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混沌七鉴》岗哨个人笔记——献给雅静

前言 隐喻

混沌:30年前,这一启示为科学家首先得出,指的是存在着内在联系的貌似随机的事件。

混沌学:着眼于发现隐藏的模式,细微的差别,事物的“敏感性”;不可预测事物千变万化的“规则”

世界原本是混沌的,大自然大量应用混沌→构建新实体,创造新事物,联系宇宙

1. 星系撞击图

混沌:生+死,破坏+创造(并存),构成我们的躯体也一样

大爆炸→亚原子→我们(→亚原子):不断创造+破坏

星系活动:身体中的混沌的真实写照

2. 山间小溪

看似无序,其实有内在模式:稳定+变化:湍流不断涌现复杂的形状,同时造成其不断更新

我们:不断变化(细胞的有规则更替),但我们(新的人)=十年前的“同一”人

3. 交通拥挤(=日常的混沌)

个别无规律→微妙模式(=稳秩序)

4. 芒德布罗数集(反馈与“迭代”)

空白区域边缘:不可预料的重复:因此数学逻辑包含混沌+自相矛盾的秩序

“科学家文化”:分析,定量,对称而机械的眼光看待世界

混沌:1.解脱我们;使我们用更接近于数千年来艺术家的方式来欣赏世界;成为文化隐喻,允许我们对重要假设质疑,激励我们对实在提出新问题。历史上有科学思想成为文化隐喻的先例:日心说,进化论。文化隐喻如同药物:适量有益,过量有害

2.关系到不可知,确定性和事实(=任其自然,认可极限,颂扬魔力与神奇)

3.为思考和体验实在铺设了新路;有内在谦卑

→分为七鉴:启发,洞察对世界的新体验;不同于行动指南;与最古老的精神不谋而合;用崭新的形式看待古代智慧

3个内在主题:控制,创造,微妙

控制:想征服和控制自然,源于消除不确定性的愿望;使我们上瘾,痴迷;是一种幻想,因为混沌系统不能被预测、操纵、控制

创造:处于混沌→最具创造力(内在的)→成为创造性参与者

需要:对周围细微差别及不规则秩序进行关注,别总希望分类和抽象→使我们打开创造性维度→生活和谐、深刻

混沌→放弃控制和限制实在→我们有广阔、无限微妙、模糊的王国=现实生活之所在

小丑,精灵,变形人=混沌化身(=无序原则的缩影);蔑视成规,颠覆体制,瓦解权力结构,带来新思想

第一章 创造——来自涡旋的鉴识

混沌理论:与我们每一个作为创造性生物的本质有关的洞见,帮助我们超越一些对创造的模糊认识和误解:

(创造性只属于某些人)创造性不局限于特殊个体

(崇敬创造者的产物(艺术),认为创造者的形象疯狂,创造是某种反常行为)

(创造者能驾驭他们的作品)创造实质上是创造者无法控制的灵感

(创造能力体现在某些公认的领域里)艺术家发现平常生活也需要高度的创造性

荒诞的说法:创造者的首要目标就是造出新事物

1.1自组织——大自然的魔法

混沌理论=自然界的创造性(涵盖极广)

杂乱和不可预测的程度→创造的新模式和新结构规模

混沌系统的例子:

河流→湍流:包含混沌全部特征:行为高度复杂化,包括了无规、不可预测的水流,稳定的涡旋

龙卷风等:混于混沌的自组织/自发秩序

混沌如何诞生秩序:(加热水)系统尽其所能发挥“自由度”→达到“分岔点”→系统自行转化(=水自发形成一种规则的涡旋)

分岔点:自由度由于反馈环的产生而被“放大”的时刻

反馈:正反馈(将效果放大)+负反馈(将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负→可能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被加热的水=自组织系统:以部分的自由度换取结构

从混沌中自组织的系统保持的条件:物质和能量的不断流动

可能DNA分子产生于地球早期的化学反应流(=涡旋产生于水)

DNA遵循某些规则(←受混沌持续不断的改变的制约)→导向身体变化

混沌、开放的系统遍布我们全身→对不断改变的环境作出创造性的反应

Ex:感觉的每一次变化→改变神经元之间的细微联结(大脑自组织)→创造没有拒绝任何人(=我们都具有创造性)

1.2混沌与创造:真理及个体与整体的关联

创造:对人类来说,是超越我们之所知,直达事物的“真理”(=混沌之所在)

我们被调教成接受现实,按成规行事,局限于一种被限制的环境中,对世界的“看法”带上预期的确定性(思维定势)→对现实的曲解和欺骗→妨碍我们更深地领悟人生真实和“真理”

真理(=无法被占有并强加于人的):现代被滥用→尽量不被人使用;不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存在于某一时刻,反映个体与整体的关联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纳姆提:真理没有道路通向,没有技术,无须我们同意/反对,囊括我们,但每人须从其独特的生活中找到真理。

小说家康拉德:真理:与一切事物相关联的潜在感觉。一种将无数孤独的心紧密结合的细微而又不可抗拒的信念。

塞尚:想表达他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的确切感受,将眼前事物在他身上唤起的感觉记录在画布上;脑袋微微转动→新的视角改变了整体画面→质疑

他的画=视角的一系列分岔点(=“塞尚疑惑”)

他感知到真理存在于“微妙感觉”的波动中

鼓励我们不断质疑对世界的所见所悟,触摸真理的变迁

真理与混沌紧密相连→带着创造性的疑惑去生活→步入混沌+发现真理

制造涡旋1:湍流

将怀疑和不确定性视为扩大自由度的一种方式

远离普遍认可的结构+自由度→激发新的自组织(创造性的)

经历爱人死亡,离婚,自我怀疑时期(=痛苦)→体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受→引导到新的生活道路

在探索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在牺牲(放弃)熟悉事物的时候,都孕育着创造性(不必是英雄式或戏剧性的):交谈时质疑并频繁交流→新奇的认识

Ex:抛开“树”的概念→看到树之真理:不以抽象方式观察,避免调入“已知”的陷阱:涉及怀疑,不确定性→抽象物和精神结构随之改变/消亡→创造性洞见自组织→发现意想不到的本质和真理,周围日常事物的联系→惊奇,欣喜

创造力强的人:容忍模棱两可,常处于矛盾中,有逆向思维的倾向。这意味着必须体会种种感觉,对非线性的赏识,悟出实在的特征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混沌的方方面面←使用各种手段:运用具有产生“疑惑”并增加“自由度”效果的策略

制造涡旋2:分岔和放大效应

致力于创造性事业的人:渴望进入混沌状态,渴望失误,失误产生分岔点,放大并自组织

一件完整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追求创造性活动时大大小小的胚芽和“啊哦”喷涌而出的记录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这个时刻

制造涡旋3:开流

我们产生创意并沉浸于混沌中时→分岔

创造流:创造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整个身心投入活动,自我意识消失,时间不存在或充满一切,大脑异常清醒,对动作感受清晰,对失败浑然不觉或觉无关紧要

创造流及其带来的快感补偿了先前的混沌(混沌还没消失)、不确定、不适及无知感

混沌开放性=自组织创造性:艺术家力图在作品中保持一种流动的开放感→隐喻,反讽,模糊,不确定,无固定答案→作品不是被完成的,而是被放弃的

Ex:黑脚族议事:围坐一圈,却总为谈话的圈子留下一个空当,以便新来的人随时加入→(代表)自组织中一直存在的开流

涡旋与个体性悖论

最为重要的悖论:涡旋是独特的个体,但它与产生它的河流密不可分

涡旋内,不断流动的元胞壁分开内与外,但元胞壁即是内,又是外→个体亦是整体

我们的创造性时刻=我们触及真我的时刻=体验我们在世界上的独特存在的时刻→伴随一种感觉:我们与整体不可分割

1.3 创造性混沌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

创造属于每一个人:将自我搁置,体验到混沌

创造并非只发生在某些领域:当我们与真实的自我接触并因而体验真理存在的普遍性时,创造就可能发生

英国心理学家汉弗莱: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最大用处=日常的自发行为中,将社会联系在一起

局限/孤立自己,追求控制、权利,害怕错误;追求安逸、享乐,满足于封闭的秩序建立的表面的安全感;坚信个人与外面世界的对立→丧失了创造性

混沌理论说:我们想法转变/放大+分岔→自由度增大→体验到存在与真实(=真我之所在)

“自我”=社会建构中一系列(分类、姓名、描述、面具、事件、经历集合)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抽象物→(形成)混沌→触及魔法之地:我=非我,自我=世界的自我

精神症:自我形象变得生硬且封闭,没有创造所需的开放性

创造性生活的关键=对现成素材的自组织→我们须拿自己去创造=河流利用岩石、树木、土壤

克里希纳姆提:只有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时(每时每刻都有机会),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欣赏才会有深度和创造性

创造→新奇、独特的事物≠目的

重新发现旧事物(新鲜感)←本质上万事万物皆新

第二章 运用蝴蝶力量——微妙影响的鉴识

混沌思想/隐喻:改变我们对世间力量和影响力的认识;改变我们在个人生活中的思维方式

2.1 细微误差的扩大化之秘

对于蝴蝶力量的科学洞察:始于洛伦茨(气象学家)(=混沌理论的缔造者之一)一次检验简单的气象模型:省略小数点后3位,以为只有千分之一的误差,结果完全不同←细微差别由于反馈和迭代被放大为巨大的差异(=非线性系统)→意识到存在于现实中

混沌系统中,每一件事物都通过正反馈与其他事物相关联

Ex.微乎其微的花粉引发个体的花粉热;细微的感情触动引发整束神经元发放;谣传→股票下跌;监狱中迅速扩散的不满情绪→监狱暴动

预测与控制行不通←大部分组织系统与数不清的蝶相关

2.2 无力者的力量

人们总希望对人施加影响/力量=一种思想形态←大型社区和城市:普通人很难感受到和他人之间的联系+对社会施加影响

最好的社区组织=集体的稳定与个人的自由和创造之间达成平衡

但是,对社会有影响和没有影响力的人们之间产生了权力的不均衡→追求权力的个体通常没有安全感+与他人缺乏联系的人

Ex.非洲卡拉哈利沙漠的昆人社会:意识到个人权利的危害→对一个帮助大家的人泼冷水→谦虚(没有能命令别人的人)

力量→人类生存,但是人对力量的追求远远超过这个目的:力量=控制,个人意志强加于人,破坏

我们对权力的渴望←也许:我们感到自己软弱无力;被灌输思想:有权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每个人都拥有微妙影响的“蝴蝶力量”

捷克作家哈韦尔:强大的组织和系统←社会的弱势成员主动纠合及“趋同”结合在一起来维系的=系统依赖于每一成员的表现;妥协来获得一定的权利

=基于纠合和趋同的系统(行为受制于少量负反馈环)

包括无数小反馈环(=极限环←由许多小的环路相互咬合在一起形成的大环路)→使自身与外部世界流动相隔绝(←大部分内部能量用于抵抗变化,保持机械的行为模式)→个人放弃大部分个体性→与“趋同”融合

极限环系统使人感觉软弱无力←无法改变←对我们的努力加以抵抗

Ex.封闭的家庭,父母想掩盖孩子的问题,一再保释儿子→问题更严重;高层不关注下面的重要问题;个体心理:不断犯同样的错误,一直找借口

试图控制或驾驭极限环系统→增强了它们←反馈环的交错表明(以上例子表明),控制者变成受控制对象

我们个人影响力巨大:应正面运用→形成更开放的创造性环境

2.3 微妙影响的力量

城市社区内细小的看似不重要的事物构成

健康的社区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依赖上的≠公司等的金字塔结构

每个人真正的影响:聊天创造出维系社会的基本氛围

微妙影响力=每人以各自的方式对社会发挥作用,不管好坏→个人态度和存在对其他成员施加了微妙影响→十分深远

无法预测自己的影响:古老智慧说,做事要考虑当时的真实性,对自己保持真实并履践同情、爱和善良等价值观

区分正面影响(一般来说容易):反面人物被限制在极限环中;有时却需明确给出上下限;正面影响:出自真心

每人:隐自由度,都是系统未表露的一种创造力(=我们每人都有微妙影响力)

系统对放大的蝴蝶力量十分“敏感”

正面蝴蝶力量和对基本谦卑的需求相辅相成←变化的关键未必完全取决于某一个体的行为

谦卑的力量=我们的自由(哈韦尔)

个人能想方设法从事个体创造性活动=活在真理之中→影响着哪怕是量化系统(=无力者的真实力量),将创造力融入当时环境

悲剧:力量的斗争

喜剧:精灵、温和、嬉笑

2.4 对愤世嫉俗的现实主义者的回答

蝴蝶力量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需一种正面方式施加影响←本质上的谦卑←无法判断自己的影响

我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意识=一个开放系统(天气)←(被影响)语言、社会、日常交往(→人性策略不会绝对固定不变)

第三章 行云流水——关于集体创造与革新的鉴识

Ex1.“部落本来就是有机的整体” →没有构成组织的必要

部落自组织翻新议事厅屋顶(没有人领导,没有人提倡)

解释:始于混沌:关于此事的无组织的谈话→分岔+放大:第一个上屋顶的人→反馈→连锁反应:第二、第三个人……

结论:无所谓竞争,无所谓合作,行为非常自然,一如行云流水

缩小的自组织系统不断涌现→更新了部落→创造性开放系统的部落保持活力

Ex2.因特网(=集体创造繁盛的典型例子)

军方寻求适应核大战的分布式命令系统→(灵机一动)全国计算机联结

网络由用户之间开放地交流信息(=全球自组织),千奇百怪,应有尽有

结论:采用一种与当今的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自组织方式

3.1 生命、复杂性和奇怪吸引子

混沌观点:个体是整体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与自然中一切活动是集体活动

个体与整体是一对奇妙矛盾

Ex.白蚁:个体时,不用触角接触,不活跃;集体时,发生化学和行为的变化,自组织筑巢、清扫、修理

集体准则和个体准则

都很重要:两个层次,包含不同层次的复杂性。每个层次演化自己的“准则”

集体组成←自组织(←自然不是孤立的机械部件组成,个体间的交互作用+自组织倾向根植于自然中)≠个体/精英振臂一呼

集体创造性结构

不同的个体进行自组织→具有高度适应性和韧性的形式

Ex.纽约食品配送系统:在个体间交互反馈→由下而上进行演化≠政府或个人控制,制订计划

协同进化观

资本家认为:对个体而言,把他们组织并使其彼此发生关联的最佳方法是无拘无束的竞争(→错误)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济的达尔文形态(竞争=生命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促进个体到集体,集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动力)

混沌:在生物学方面重新审视“协同进化”+“合作”(更加重要)

生物学家古德温(Brian Goodwin):不否认自然选择,但它无法解释生命起源和无所不在的秩序的起源

Ex.猕猴:一直被认为典型的有等级制度的灵长类←公/母猴都有明显的等级模式→保证优势基因传下去

然而,公猴生存取决于母猴的选择,与优势无关←只满足食色需要

事实上,优势动物控制社会遗传方向不正常,不健康←野心、杀气使组织处于危境,破坏精微的合作行为(合作行为维护团结,保证社会与个体长久)

泉边,让一群蛮横之徒抢到前头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正是力量的展示←掌握维护社会和谐的最佳方法

研究表明:泉边赢的猴适应力不强,拙于生产后代,但它们脾气大,嗓门高;在群体中,弱于优势长于合作最适于生存

可是,对达尔文愿意的理解,生物学家/制片师们使我们只关注物种内部的优势行为+不同种之间捕食与被捕食者的竞争关系→我们以弱肉强食为唯一规则来思考自然

其实,不同种之间通过耦合的反馈作用激发出集体创造的例子太多

Ex.一亿年前,开花结果和植物进化→享用它们的动物也演化→把种子带到各个角落→新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出现→植物/动物的烟花在一个系统中耦合

Ex.热带雨林中的协同进化例子

→关注自然的系统内如何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十分重要

竞争=一个还原论者的有限思想,无法识别出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深刻创造力

竞争成为一个精神模版,随意乱套→我们对生活的中心事实就是竞争的观念深信不疑

事实上,竞争≠万灵药,≠系统实质的驱动力,≠成形的胶合剂,≠它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但是,在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方面,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注意!是在合作前提下

竞争与合作不是对立概念,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创造性动态过程导致两者会突然转化

混沌着眼于系统中的元素和系统间的关系如何在混沌的边缘不断重组自己

混沌集体的“奇怪性”

集体混沌系统←许多不同尺度上的“部分”之间交互反馈(=“奇怪吸引子” strange attractor

有“吸引子”:在数学空间中给出系统的变化或行为,图形将显示系统在重复着某种模式。科学家就说系统被“吸引”到那种行为模式(=扰动该系统,它会趋于很快复原)

极限环系统中,系统行为以较少的自由度机械重复

≠奇怪吸引子系统中,系统行为不可预测+不是机械的←向外部开放

Ex.心肌,心律:虽然我们认为心搏相当机械,其实健康的心搏不是规则的←每次心搏都有无休止的混沌变化,轻摆和微小涨落←使心肌收缩的神经元发放不是机械的,而是种自组织混沌

心搏若机械→缺乏灵活性→脆弱

大脑需要一个常态的高水平的神经元混沌背景,此基础上思维和知觉突然自组织产生

因此,健康的生物体都有奇怪吸引子,并且就是奇怪吸引子=摇晃,移动,转换,充满把系统推入新方向的正反馈环+防止过程脱缰湮没于纯粹随机噪声状态的负反馈环

多样性与开放混沌系统

奇怪吸引子和集体混沌的一个重要原则:涉及所有这些系统内部系统的纯粹多样性(健康的生态环境包含广泛多样的物种,彼此交互作用)若削减多样性,→系统脆弱,易于非线性地崩溃

个体→(某些自由度消失)→耦合在一起→一些新的自由度→新的集体智慧:不是某个人通过观察孤立的个体所能预期的

3.2 我们长久以来的幻觉

现代社会中,人类组织的方式不是自组织形式

关于实在的假定→1.统治我们社会及工作的结构;

2.创造了我们的实在/当做实在的幻觉←崇拜权力→认定拥有它是必须的生产条件;以成败论英雄,默认成者为王的观念;我们把自己组织起来构成社会机构,拒绝多样性的存在;以封闭的形式运作,在与其他团体的对立中确定地位

这些假定侵蚀我们的社会已至腠理,以致于多数人对此浑然不觉。这种假定渗进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这个世界看起来一再证明着这种假定

电视不断灌输着赢家输家的观念,更好最好,英雄的观念→腐蚀了印第安青年

所有这一切→人性异化:相信机制、技术,想出人头地,社会顺从和绝望,沉醉于名声、形象、感召力和上进心的文化

190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警告:某天世界会充斥小人物,天天想奋斗成为大人物……处心积虑地成为需命令他人的人,否则,焦虑……孤立无援

活命社会:每周18小时工作→填饱肚子+挡风遮雨

现在:每周60-70小时工作→没时间思考

本来:投入工作是一种神圣→完整和活跃

现在:导致疏远、亢奋,分离,消沉

解决方法若从外部强加,内部没有转换(←没有社会觉悟),不可能成功

事实上,混沌表明,最初的公司是奇怪吸引子(灵活,透彻,混沌的特质),开放地非线性系统→竞争、等级和权力开始主宰组织的活动←控制事情完成方式的负反馈环得到强化→极限环→一个病危的心脏,没有足够的内在混沌→许多公司栽倒在这里←我们认为我们生活在那里,所以任由权力、竞争和等级来统治我们的精神←也许自从文明伊始,人类就把权力、竞争意识形态强加到他们集体创造活动的天性上。我们已经把集体创造过程的一些要素放大到整个过程。消磨着自身

事实上:开始多数人热爱他们的组织……开创后的组织渐渐变质,我们看到它的僵尸

全球命运取决于我们人类以哪种方式组织起来,培养创造力而非隔阂

→意味着:放弃我们在传统组织内所眷恋的一些安全感;不再指望“英雄”拯救我们;直接解决我们活动所面临的伦理、道德、精神方面的困境;开放性地面对不幸、混乱和神秘;与多样性与发散性的压力打交道

对话实验

世界各地不同团体的人们走到一起探讨团体之间的关系:一种尝试

→理解我们个体的和集体的预设如何控制我们彼此之间的交互,同时探究集体创造的各种可能性

对话不是交换不是讨论(=打乒乓球你来我往),对话更深入,创造一种氛围,搁置观点意见,彼此倾听;达成协议的开放过程

核心观念之一:坚守“不可协商”观念,支撑着即使最不经意的争执→无法通过推理达成一致≠通过集体创造的过程搁置/转换

想成为领导,想被倾听,想要团体符合它做不到的你对事物的感受

从没改变任何人,但我们的确被改变了,也有所改变←彼此影响

Ex.土著人(易洛奎人)所有人都必须要达成一致才能做一件事

结论:放弃彼此孤立分离的想法,允许自组织来创造我们的社区和社会

第四章 上下求索——关于简单与复杂的鉴识

混沌指出:生命的简单与复杂两者兼有,而且可能同时存在

复杂事物,简单起源;简单表象,复杂内涵

4.1 “悖论”的科学

出奇的简单和高度的复杂是彼此的映照

对复杂和简单之悖论的洞察反复见诸于艺术和古代智慧中

Ex.神曲,庄周梦蝶(←东方哲学试图揭示超出我们实在狭隘思维的真理),圣人曾用悖论“两极相通”描述上帝

分形fractals)(=关于不规则形状和混沌系统的几何学)→洞悉和思考自然中复杂-简单矛盾体的方式→树木河流云彩海岸线

数学分形的典型例子:芒德布罗数集(←计算机迭代过程中成长)→图形的细节或许无限,生成方式很简单

不过,复杂、混沌的过程还能产生清晰、规则的结构:加热的水呈规则六边形

“等离子振动”的电子云:1.个体彼此随机地碰撞;2.随机基础上有某种规则的振荡模式:两者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类比现代社会,两者同样重要

健康的社会:利用其成员的能量和创造性,同时赋予他们价值观、伦理和共有生活的意义

4.2 间歇:平静中的风暴

互动、迭代和反馈起作用,简单与复杂不断相互转化,尤其交替于“间歇”状态时,特别显著

间歇1.规则的有序中突发混沌:地球自转中偶然的颤动;电路中的非线性效应产生混沌周期(随机行为);超导开关,股市价格,神经信号,电脑网络

2.混沌中爆发简单的有序:ex.澳洲兔繁殖

有趣的问题:混沌的涌现是因为规则的行为遭到偶然破坏,还是规则的有序实际上是实在之内在混沌的中断?

许多社会给间歇一个明确的角色:“狂欢”/节日←认识一个简单而复杂的真理:狂欢的混沌之下,潜藏着一种不可或缺的不断更新的反馈环→凝聚社会

混沌有时会突然闯来,引起复兴或改革

(不理性的行为,出奇的梦想,不幸的巧合)向我们生活中的常规挑战,要求我们对它的细微差别和精妙模式给予更多的关注

Ex.一场大病/问题少年→促进一个家庭紧密团结

4.3 复杂和偶然:通向有序之路

2000年前,人们就认识到间歇是宇宙中的一个大秘密

数字:自然界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数字:无理数(=规则系统中无限复杂性和彻底随机性的爆发):具有规则数字的直线的间歇性的一种形式;揭示出复杂性的某些非常奇妙的特性:初始简单系统→发展,越来越复杂,内部秩序……丰富→复杂性达到无限→偶然性与随机性

产生于无限复杂的数字=一个没有内在秩序/没有任何实际目的的随机数

无限复杂=完全的偶然

心理学:偶然事件能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更深的模式提供线索

荣格:称表面上没有联系但同时发生且有特定意义的事件为“同步性”,建议我们应该有读解这些隐模式的意愿

←无论生活显得多么混沌与随机,我们也能感受到生活包含潜在的秩序

同步:有时候出现于我们需作出一项重要决定或陷于绝望境地孤注一掷时。也许它总在我们周围。在极端情况下,我们更易于让偶然解释我们生活中隐藏的模式

纯随机性=无限信息

而有时,混沌的无限复杂性泄露了一条简单明确的信息

4.4 在简单化和复杂化中把握我们自己

英国画家海伦:事物的真实“客观”样貌并不存在,或以无限复杂和微妙的数据形式存在,只是人眼习惯了注入自己所偏好的秩序

此外,我们大脑演化出简单对待外界的策略/抽象等

Ex.今天,我们太依赖数字。而数字也只是现实世界相当程度的简化

混沌:复杂和简单并非事物内部所固有,而是体现在事物之间以及我们和它们之间的互动之中←生活看来复杂,简单秩序也许就在角落;事情简单,应注意隐藏的细微差别和微妙之处

科学:使用了客观化策略,把实在切割成可以控制的条块加以研究,但是这是以丧失大自然的质和不可量化的值为代价的→倾向于内部分裂和过分简化

调侃:全部精力放到研究一种“简单”的生物(原生动物)的尽量彻底的理解上去→会发现我们从未把它搞清楚←个体都与其他事物相关联→需理解它的整个演化史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个动态

观念中的原型:

对我们自身:越孤立寻求自身,越复杂+迷失←“自我”不是简单潜在的

对别人:归类为各种原型→微妙变化和个性丧失了

对生物:提供一种标准动物(=原型)

我们简化和抽象的能力→面对个体和环境时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有与我们实际关联的实在相脱离的危险

我们在憎恨时感到满足←他方被想像成敌人,我们幻想消灭他方解决问题(=使世界看起来简单明了)

战争中,投射和原型威力巨大:敌人简化成邪恶的畜生;我方的正义和美德被夸大→平民起来保卫国家,谴责战争暴力

但是在充满了信息和数据的社会时,简化俘虏了我们

电视环境:把人际互动,社会困境和自然现状等生活的真实复杂性打包成声、像,以博得简化的感动→情感就像观念一样是有原型的←它们是同一精神过程的两个侧面

简化概念常被用来控制我们的忠诚等情感(煽动者)

我们常自以为不带成见

差异作为复杂性的一种形式,能让人产生焦虑和不确定感→我们简化它们,诸如英雄,或反面形象

我们应足够小心地看待对人的简化←简化他人同时,我们也在被简化

成见在讲述者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即使他意识到成见并不适用他认识的人←我们都习惯沿用成见→造成一种氛围,主导了我们的思想并扭曲了我们的相互关系

4.5 超越投射,成见与二元论

受简单抽象诱惑,我们通过种种分类去看待世界→使我们对细小事物的微妙与丰富之处视而不见(正是它们才使每一次际遇都生动活泼,每一天都与众不同)

反过来说也成立(=被细节与复杂吓到,不能抽取表象下的深意)

不过,不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应不停自问,显而易见的复杂或简单是一特殊情形内在所固有的,还是我们所投射的?→这些问题可能以始料未及的方式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Ex.阿基米德称王冠

注意:区分混乱(←我们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来看待世界;=警报系统,告诉我们没有看到蕴藏在复杂中的简单实质/我们漏过了蕴藏在简单中的细微浪花)与复杂(揭示了我们和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混沌表明:把自我与他人分离开来是一种错觉,想像自我与他人的虚假融合同样是错觉

二元论的思考习惯古已有之,然而每一个极端都已包含了对立面

我们固囿于二元论→我们无法看清楚正在进行的事情

Ex.社会中的邪恶、罪行、不公是单个肇事者或多个肇事者共谋的结果吗?还是普通男男女女的活动引起的?

普通人接受原型,口号及其他社会简化观念,同时还在抱怨着“社会太复杂”

我们想要逃避模棱两可和不确定的张力,但投入二元论一个极端的精力越多,另一个极端起的作用也就越大

超越二元论:艺术,音乐,戏剧,宗教仪式方面的反讽、隐喻和幽默;对话过程→创造力

混沌理论:包含简繁、有序与混沌、一与多、自我他人的包容,与古老智慧相当接近→指引我们用新的策略生活

人类非常适应,因为我们探索多种多样的环境空间,我们是混沌大师

人的大脑演化到能在复杂环境中发现模式,模式中揭示细节

Ex.婴儿认出妈妈的面孔,即使妈妈的脸一直在复杂变化

人的生存取决于大脑对模式抽象的卓越能力

即使遇到困难,不注意差别,诉诸简单

Ex.历史上的偏见,成见和愚昧的例子;生搬硬套某种适用于特定情况的简单做法

人脑的坏习惯,使用简化的模式描述事物→模式取代了实在,即使我们天生具有克服它的能力

Ex.语言,清晰指令;写模糊的诗

经由应用简繁性悖论的“艺术”,我们能触及流入并超越我们抽象物的生命力

第五章 观世术——关于分形与推理的鉴识

自然之模式令人熟悉却又出人意料←它是混沌之模式(=分形)

分形:由混沌动力学系统形成的轨迹、轨道、标志和形态

数学分形也缺乏自然分形的微妙性,但它得以将真正的混沌运动(自然分形)形象化

5.1 自然分形和在海边的我们

英国海岸线无限长,因还在不断改变

海岸线(=自然分形)←地质力的混沌作用→小尺度上重复的形状,与大尺度上可见的形状大体相似的模式→许多不同尺度之间的自相似性

微妙的自相似性及其他许多细节让我们瞥见了一棵树的动态形象以及它在流动中的生命

为清晰,“自相似”包含个体的相似性和独特性

佛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天真之歌》(Williams Blake):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

在我们心目中认知感与发现和新鲜感相平衡,就注意自映模式而言

微观上:我们每人如同树,都是组成我们世界的独特反映

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分形自相似性(包含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失似性)是动力学系统中所有复杂的内部反馈关系的产物

关注实在的分形特征是观察神秘的不可预测活动的一种方法→创造并维系着世界

忽视的简单事实:神秘的影像和生活的秩序即会出现在壮观的全景图上,也会出现在后院的一角

自然界的分形现象发生在我们熟悉的三维长宽高之间=揉成一团的纸)

5.2 分形美学

混沌之美学不同于雄伟景观,它关注真实树林的细微之处

可是,我们对理想化形式投入过深,且充斥整个现代文明

自然分形模式唤起一种超越好恶,超越合意或不合意等简单分类的认识

分形美学激励我们探索自身与自然之间隐喻的联系中丰富的模糊性(ex.认识到章鱼就是我们自己,身体中有类似它的形态)≠停留在将我们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分门别类的抽象之中(与所有生物……休戚相关的感受)

我们对分形模式本能的认同和共鸣包含了我们对一种模式的开放性的欣赏,这种和谐并非感情上的和谐

科学常忽略“自然的杂乱无章、怪异和噪声”

5.3 数学分形

数学公式:逻辑规则的形式化,某些包含混沌美

芒德布罗数集(Mandelbrot set)被称为“数学中最复杂的对象”

有惊人的分形自相似性:大尺度图景在微观尺度上重复着

数学分形会使人丧失新鲜感,而自然分形不是重复一种算法,有其独特性、自发性、深刻性和神秘性

5.4 超越分形的艺术:推理和精神的交汇

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表达了我们的信念:宇宙在整个精神上是一致的,接近于揭示生命精神的自然之混沌共鸣

艺术在本质上蕴含了自相似性,但它更深刻+丰富,它的分形序超过所有机械序(=任何可被简化为数学描述的东西)

自然从物质和能量中产生其分形形式→艺术产生于我们的知觉和语言范畴,用反讽,隐喻,诗歌

同步协调和音调失谐以及其他类推法来产生不和谐

和谐与冲突形成常常令人惊讶地相互自相似和自相异的模式,反映出我们所在世界的令人好奇的神秘感

Ex.赋格曲,像听生活的内在运动

艺术家像精灵,打开通向可能性和反省沉思的大门

赋格曲成为一种在自身的重复和反省中变形和转换的有机体

艺术作品同时包含和谐和冲突;超越于抽象与算法的光彩

从前:艺术:追求理性(=能看出事物内部的精神联系、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律动和精妙平衡)的典范

现在:追求逻辑、分析、冷静客观和超然的能力

我们现在只有理性决策的世界还迫切需一种新理性:还包括对自然界的移情和审美反应

理性也包容“塞尚疑惑”,一个从混沌转向真理的警醒时刻

一种社区的建设不依赖于一个主题规划,而由普通人从日常生活的自然模式中展开他们的建筑→(这种特质)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由无尽的重复和变化控制着≠支配我们的高科技生活强加的机械模式

艺术给我们的灵感更加形象生动

混沌理论也是关于美学的,不是艺术,却指明相似的方向→我们努力与宇宙的秘密成分——精神——取得联系

第六章 在时间内生活——关于分形时段的鉴识

现代社会,人成了时间的俘虏,它被简化成只剩数量上的意义

时间的质量泯灭了,已失去了它的内在本性

事实上,时间是一种宇宙能量,与我们内在体验休戚相关

分形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仅仅一瞬间,能触摸到永恒

创造者对时间的体验也同样不是钟表的时间

6.1 时间的分形本质

认为时间只是一条直线,就无法解释内在的时间体验(幻觉,精神分裂,回忆癖或胡思乱想)

但是混沌理论认为:大自然中没有简单的直线;技术社会的线性时间是种机械世界的幻觉

→时间有分形维=我们的瞬间体验→我们能进入时间的涡旋和急流,探索它湍动的涡旋;性命攸关时,时间仿佛缓慢(=奇怪的时间世界)(紧要关头,我们与机械表失去联系,进入到分形时间,体验细微差别)

当挖掘分形细节时,许多以前没注意的微小事物纷纷涌现,同时能感到更大更缓慢的时间波浪的流动

Ex.太阳移过天空,种子发芽,树木衰老

现在的社会剥夺了我们与生活节律本身的联系

6.2 折断科学的时间线

中世纪欧洲的农民不需钟,根据观察自然

后来发生改变,机械钟把时间世俗化,银行业、借贷、期票要求未来能被预测,要时间单一不能折叠→平衡账簿

甚至:时间能被花费、节约、搁置、浪费,而且通常总不够用→时间=金钱=数字

科学中的时间也一样,是直线上的数字才有意义→时间日趋机械化

今天,时间≈两火车站间的旅途;出生→灭亡;时间被吞噬→我们绝望地企图充填剩余的时间;我们分割时间,且总有许多事要做

伍尔夫认为,时间的真正意义存在于微妙的人际互动中,在层层叠叠的人类交往中

分形时间也自相似

Ex.贝多芬弦乐四重奏:时间像溪水,体现在微妙的节拍变换中:时间弯曲飞溅,分开,汇合,腾跃,闪烁……

音乐时间的每个时刻清新而微妙地与前后时刻遥相呼应

Ex.梦(生活的缩影)不过几秒钟,却有曲折的故事

神经生理学家:下脑从未以相同的方式两次回忆同一事件←每一次回忆都受制于大脑里不断进行的变换→我们回忆中的每一件事即是一次新事也是过去发生的同一件事

对事件的每一次回忆,与我们意识的整体结构有关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事件”及至每一时刻,是否是我们整个一生的分形缩影呢?

6.3 大自然的多样弹性钟

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内在时钟,测量自己的时间历程

系统的时间对外界保持一定开放度的同时,维持着内在的平衡

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较小系统的内在“时钟”耦合在一起

每个系统带着自己的时钟与环境发生联系,时间因此变得更丰富更多维

我们的身体也是,调节小器官→大系统

极限环:月经,新陈代谢,睡眠清醒周期

另一些(意识的许多节律)←外部环境的影响

Ex.大脑觉察到危险,调整我们的内在时间→应对威胁

大脑的电化学活动是对生存时间(→在限制性秩序与过分混沌之间取得健康平衡的时间

)的度量

时间的真实性(感知和思考时间)是非常复杂和多维的

我们不能把外在时间认为是真实的,以致由于跟不上它暴跳如雷。这时,我们与内在时钟分裂了

而且,越努力使内在灵活性与外部机械时间搏动合拍,我们的内部分形自组织就越是受到威胁

混沌→我们要生活在复杂性的中心,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丰富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反馈环。让我们恢复与自然的丰富时间以及我们自己内在时钟的纽带

心情不同,时间感不同

与时间的运动分离的人:时间是过程(与时间脱节)

从过程中抽象出来→四十来岁,依然年轻,犹如少年一般精力充沛,永远年轻,怕责任,避免承担义务、作决定,从生活的过程中脱离出来←与时间孤立,代价是逃避和推脱。限制与外界的联系,能不停在周围造混沌

不断预言直线那天的终点线→早熟人:早熟,悲观,严肃,冷漠→非平衡个性的负面极端

生龙活虎而有创造性的老人→为了保持并不断发现他们进入时间丰度的能力

6.4 创造性时间

Ex.制陶:感觉内在时间

具有创造性的人,视这些内涵丰富的时间为“真理瞬间”——他们经历事物本来面目的时刻

一种:十分繁性,丧失了生活的趣味(经理……)

二种:工作努力,却自然从容享受餐饮,认真准备,桌边团聚,闲聊→发掘每一天的独特节奏

个体创造性要求每个行为在其时间内发挥作用Ex.毕生时间为一幅画

←要“无所事事”(=炼丹,不可急,每一段都需相应时间)

创造需长期酝酿,但也可惊人速度一蹴而就

创造性地生活←允许每一项努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其他创造性“事业”的沃土中自由成长

→创造者与时间的分形维结成了盟友,回报就是所需的时间

可是工业社会:不求甚解,好高骛远,见异思迁,虚度光阴

结论:我们真正所需的时间,正是现在所拥有的分形时间

第七章 回归整体——关于新观念的鉴识

从宇宙俯看地球,“我们必须加以保护的圣迹般的家园”

托马斯:把地球比作人的单细胞(细胞中有各司其职的微小生灵)→单细胞是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完成的分形缩影

讽刺1:需工业社会的技术和太空控制权的激烈竞争,才能来到太空,看到生命的不可分割性

2:生命的整体图景下存在着国界线,公路,宗教和种族斗争,利益竞争,冲突……近几百年来人重新定义的地球≠太空看到的美得惊人的“细胞”

太空照片需要:观念转变(=精神变换,我们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应重构)

想起一种新的世界观:整体(整体性)

7.1 旧观念转变:从中世纪整体论到机械论兴起

中世纪:整个欧洲对整体观的认识,地球被视为有生命的

观念:人的性格命运与星体完全对应;上帝内在于自然中;至善、至真、上帝←宇宙是统一的整体

→欧洲精神试图使自己有别于别的生命→自然渐渐客体化,外在化;人类→脱离的个体

意识的变化渗透进中世纪的实在观

→文艺复兴,“人”成为一切的尺子

Ex.艺术,文字,音乐,科学→(促成)自然就是一堆物体的集合体,可被观察和实验

控制本是控制的领地,牛顿的梦想则完美补充了这种风气→想预测、控制←新技术←我们沉浸其中,变成孤立的个体

→我们陷入一个阴暗面(如同文艺复兴,虽然带来繁荣和发展)

1.无限增长,然而不可能无限期维持→技术穷途末路

2.进步,然而历史表明许多进步的自夸者只是新旧更替的一时狂热/时尚,而且还会带来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能否预见这些“进步”是否真的改善生活质量

3.深刻的道德问题:生物技术进步→“我把你想成一堆基因或细胞,只有商业价值,对我无异于自杀”

不排除技术好的地方,但不能沉迷其中(=机械的还原论)忘了对自然的感情→梭罗:“瞧,人类已成了他们工具的工具”

7.2 新观念转变:从机械论到混沌整体性

Ex.机械论完全胜利时,法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庞加莱解决三体问题,发现混沌整体性→混沌理论(不满足“近似”→发现反馈环和混沌→一颗定时炸弹,放在原本有序的机械论范式中;70年代,土星环内的小行星带发现空白区→重新研究→证实→表明宇宙内混沌和整体性是交织在一起的)

混沌与古代整体性不同←充满细节,很活跃

Ex.森林被破坏→破坏了反馈网→光秃秃,不能再生(技术不能控制它们)

→地球上的系统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置于极端境地→整体地球思想(=盖亚):关于大气等的发现→生命像整体一样小心翼翼调整地球(=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生命体在演化)

身体也“连锁合作”

7.3 混沌整体性与另一种生活方式

把问题想像成纯机械问题,只能使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混沌理论表明:若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问题产生的背景更为有效

Ex.癌症,大量因素达成→要取决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什么神奇药片

把自组织和混沌整体包容到我们的视野里

Ex.佛罗里达飓风时人们的援助(自发的)

我们内心孤独感的背后是强烈的归属感

Ex.“负疚”心理:幸存负疚感→我们的灵魂在深处与整个人类休戚相关ex.纳粹营中因想起妻子而被联系

感受与整个宇宙休戚相关……

利用我们微妙的影响力,成为这个蓝色星球的参与者而不是管理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