的6500万啊),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影片的开头,长长的沿山公路上奔驰的汽车驶进了幽深 的山脉,开近了那座豪华无比而座落偏僻的旅馆。这里动用直升机拍的深山景色,镜头感很好,长镜头和广角看上去就很有大片风范——不禁想到现在的恐怖片几乎 是“低成本”的代名词了,在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影坛,谁还会用这样的手段拍恐怖片啊……叹口气先。故事的主人公杰克(杰克·尼可尔森饰)是个作家,为 摆脱工作上的失意——灵感枯竭,杰克受雇于洛基山中的OVER LOOK酒店,负责在冬日里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酒店的日常管理工作。旅馆主人告诉杰克,他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寂寞,以前曾经有管理员因为熬不过寂寞, 莫名地丧失了理智,并杀害了他的全家。然而杰克却没有理会他的话。于是,杰克带着妻子(雪莉·杜威尔饰)、儿子丹尼(丹尼·洛依德饰)三人在这个旅馆住了 下来。他们制订了新的规矩,杰克还专门划分了一个供自己创作的空间,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潜心创作的清幽之地……但儿子丹尼有着可以窥见鬼魂的通灵能力,在酒 店里,他屡屡看见鬼魂隐现。没有看过一部鬼片里有这样多的白天与灯,库布里克并不以黑暗这个人本能恐惧的东西来带给观众战栗的感觉,推崇库布里克的《闪 灵》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点,比之许多电影让人感到恶心的打翻“垃圾桶”、“番茄酱”、残肢断体满天飞的场景,《闪灵》拍的很干净。《闪灵》所制造的 恐怖是在用无形的手扼你的咽喉。这也许是所谓的恐怖的意境(如果恐怖算是一种已经的话)。
在这时摄影机低机位多角度的快速动作、拍摄从丹尼的视角描绘出酒店中虽然装潢华丽灯火通明,但总逃脱不了的鬼气森森的感觉。另外,杰克自己也并没有因为与 世隔绝的幽静而获得灵感,相反他仿佛也有了见鬼的“能力”,他还见到了那个杀害了自己全家的管理员,鬼魂们召唤他,鼓励他杀死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一个偶然 的机会,杰克的妻子翻看了丈夫桌上的手稿,而那厚厚的手稿每一页均是同样的一行字:"缺少娱乐,我会发疯的!" 杰克的精神已经崩溃,他终于挥起斧头向妻儿砍去……这部影片并不以视觉恐怖取胜,而是出神入化的使用心理恐怖的手段,有个朋友说看《闪灵》的时候,一直在 不断提醒自己,“这是电影,不是真的”,说是害怕不这样会被吓的崩溃。《闪灵》在气氛营造上确实可说是下足血本,长达2小时的电影里气氛的前期营造占了很 大比例:长长的旅馆走廊、庞大的树林迷宫,画面华丽优美却透着诡异,给人沉重的心理压力;音效也堪称神来之笔(库氏的电影音乐一向令我折服),真是经典的 恐怖片配乐,那阴森的音响象要勾起人心中最恐怖的回忆。有人说这片前期气氛营造的太久,显得有些冗长,但我觉得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片中我并没有感到 冷场,反而那种战栗恐惧的感觉随着剧情一步一步逼来,一步一步加深,令人喘不过气来;电影完毕了,我仍然惊惧难平。里面也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镜头,只能是 自己看了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仿若身临其境的恐怖感觉啊~随便再说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儿子丹尼仿佛被鬼附身地用母亲的口红在门上写“RED RUM”,后来在镜中映出来才知道“MUNDER”,血红的字触目惊心;《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里的蜡人城堡一案,凶手署名“RED RUM”,也是借用了这个“典故”。
无论从所要表现的题材,还是本身运用的电影手法,以及电影所创造的票房业绩。《闪灵》无疑都是成功的(也许斯第芬·金,和很多憎恨库布里克的人并不这 么认为)。有句诗是“先生在上莫题诗”,意思是要评论者掂掂自己的斤两然后再发表言论,呵呵,自认为斤两不够,但是既然已经写了这些也就只有请在天堂坏笑 的老混蛋不要介意了。反正是充满了崇敬,没说什么屁话。“只有上帝和斯坦利·库布里克才同时憎恨并爱着人类,现在这两个老混蛋一起在天堂里坏笑。”
1987 《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What is your major malfunction?
越战期间,加入海军陆战队的一群年轻人被剃了光头,并分配寝位,负责训练他们的上校时常羞辱他们,还给他们取难听的外号,“傻瓜比尔”由于是胖子,动 作老是出错,因此成为最经常被上校修理的人。班长“小丑”耐心照顾他。但傻瓜比尔再次的失误,令上校愤怒地惩罚全队,伙伴们终于忍无可忍,将傻瓜比尔痛揍 了一顿。之后,傻瓜比尔开始对枪自言自语,他发挥了射击的才华,连上校也赞赏他终于可以成为伟大的“杀人机器”,就在出发前往越战战场的那晚,傻瓜比尔在 他的M14装满“全金属外壳子弹”(Full Metal Jacket),一枪打死上校,然后自己也含枪自杀。
选择编入新闻组的小丑,被长官派去前线采访,小丑看见年轻的士兵们已经麻木,在越共尸体旁饮酒、一面笑一面在直升机上扫射逃走的村民。他随众巡视,误 入未扫荡的地区,大家遭到狙击手埋伏,牺牲了好几位同伴后,他们终于确定狙击手藏身的建筑物,小丑落单时忽然发现狙击手,对方原来是个非常年轻的少女!随 他而来的摄影员开枪救了他,少女在地上痛苦的挣扎,一名士兵要大家离开,任那少女在此地腐朽。在少女的“杀了我”的哀求中,小丑终于拿起,扣下扳机……
人性的扭曲——反越战,反战争
这部影片是库布里克在让所有观众和影评人“大开眼界”的遗作《大开眼界》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根据古斯塔夫·哈斯福特小说《短期服役》改编,是库 布里克继《光荣之路》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反战影片,曾被某些影评人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越战电影”。虽然库布里克已经身在英国,但对美利坚祖国一直保持高度 关注。这部影片纪实风格强烈,反战意识坚定,讽刺抨击不遗余力,而且矛头直接指向战争本身和战争意识,称之为“反战经典”绝不过分。
影片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兵训练开始,到主人公“小丑”在战争中恢复人性结束,跨越了一个普通士兵参与到战争中的各个不同的心理历程。与很多纪实风格 描述越战的影片相比,这部《全金属外壳》在视觉上并不是很强调“纪实风格”,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纪实”的风格,而这正是某些长焦镜头晃来晃去的“越战纪 实影片”所无法达到的。
影片分为前后两段,前半部分的新兵训练段落的主角是“傻瓜比尔”,后半部分越南战场的主角是战地记者“小丑”。乍一看来,这样的角色设置和叙述方法给 人一种不和谐的突兀感。但仔细思考作者的用意,我们会发觉,“傻瓜比尔”和“小丑”不过是“一个士兵的两个角色”。“傻瓜比尔”在陆战队非人的训练中由一 个满脸微笑的憨厚小子变成了疯狂的杀人机器,在训练结束即将奔赴战场之际,他射杀了教官然后饮弹自尽。这个角色的死亡代表了“小丑”和所有士兵的人性灭 绝,库布里克只是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处理方式表达了士兵们的心理真实,也是对片中即将开始的战争场面先声夺人的谴责。
“小丑”战地记者的身份,使他得以带领观众去领略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扭曲的人性。抛开战场上的腥风血雨、硝烟弥漫,战士们的颓废荒唐、恐惧疯狂不提, 单看“小丑”在影片结尾前的一段戏。一个小侦查队,牺牲了三个战士才找到了废弃楼房中的狙击手,当“小丑”和战友来到奄奄一息的敌人面前时,那竟然是一个 少女。一干战士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小丑”扣动了扳机,为越南少女解脱痛苦。作为一部战争片的结尾,这个过程显得那样漫长,结束得又是那样茫然。而这正是 导演全片精华之所在,非人的训练制造了一批国家杀手,战场反而恢复了他们的人性。全片两个段落都以枪声结束,前一个标志着仇恨,是人性的死亡,后一个却是 拯救,象征着人性的复苏。在最后一声枪响后,随着片尾字幕的上升,片中几段增强心理震撼的慢镜头再一次出现,我们仿佛又看到教官倒在比尔的枪下、侦查战士 倒在狙击手枪下,我们的两眼被血色所模糊。
库布里克不单单是在审判越南战争的罪行,而是把所有战争和战争意识推上审判席。影片中的越南和越南战争,只不过是便于观众接受和思考的一个实例而已, 对于每一场战争和每一个士兵来说,这部影片都有它的普遍性。这种带有终极思考的命题方式,是库布里克中后期作品的明显标志。这也是一名不满足于肤浅表述表 层问题的艺术家的追求,它必将引领电影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发展,使之具有全人类的历史价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有大量好听的摇滚乐。从军营中战士们训练时唱的简单旋律,到配乐中引用的摇滚名曲,这种反叛但警醒的现代音乐几乎出现在影 片中的任何一个场景中。摇滚乐似乎命中注定要为诸多越战影片增添时代色彩、表达时代精神。虽然这部影片中的歌曲没有《现代启示录》中“大门”乐队的经典名 曲“THE END”那么有名,但对于一个影迷和摇滚乐迷,还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1999 《大开眼戒》 Eyes Wide Shut
Alice Harford: I do love you and you know there i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we need to do as soon as possible.
Dr. Bill Harford: What's that?
Alice Harford: Fcuk.
被各界期盼的電影「大開眼戒」是一部講述人性猜忌、情慾交錯的驚悚懸疑片。根據辛斯勒小說Traumnovelle所改編。本片中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 嫚飾演一對人人稱羨的夫妻,郎才女貌、婚姻美滿、事業成功。克魯斯的醫生身份使他倆時常竄流於上流聚會中,但就在一次聖誕節的狂歡舞會後,倆人因酒精藥物 作祟,妮可基嫚對老公告白心中對情慾的幻想,並透露精神上的出軌,克魯斯妒火中燒,造成接下來一連串的奇情冒險,陋巷中的阻街女郎、帶面具的盛大性交派 對,似真似幻,沒人能給劇中人一個合理的答案。現實與夢境的混淆,也混淆了夫妻間互相需求的渴望。本片闡述女性強調心靈層次的滿足,是感性的,當閉上雙眼 時就能感受到(eyes closed);而男人是理性的動物,所以必須睜大眼感受一切(eyes open)。這中間的差異再加上擾人心緒的慾念,所有的猜疑、妒嫉就油然而生。而這個紛擾世間男男女女的難題,只好向遙遙天際尋求答案。
威廉.哈弗德是一个精神病医生,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艾丽斯,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由于哈弗德的父母十分富有,所以哈弗德一家过着富裕、充实、令人羡慕的生 活,同时他们还有机会与纽约的名流上层相识,一次哈弗德夫妇应他们的好友威克多的邀请,来到了威克多的私人豪宅参加圣诞晚会,然而就在当晚二人似乎都有些 不守本分,先是艾丽斯和一个匈牙利的花花公子相互挑逗,接着哈弗德也左拥右抱两个模特进行调情,直到威克多请来的妓女因吸毒而引起休克,才使哈弗德离开美 女,去给“病人”治病。第二天,夫妇二人都对对方昨晚的行为耿耿于怀,于是互相讥讽,然而这使艾里斯产生了与一位海军军官做爱的性幻想。从此夫妇二人的生 活发生彻底的变化,哈弗德开始了一连48小时淫乱颓废的生活……
情欲万花筒 —— 《大开眼界》
这是关于英国著名导演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最后力作《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的一段评论,COSMOLANDESMAN认为,这部大肆宣传的电影,远非他曾拍过的最性感的影片,而是令人失望和毫无激情的。
正如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常说的那样,库布里克总比别人技高一筹。于是,在这部《大开眼界》里,他以名人(影片男女主角分别由汤姆·克鲁斯和妮歌·基德 曼饰演)做爱的故事来诱惑公众。而现在,观众们对此大吃一惊,同时大失所望,因为他们发现,《大开眼界》并非他们所期待的名人做爱戏。那么,它性感吗?或 者如《US》杂志所言,这是他拍过的最性感的影片?当然,如果当你看到基德曼时,无论她穿没穿衣服,你都会原形毕露如一条垂涎三尺、失魂落魄的色狗,《大 开眼界》无疑是史上最性感电影。库布里克对性——以纯粹色情的场面表现——表现出如此反常的兴趣。
然而按照库布里克的剧本合作者拉法耶(FredericRaphael)所说,斯坦利想要展示的不是性,而只是“一个记着在上床前把鸡肉搁好而站在冰 箱门边的裸女”。当你开始看《大开眼界》时,离开影院你可能会对你的朋友说:“难道这不是对婚姻和嫉妒的一个有意思的研究吗?”;同时你私下里却自思: “上帝,到底演的是什么啊?”
至于影片所有的神秘氛围、颓废气息和潜伏的似梦般的幻觉,其实简单地说,只是为了描写一场陷在沉闷的日常生活与情欲的风暴之间的婚姻。英俊的医生比尔 ·哈弗与美貌的爱丽丝结婚了。他们有一个7岁大的可爱女儿,还在纽约有一个漂亮的公寓。但与别的电影里众多的漂亮夫妇们不同的是,他们共同的美好生活所受 到的威胁,并不是来自保姆或者恶魔般的邻居,而是来自他们自己的阴暗欲望。参加了一个比尔的病人举办的派对——丈夫和妻子各自与陌生人沉迷于游戏性的调情 ——骤然硝烟弥漫,爱丽丝心生怨恨。她攻击他对她的忠诚和情欲的男性满足感。“要是你们男人懂得就好了!”她说,然后继续告诉这个男人一些他所难以接受的 东西。
这还要涉及到他们在“鳕鱼岬”度假的日子。在旅馆大厅,她看到了一个海军军官。那人给爱丽丝的“微微一瞥”,搅乱了她的心和他们的生活。“我准备为他 放弃一切,”她坦白。在你目睹的不稳定的婚姻生活和爱情当中,这是最残忍和震撼的场景之一。在这场戏里,基德曼出色地将意乱情迷与冷酷的虐待狂混合为一 体。由此,更可细窥那处于毁灭边缘的婚姻。
但是,库布里克并没有呈现给我们在这对疏远了的夫妇间发生了什么,相反,不幸的是他过于自信地固守ArthurSchnitzler的小说《梦记》, 影片即取材于该小说。于是,出色的基德曼消失了,余下的部分集中表现比尔如何求得性的报复。然而,克鲁斯紧蹙的眉头,使它非常不幸地仍然落入神秘谋杀的老 套路里。由于受到想像中老婆不忠的折磨,他一走了之,漫行于狂野之中,而总是终止于疯狂的边缘,先是在街上碰到一个勾引者,接着就是狂荡。可是,他往往总 能被他的手机铃声所救赎。
克鲁斯出演医生哈弗一角并不逊色于人。但是这一角色给观众的印象却过于冷漠,有点索然无趣。他是个温和、消极的人,时运不济,面对事故优柔寡断。现 在,他注定将为强烈的嫉妒所掳,然而他更像是个消极的哈姆雷特,而不是被激怒的奥赛罗。他梦游病的姿态伴随着的是一个梦的不合理的逻辑,可是它冲淡了潜在 的戏剧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冗长乏味的故事线索。全片最感人的一刻,其实是基德曼对她丈夫的那场训斥,然而这类场面恰恰戏剧才最为擅长。他的其他电 影才华,却没有得到很多展现。(译自1999年11月12日《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