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法国的文化遗产有30项。其中28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1项双重遗产。(其中1项与西班牙共有,1项与比利时共有)
列表如下:
圣米歇尔山(c,1979年)
沙特尔大教堂(c,1979年)
凡尔赛的宫殿和园林(c,1979年)
韦兹莱的教堂和山丘(c,1979年)
韦泽尔峡谷的岩洞群(c,1979年)
枫丹白露的宫殿和园林(c,1981年)
亚眠大教堂(c,1981年)
奥朗日的古罗马剧院和凯旋门(c,1981年)
阿尔勒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c,1981年)
丰特奈的西多会修道院(c,1981年)
阿尔克—塞南的皇家盐矿(c,1982年)
南锡的斯坦尼斯拉斯广场、卡里耶尔广场和阿利扬斯广场(c,1983年)
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c,1983年)
科西嘉的吉罗拉塔湾、波尔托湾、斯康多拉自然保护区和皮亚纳卡兰切斯(n,1983年)
加尔桥(古罗马水槽)(c,1985年)
斯特拉斯堡—大岛(c,1988年)
巴黎的塞纳河畔(c,1991年)
兰斯的圣母大教堂、圣雷米修道院和塔乌宫(c,1991年)
布尔日大教堂(c,1992年)
阿维尼翁历史中心(c,1995年)
南运河(c,1996年)
卡尔卡松历史城堡(c,1997年)
比利牛斯山脉—珀杜山(nc,1997年,1999年)(与西班牙共有)
法国境内的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c,1998年)
里昂的历史古迹(c,1998年)
圣艾米伦的圣埃米里的胡里斯迪克西翁(c,1999年)
比利时和法国的钟楼(c,1999年,2005年):比利时佛兰德地区和瓦隆地区的钟楼(共30处)(1999年)-法国北部的钟楼(共23处)、比利时让布卢的钟楼(2005年)(与比利时共有)
叙利到沙洛讷间的卢瓦尔河流域(c,2000年)
普罗万中世纪集镇(c,2001年)
奥古斯特佩雷重建的勒阿弗尔城(c,2005年)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圣米歇尔山,法国著名古迹和基督教圣地,位于芒什省一小岛上,距海岸两公里。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经常被大片沙 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古时这里是凯尔特人祭神的地方。公元8世纪,圣米歇尔神父在岛上最高处修建一座小教堂,奉献给天使长米歇尔,成为朝圣中心,故 称米歇尔山。公元969年在岛顶上建造了本笃会隐修院。1211-1228年间在岛北部又修建了一个以梅韦勒修道院为中心的6座建筑物,具有中古加洛林王 朝古堡和古罗马式教堂的风格。岛上现还存有11世纪罗马式中殿和15世纪哥特式唱诗班席,13-15世纪的部分城墙和哥特式修道院围墙等。
圣米歇尔山经大自然的造化,使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大奇观,而山上的古迹修道院和大教堂则在基督教徒的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圣米歇尔大教堂的建造,从1017年投下第一块基石到1080年落成,持续了60多个春秋。教堂分祭坛、耳堂和大殿三部分。由于高低不平的山顶无法提供宽 阔平整的地基,人们便沿山坡修筑了几处建筑以使教堂建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 的杰作。教堂的正面是建有三扇拱门的大门廊,从门前的平台上即可俯瞰大海。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其穹隆的开间多达7 道,两侧的拱门式长廊之上的楼廊砌有罗马式的拱窗,以保证教堂的通风与采光。与大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哥特式的三层圆形祭坛,祭坛四周的回廊不带祈祷 室。这种教堂的建筑风格在诺曼底一带很有代表性,曾经风靡一时。
就中世纪的水平而言,圣米歇尔山大教堂顶部开间的匀称布局与颇具立体感的垂直分隔、大殿与耳堂之间宽大的连拱,以及楼廊上饰有雕刻物的门窗,都展现着建筑 师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造型艺术水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 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由于圣米歇尔山的无限感召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一直是这一广大 地区行政管理与精神统治的支柱。
从13世纪开始,法兰克王国的王权得到了加强,加佩王朝的腓力二世在教士们的鼎力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国家的征伐和加强中央集权。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因为新文 明的介入而迅速发展起来。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1204--1228年),人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最终形成了当今"西方奇迹"的宏伟规模。
修道院虽然经诸多建筑师设计,但依旧保持着朴实无华、古色古香的格调,令人无处不感受到本笃教徒那静思冥想、严苛简朴的苦行僧生活。整个修道院分3层,被 一堵高墙隔成两部分,共有六座建筑物。修道院的公共入口处在东南角,接着便是接待室和食品储藏间。二层颇具档次,一间带有两个壁炉的会客厅,专门接待有身 份的人。会客厅的顶部也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魄,呈宽阔的穹隆形,并有交叉拱肋加固;另一间结构相同的屋子专供修士们从事誊写手稿等脑力劳动,以及冬季取 暖。相传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确定了圣米歇尔山的神品级别后,这座大厅便更名为骑士殿。在修道院的第3层,与修道士的用膳室紧紧相连的,便是那西方奇迹的精华 所在,即内院及其回廊。内院与回廊面朝大海,背靠教堂的北大殿。这里是修道院最隐蔽的地方,外人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只有修士们才有资格自此拾阶进入教堂。 修道院的内院与回廊堪称"奇中之奇",它们被二层的花岗岩墙垛或巨型石柱支撑着,近看恍若镶嵌于大教堂之上,远眺则犹如悬浮于天水之间,其景致之壮观,好 似天上庭院错落人间。与内院相映成趣的回廊又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品,其圆柱看似纤圆脆弱,但实际上它们却支撑着回廊那专看风景的页岩大屋顶。廊柱的排列 错落有致,其梅花形的格局致使柱头又是对角拱顶的台基,从而形成了柱林之上的连拱廊。如此廊中有廊的布局,足以反映出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如果说教堂以其雄 伟挺拔的阳刚气派显现着博大精深之道,那么内院与回廊则刚柔相济,展示着修道院诗情画意般的和谐。说其诗情,是因为内院宽阔而静谧,给人以远离尘世、宠辱 皆忘之感,人们在此不但获得了完美的自我,还似乎可以直接聆听神的心声;言其画意,是因为回廊本身便是一幅幅绝妙的立体几何图,它们所表现出的阴柔娇媚之 秀色,使来访民者无不赏心悦目。
圣米歇尔山与其附近的海湾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它的文化和历史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北京大学 晁华山)
沙特尔大教堂

教堂位于法国厄尔·卢瓦尔省一个山上,距巴黎西南100公里, 是一座天主教大教堂。 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很久远的年代,沙特尔就是重要朝圣中心,接待远道而来的朝圣者。在公元前,古代凯尔特人及高卢人的德鲁伊特祭司就围着山丘上一个山洞深处的一口井举行祭 祀活动,每年大量的信徒集中起来对一尊玛利亚的雕像表示崇敬之情,现在雕像已不存在,然而井的轮廓依稀可见。在古罗马人统治时期,曾把一些放弃信仰的基督 徒投入井中淹死,所以这口井成了当时悲剧的见证。现在的沙特尔大教堂已是在这里修建的第五座教堂。最早的教堂建于4世纪,到了公元743年这第1座教堂被 法国西南部阿坤廷公爵拆毁。 第2座教堂在公元858年被诺曼底公爵理查德付之一炬 。1020年的雷击, 又把已残缺不全的教堂全部摧毁, 后来富尔贝尔主教得到法国国王和阿坤廷公爵的赏识,他以他们的关系,四处求援,重建教堂。 他更把自己三年的薪金和教会三年的经费捐出。1028年,富尔贝尔在新教堂开工八年后去世,并由蒂埃里在1037年主持第四个教堂的落成仪式,后来又在教 堂上方增建两个钟楼,在教堂的正面制作罗马式艺术雕刻。1194年6月10日,一场大火烧毁了沙特尔镇上大部分建筑,沙特尔大教堂也未能幸免,留下的只有 钟楼和正面雕饰。全镇老百姓对于教堂赖以起家的玛丽亚圣衣被毁莫不感到哀伤。可是过了不久,神职人员在清理善后时,却发现圣衣安然无恙,于是迅速告诉民 众。这个奇迹于是变成了教堂需要重建之最好解释,于是教堂很快又重建,到了1220年沙特尔大教堂已经可以礼拜了。因为教堂东面地基有缺陷而无法伸长,所 以当时的中殿仍然相当短,但圣殿部份仍然外推。 第2次十字军东征,西欧出现基督教发展的高潮,借此人们又于13世纪初建造第5个沙特尔大教堂,这次建造费时26年,只保留了西门廊和3个正门上13世纪 中叶的雕刻, 其余均为新建。在沙特尔大教堂兴建过程中,石匠、雕刻匠、玻璃匠、金属匠和木匠,毫不懈怠地工作了30年。许多社会名流和王室都曾赞助,所以可以说大教堂 是整个社会努力的产物。尤其是王室本来就和沙特尔郡有密切之血缘关系,因而积极地参与了教堂的兴建。例如北面翼殿上的蔷薇窗和拱窗都是由路易九世的母亲布 朗卡皇后所捐助。可以说建筑教堂在这时候是社区的信仰和关注的中心。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被认为是哥特式建筑的顶峰,它的高耸的尖顶在30多公里以外都可以看到.它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尖拱﹑弯拱穹顶和拱扶垛结构体系使建筑物内 部空间高大﹑窗体面积极大。沙特尔大教堂是中世纪人们朝圣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它是法国哥特式四大教堂之一。从外观看, 沙特尔大教堂的建筑风格极为开放,两座钟楼及尖塔的样式各不相同, 南侧塔楼在1194年大火前建造, 是法国早期哥特式风格,清晰的线条消失,取而代之是纤细雕琢,四周是一圈圈镂空的拱扶垛。左侧的哥特式新塔与右侧罗马式旧塔,常被喻为神的手指,正门圣母 之窗所用的蓝色有沙特尔蓝之称。此外,还有6座小塔环绕教堂四周,在横殿两侧进口处各有两座,唱诗坛外侧又是两座。1506年,雷击毁掉了原钟楼的木制塔 顶。在1507年,德博斯的泥瓦匠用石头搭起现在火焰型镂空塔尖,体现哥特艺术精华。塔内有378个台阶,保存有老座钟。最大的钟重5吨,上在新钟楼里。
整个教堂的平面呈十字形,坐西朝东,祭坛在西,教堂两侧的门都通向耳堂,大堂有三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稣不同时期的活动和生活。中殿是法国 教堂中最宽的,大堂西部正门为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有基督是万王之王的浮雕而有"主门"之 名。至于祭台与中殿之间有一祭廊,上面刻有描绘耶稣和玛丽亚生平的浮雕,这里所呈现的主要是一种理性,是对于神的全面诠释,而没有强制灌输的地狱情景。右 边门上是基督化为肉身的情景,左边门是基督升天图,而中间则是基督以一种最权威的姿态出现。其下为使徒,再下则为圣经上之人物之像柱出现。沙特尔大教堂的 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雕像的容貌姿态具有个性:比例拉长的人体紧裹在长袍中,直挺地附着在石柱上,足尖下垂,给人以升腾之感。这些被称为 "石刻的戏剧"的雕塑与宏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建筑形成和谐的整体。
大堂内170幅彩色玻璃窗画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包括4,000多个拜占廷风格的人像,被公认为13世纪玻璃窗画艺术最完美的典型。在二次大战期间,法国 不少教堂玻璃被炮弹击中破碎,而沙特尔大教堂玻璃窗被拆下运到法国中部,另有一部分存在教堂地下室中。沙特尔大教堂还拥有圣母玛丽亚在基督降生时所穿的衣 服,这是查理曼大帝取自君士坦丁堡而送给沙特尔大教堂的礼物,现在仍完好无损,是大教堂一件重要的圣物。因为信徒大众对于这件圣衣的崇拜与热爱,遂使沙特 尔大教堂在公元1100年就已成为法国的圣母礼拜中心。在沙特尔大教堂,圣母玛丽亚被颂赞为智能之司,对百姓而言,她柔和而且充满爱心,是一个融合了爱与 苦之女性。在每年4次有关玛丽亚的节庆时,百姓便会聚集在这个镇上祭拜圣衣,参与各项圣典。
总括而言,沙特尔大教堂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生动的雕刻群像共同组成了奇妙而又和谐的整体, 又因它的玻璃花窗和彩绘人物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又有近似天国的神秘境界,因此它又被称为"神秘教堂"。它集合了12至13世纪建筑、 雕刻和玻璃艺术的精华于一体,是中世纪最杰出的建筑艺术之一,在美学、经济和科学技术上都是史无前例壮举,由此可以足见人类伟大的创造力 。走近教堂,又会被奔放的拱扶垛和细腻的雕刻,以及精美的绘画所摄服。沙特尔大教堂又可以看出罗马建筑常用的青蓝色向哥特式多彩形式的演变过程。沙特尔大 教堂建筑师苏杰改良教堂成功之事,很快就传到了法国本土地区,深深的影响了此地之建筑。在苏杰尚未将整座建筑彻底改建之前,许多地区均已向圣丹尼学到了结 构及美学上的特点,并运用在各自建造的教堂中。此后的三百年,可以说是各式各样哥德建筑相互竞艳的时代。而这个沙特尔风格又被迅速地推广到欧洲各地,成为 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范本。(北京大学 晁华山)
凡尔赛的宫殿和园林

气势磅礴的凡尔赛宫位于法国首都巴黎西南部18公里的凡尔赛镇,是一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典主义皇家建筑群,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按法国 人说法,没有参观过凡尔赛宫,就不算真正到过法国,可见凡尔赛宫在人们心中地位之高了。它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凡尔赛宫原是一个小小的村落。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一带的树林中建造了一座狩猎庄。路易十三死后,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决定把它建成一座富丽堂皇 的宫殿,从1661年动工,集中了当时最著名的设计家、园林建筑师,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30000人,直到1689年才完全竣工。 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和 重建,凡尔赛宫已成为一座宏伟富丽的宫殿,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广义的凡尔赛宫分为宫殿和园林 两部分,宫殿指主要建筑凡尔赛宫,园林分为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3部分。庞大恢宏的宫苑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中轴线两则分布着大小建筑、树林、草坪、花 坛和雕塑。宫殿顶部摒弃了法国传统的尖顶建筑风格而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庄而雄浑。中轴线上建有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宫前广场有两个巨型喷水池, 沿池伫立着100尊女神铜像。一条长1650米的运河引来塞纳河水,600多个喷头同时喷水,形成遮天盖地的水雾,在阳光下展现出壮观美丽的七色彩虹。
凡尔赛宫建在坡上,雄伟奇丽,布局和谐。正宫南北走向,两端与南宫和北宫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观宏伟壮丽,内部陈设和装饰则更富有艺术魅力。 500多间大小殿堂处处金碧辉煌,豪华盖世。装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和挂毯,配置造型精巧、工艺绝佳的家具。一些厅堂还陈列着世界级的艺术品,其中有中国的 古代瓷器等。宫中500多间大厅外壁上端刻有许多大理石人物雕像,造型优美,宫殿内部装潢考究,墙壁与柱子都用各色大理石再镶金嵌玉制成。天花板用金漆彩 绘,加上各种装饰用的贝壳、花饰和错综复杂的曲线,都给人以豪华奢靡、富丽奇巧之感。
宽10米,高13米。面向花园的西侧是17扇巨大的拱形窗户,与之相对的东墙上镶嵌着与拱窗相对的17面大镜子,每面镜子由483块镜片组成,故称镜廊。 它的内壁用白色和淡黄色大理石钻面,镜板间用科林斯式绿色大理石壁柱隔开,柱头和柱础为铜镀金,柱头上饰以太阳、花环和天使,一律用金色 。勒·布朗的巨幅天顶画再现了路易十四执政初期的历史事件,当夜幕降临时,烛光摇曳,经镜面反射形成3000只烛光,整个大厅成为金色的海洋。这个大厅日 后也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1871年德皇威廉一世在镜厅举行加冕典礼;1919年法国以战胜国的姿态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也是在这里举行。
凡尔赛宫花园由人工运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亚农宫组成,是法国式园林的经典之作。园中古树参天,俯瞰着如茵的草坪和平静详和的湖水。各式花坛也错落有致,衬托出婷婷玉立的女神雕像。大、小特里亚农宫典雅别致,独具特色,为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杰作。
园林占地100万平方米,花园成几何图形。凡尔赛园林最显著的特色是喷泉瀑布。每当国王在花园里散步时,奴仆们就要操纵水力设施,使1400只喷尔喷水, 否则监工就得受罚,路易十四死后,他的长孙路易十五进一步扩建凡尔赛宫,建了一座精致的小别墅,成为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王后的隐居处,后来又增建了一套房 间。花园中所有的道路都是严格的几何形,并且分级对称,有统一的主轴和次轴。从建筑者意图看,这种严谨、理性的园林,既是一种园艺术的新创意,使自然状态 的植物人为地更具审美情趣;又是一种体现国王权力的园林设计,具有中规中矩的政治含义。
凡尔塞花园被认为是法国最美的花园,以绿毯大道为中心大道,连接着公众的喷泉、水池与雕像。夏夜喷泉开放时,五颜六色的灯光遥相辉映,使花园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
凡尔赛宫的建成显示了处于鼎盛时期法国实力,也反映了法兰西人民的聪明智慧。从建成起,凡尔赛宫成为欧洲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建筑楷模,被各国皇室竞相推崇与模仿,直到今日欧洲还有许多类似的几何图形布局的园林。
凡尔赛宫是欧洲最宏大、最庄严、最美丽的皇家宫苑,1837年被辟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现在这座雄伟的王宫,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批游客在此流连忘返,散发着法兰西民族独有的魅力。(北京大学 晁华山)
韦兹莱的教堂和山丘

在古代,这里一度是宗教圣地。9世纪迦洛林王朝时开始有僧侣定居于此。11世纪,传闻参加耶稣受难的圣女玛丽·马德莱娜安葬于教堂下面,于是吸引了众多信 徒来此朝圣。12世纪,大教堂进入了鼎盛时期:教堂不仅拥有众多的虔诚教徒,而且深受朝廷的重视,对教堂不断的进行修葺、扩建,随之教堂的规模日益扩大, 中殿、前殿、祭坛、耳堂都于此时相继落成。中殿被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中最富有独特的创造性的是其半圆形的拱券结构。设计者用棕色和白色拱石交替砌成,被认 为石罗马传统的优美典范。尖顶拱形和橄榄行拱穹的祭坛造型精致,标志着建筑艺术造型和审美向哥特式过渡,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代表作,曾经对法国北部的哥特式 建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中殿和前殿里还有独一无二的人像柱饰头的雕刻,中殿正门三角楣上也雕了"最后的审判"的画面,这些都是堪称是韦兹莱大教堂的艺术 精华。1146年复活节,教皇尤金三世和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授意圣贝尔纳多在大教堂向聚集在山坡上的教徒作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演说。1190年勇猛善战的 法国国王菲利浦·奥吕斯和英国国王理查德·克尔德里翁从大教堂会面,然后踏上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路途。
韦兹莱的马德莱娜修道院大教堂建于12世纪,是勃艮第罗马式建筑的杰作,体现在它的整体建筑上,还体现在它雄伟的柱顶和雕刻精美的大门上。1217年,圣 弗朗索瓦·达西斯派遣7位僧侣在此修建了法国第一个天主教方济各会的修道院,大教堂的权威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很多人不再相信有关圣女玛丽·马德莱娜的传 闻。来此朝圣的教徒日益减少,香火不再旺盛。到19世纪时期,大教堂已经衰落破败。这时,刚成立的法国"历史建筑委员会"责成勒杜克负责修缮工作,力求恢 复大教堂的原貌,修复工作持续了20年之久。法国的修复专家活动也由此展开。现在大教堂已经受到法国政府的法定保护。
韦泽尔峡谷的岩洞群

韦泽尔河位于法国西南部,发源于科雷兹省,向西南进入多尔多涅省后汇入多尔多涅河。在下游布里夫以下,蒙蒂纳克附近40公里长、30公里宽的峡谷地带的崖 壁上,有数百个岩洞,这些岩洞是在很久以前的地质年代由地下河流冲刷而成。调查发现,约有150个岩洞中有古代石器、动物化石、岩面浮雕和图画,以及其他 大量人工制品和人类生活的遗迹遗物。其中25个岩洞中,在岩面上有浮雕、刻划图画或彩色绘画,而最精美的在拉斯科、封德高姆、卡普布朗和孔巴海尔这4个地 点的岩洞中。根据岩洞中的有机物测定,这些遗迹遗物的时代在距今1万到2.5万年之间,当时是旧石器时代最晚的马格德林文化时期,地质年代是晚更新世之 末。那时的欧洲处于维尔姆冰期,气候比较寒冷,野生动物较多,有成群的驯鹿、野牛和野马等多种兽类,居住在这里的尚塞拉德人就以猎取这些兽群为生。
在封德高姆的岩洞中,彩色绘画的年代较早,约在两万年以前。画有许多披毛犀牛,牛身体为赭石色,能分出明暗,背部和腹部有十几条倾斜的弧形线条,不仅显示出身上的长毛,也显示出宽大的体躯。所画的其他动物也用了透视法,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保存最好的、绘画最生动的是拉斯科岩洞绘画。拉斯科岩洞位于布里夫西南约30公里处,1940年9月12日,当地4个孩子在玩耍时发现。当时洞口只有80平方厘米大,半掩在枯枝败叶之中。
拉斯科岩洞的主厅因画有长5米的野牛而被称为牛厅,牛厅宽约8米,长约20米。里端有长20余米、宽 2-3米的后洞,右侧里端有斜向的、长30余米、宽约5米的右洞,各洞内空间高约5-7米。洞内较高处的岩棚侧面绘画各种颜色不同的动物,有牛、驯鹿、洞 熊、狼和鸟,也有想象的动物和人像,但画得最多的是马。在3个洞内大体能区分出50多个幅面,画有100多只动物。画面大多是粗线条的轮廓画剪影,在黑线 轮廓内用红、黑、褐色渲染出动物身体的体积和重量。有几幅画很引人注目:一幅是一头受伤的牛低头将一个男猎人顶倒在地;另一幅是几只驯鹿列队顺序行进;在 后洞口内左侧不远处画有6匹中国画样式的马,有两把长矛正刺向其中的一匹。这些动物是当时人们狩猎时搏斗的敌手,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因此作画人 对这些动物十分熟悉。由于观察细致入微,所以画得轮廓准确,神态逼真,再配上相应的颜色,便显出跃动的生命活力和群体奔腾的气势。从绘画技巧上看,用简单 几笔就准确勾画出动物的动态形象,即使是现代人,如果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恐怕也难画得出来。当时对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比如粉末 颜料经过混合并与油脂调配后使用;有些粉末颜料是用骨管吹喷到岩面上去的。
韦泽尔峡谷岩洞的发现,对于史前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前,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法国加尔的夏博洞穴和韦泽尔的穆特洞穴的发现,一直受到科学界的怀 疑。韦泽尔峡谷洞群的发现,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上述发现的真实性,而且据此也能对史前阶段进行初步划分。此外,如果说克罗马农人的骸骨和颅骨的发现,为研究 史前人类提供了宝贵的依据,那么,同时发现的石器等工具的遗存,则使科学家们能重新确定史前人类的技术和艺术的演变情况。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发现揭示了 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前景有所启迪。
韦泽尔河谷的岩洞雕刻和绘画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真正艺术品之一,它既显示了1万多年前人类高超的艺术创造力,也显示了人类高超的审美意识。远古人类的艺 术品保存下来极为困难,极为罕见,所以韦泽尔河谷的岩洞雕刻和绘画特别值得珍惜。世界遗产委员会1979年把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它当之无愧。(北京大学 晁华山)
枫丹白露的宫殿和园林

位于法国北部墨纳一马恩省,距巴黎东南65公里。这座宫殿位于一片美丽的园林之中,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体现了文艺复兴与法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众多的建筑家与艺术家参与了其建设,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枫丹白露由5座形状各异的庭院连贯而成,四周是纤丽清绝的花园。作为别宫,枫丹白露的地位与凡尔赛宫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气势恢弘。
背倚三一教堂的白马庭是枫丹白露的主要入口,原先这里是一所由圣路易修建的古老寺院。庭院的正面屡经改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由建筑师塞尔梭完成的,其代 表作品即是这座著名的马蹄铁形台阶。白马庭一名源自凯瑟琳-冯-梅迪奇时期铸造的一匹白马,这尊铸像后被卫兵用长矛破坏,1626年被封存。
拿破仑与枫丹白露渊源甚深。1804年,他在此登基并接待专程前来参加其加冕仪式的庇护七世教皇。如今殿内的陈设基本上还保持了原貌,是他使这座历史悠久,已趋式微的古老宫殿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台阶下一条幽静的长廊直通背后的泉庭。泉庭南面正对一池湖水,其余三面则是造型和风格都相差甚远的宫殿,但在整体上却未给人以凌乱的感觉。
池塘对面是弗兰西斯一世画廊。弗兰西斯画廊是枫丹白露乃至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和最完美的艺术品之一,它作为结合部将钟塔庭和白马庭连成一体。画廊内陈 列、装饰着精美的壁画、绘画、石膏雕塑,及一块块护壁镶板。装饰工作由来自佛罗伦莎的画家和装饰家乔瓦尼·罗索率其几位助手于1534-1537年间完 成。
走出弗兰西斯一世画廊便是狄安娜花园。园以泉名,园内的狄安娜喷泉是亨利四世时代于1602年在著名的狄安娜雕塑位置构筑的。为使原大理石雕像免遭侵蚀,雕刻家普里厄又用青铜复制了一件。
狄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或橙园,从16到18世纪花园内散布着花坛和雕塑;橙树漫园而生,橙香浮动,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如今这座花园的形态虽亦可人,但已不复旧貌,其历史应追述到第一帝国和七月王朝时代。
从白马庭,泉庭,弗兰西斯一世狄安娜花园一路走到钟塔庭。钟塔庭也称椭圆型庭,是枫丹白露宫殿群中最庄严的部分。当初,喜爱自然的弗兰西斯一世决定重建枫 丹白露时,他眼中路易七世建造的中世纪宫殿无异于残址败石,索然枯槁,有损周遭的景致。因此,他独保留了古老,凝重的钟塔,仅在其外观上稍加修饰,钟塔庭 的其他建筑则尽由吉勒-勒布雷东设计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取代。
由钟塔入口至拱廊的建筑,源自1528年开始的第一工期。圣萨蒂南教堂稍后于1545年建成。
舞厅始建于弗兰西斯一世时期,原先设计为意大利式柱廊,向外敞开,作为教堂和国王房间之间的通道。在原设计中舞厅呈穹形,以使窗户之间的柱廊的存在更为合理。直至弗兰西斯一世辞世,舞厅也未完工。
菲利贝·德洛尔姆接过前人的设计又加以修改:他最终完成了塞利奥设计的分格镶板的天花板以及壁炉,壁炉上饰有两个萨蒂尔神青铜雕像,这是德洛尔姆根据由普 里马蒂斯从罗马带来的塑像仿制的。而普里马蒂斯本人则负责绘画和壁画,这些未完成的作品由阿巴特及其助手创作于1552-1556年间。
舞厅的鼎盛时期是在16——17世纪,宫廷宴会和舞会时常在此举行,国王的座位便设在壁炉前方。(北京大学 晁华山)
亚眠大教堂

亚抿大教堂严谨的建筑布局,以彩色玻璃装饰的教堂内壁,是建筑史上的先河之作。
亚眠大教堂建于1220年,由3座殿堂、1个十字厅和1座后殿组成。其中十字厅长133.5米,宽65.25米,从地面到拱顶内侧高为42.3米。
外观为尖形的哥特式建筑,墙壁几乎全被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代替,几乎看不到墙面,是建筑史上的新阶段。教堂的墙壁上雕饰有基督教先知、信徒和法国历代国王的画像。教堂有巨大的连拱,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教堂的支撑柱都是4根细柱和1根圆柱组成的束形柱。
教堂南北各有1座塔楼,南塔楼高62米,北塔高67米。耸立在与翼廊交叉部的塔高112米,是1529年才建成的。
教堂上下共分三层,巨大的连拱几乎占了一半,拱门与拱廊之间用花叶纹装饰。唱诗台由4个连拱构成,其中纵向线条尤为分明,拱廊背面墙壁两侧开 有两个玻璃窗。整个建筑布局严 谨,殿堂和唱诗台在十字厅两 侧,形成完美的平衡,大胆突出 了结构上轻快的格调。
正面拱门上方拱廊内的每个小拱中均有6柄刺刀,分3柄一束竖立于三叶拱下,拱门与拱廊1间有一条花叶纹装饰。
亚眠大教堂门洞里,表现宗教题材的雕像非常著名。三座门上的雕刻群表现各种宗教修养、圣人传以及创造大地的历史。因此有人称其为"石头上的百科全书"。正 门雕塑的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极富表现力的雕刻精品。
法国最大的亚眠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顶峰时期建造的大教堂之一。人们无一不为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宏伟和雕刻群的瑰丽气势而惊叹折服。
奥朗日的古罗马剧院和凯旋门


坐落在罗纳河谷的奥朗日古剧场,是所有宏伟的古罗马剧场中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剧场之一。这个剧场是在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造而成的。剧场的看 台是依山势而建的,呈半圆形,远处看,仿佛是半截碗,阶梯状的观众席一级级的向碗底收缩,这个看台可以容纳8000人。剧场舞台的正面是一个高高的墙,长 103米,高为38米。后来人们还在中央大壁龛内安放了高达3米半的奥古斯都皇帝的塑像。这座剧场的音响效果极佳,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歌剧和音乐会经常 上演的场所。
在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还建造了许多凯旋门。而在众多的凯旋门中,建于公元10到25年间的半圆形拱门是最精美、也是最为引人入胜的建筑之一。这座罗 马时代的凯旋门,其上装饰着浅浮雕,记载着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与繁荣。1544年,当时还是公国的奥朗日成为德意志拿骚家族威廉一世(沉默者)的领地。 从此威廉及其后人以封地为名,称为奥伦治家族。威廉一世公爵是荷兰的开国元勋,至今荷兰王室仍然有其血统,他的曾孙渡海成为英国国王,称威廉三世,直到 1713年,奥朗日才划归法国。这段与欧洲两个王室有关的历史,常使奥朗日人引以为傲。
环行的凯旋门是对奥朗日殖民地的建立的庆祝,同时,它也象征着曾经在这里进行的无数次陆地战争及海上战。凯旋门的装饰及其军事战利纪念品都被完好无损 的得到了保存,从而对其中的几次战役具有详细的记载。在世界上的罗马建筑中,奥朗日古剧场也因其保存完整、气势恢弘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古罗马建筑物。
评价:
环面103米长的奥朗日古剧场坐落在罗纳河谷,是所有宏伟的古罗马剧场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建造的众多凯旋门中,公元10到25年间建造的半圆形拱门是最精美和最引人入胜的建筑之一。上面装饰的浅浮雕纪念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与繁荣。
阿尔勒的古罗马建筑和罗马式建筑

所有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历史文化,最能使人浮想联翩的就是庞大的、椭圆型的竞技场了。它的纵长136米,横宽107米,能容纳2.6万多名观众。如果你 站在看台上,脑海中一定会闪现当年奴隶角斗士为了生存、生活或者是为了荣誉和尊严而互相残酷的拼杀以及2.6万观众狂呼和呐喊的火暴场景。今天的看台,再 也看不到奴隶角斗士那血腥的搏杀,带之而起的是盛大的西班牙斗牛,依然是2万多人的呼喊,但是昔日的那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野蛮的撕杀行为已不复存在,因为 人类已经进步。
阿尔勒作为世界遗产之列的一个小城,不但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而且文化气息非常浓厚。著名的法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斯特拉尔,为了创办一座民俗博 物馆,他捐出了自己所得的、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而今,米斯特拉尔的塑像,就竖立在市中心,以纪念这位伟大诗人为复兴普罗旺斯语文执着而 奋斗的一生。
阿尔勒也给了艺术家以灵感。荷兰著名的后期印象派画家凡?高,他的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盛期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他给阿尔勒、也给世界留下了三百多幅艺术杰作。遗憾的是画家的精神也在这里崩溃。
评价:
阿尔勒是欧洲古代城市向中世纪文明过渡的一个范例。到处是令人难忘的罗马纪念遗迹。其中最早的建筑竞技场、罗马剧场和隐柱廊(地下走廊)可追溯到公元 前1世纪。阿尔勒经历了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君士坦丁的浴场和阿利斯堪普斯的墓地是这一时期的见证。11世纪到12世纪期间,阿尔勒再一次 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具魅力的城市。城内圣特罗菲姆教堂是普罗旺斯众多的罗马式建筑之一。
丰特奈的西多会修道院

这里是典型的原西妥教团修道院,1119年由圣贝尔纳多修建,包括教堂、回廊、餐厅、卧室、面包店以及铁工厂。建筑简朴,没有装饰,是西妥教团僧侣们自给自足,清苦思想的极好见证。
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位于法国科多尔省勃艮第地区,迪雍市西北方。修道院建在埃戈雷维小山谷深处,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汇入约纳河的支流布伦河。丰特奈 原西妥教团修道院1119年由圣贝尔纳多修建,后被圣路易改为皇家修道院,并给予豁免赋税待遇。13-14世纪是丰特努瓦城的鼎盛时期,有300多名修女 和僧侣。当时寺内的清规提倡节俭和清贫,以及进行禁欲的研究。人们可以从没有装饰,平淡无华的教堂外表体会到这一点。后来从百年战争起开始衰落。
院墙内西侧是修道院的圆拱式接待室,进门小走廊上部是5世纪重建的看门神父的房间,贵宾之家坐落在接待室右侧,接待室左侧有一座13世纪修建的楼房,内设 外国人礼拜堂,修道院排列在回廊院四周。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有1个大殿,两旁有侧厅,1个后堂, 内设4个小礼拜堂,以及1个唱诗台,侧墙上开有半圆拱形窗,整座建筑内只有柱头上有雕刻,为针形水纹叶图案。
在建筑形式上,回廊院堪称楷模,四道长廊各由4个拱顶横撑组成,朝东通圣器室、教士会的议事厅、探访室和一个30多米长的修士厅,长廊上部是寝室,以15个狭孔采光,南面是设有两个圆形烟筒的供暖房,13世纪建造。西面原有改宗者房,现已不存在。
附加建筑中有一座1547年修建的修士狱, 还有一个用卫生隔离设施隔开的医务室, 沿小溪而建。小溪右岸是一个锻造作坊,长53米,宽13.5米,由相互分开的四座厂房组成, 建于12世纪,专门制作供修道院用的铁器。面包房紧靠外国人礼拜堂,烟筒保存完好。修道院院长住房也在本院内,建于18世纪上半叶,与西侧长廊垂直。圆形 鸽房可能建于12或13世纪。
这座修道院既是西妥教团所属修士社团建起的无装饰建筑的代表,又是一座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建筑群。修道院及其教堂,回廊院,餐厅,寝室,面包房和锻造作坊,均建于圣贝尔纳多在世之时。
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雨,这个修道院遭受过遗弃,洗劫,甚至部分被毁掉了。一些建筑挨着它建造起来,一段时间,它甚至被改造成一所造纸厂。20世纪初,里昂的 一个财阀买下了这个遗址,并开始了精确的复原工作。后加的建筑被拆除,被毁的建筑被小心地复原。经过多年的努力,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今天重新焕发了青 春,宛如她当年一样。她在今天的声誉就和她12世纪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地位一样。直到今天,该家族的后裔仍然视保留这座人类遗产为己任。这个罗马式的建筑杰 作严谨地代表了西妥教派的理念。
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于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大学 晁华山)
阿尔克—塞南的皇家盐矿

这处皇家盐场是幻想派建筑师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设计的"理想城"中唯一得以兴建的建筑,当时是作为理想城市的一部分。整个工厂的建筑分布合理,适于生产和生活,体现了工厂的人性化。
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位于法国东部边界附近、杜布斯地区朱拉山脉西侧的杜省。它是幻想派建筑师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设计的"理想城"中唯一得以兴建的建 筑,也是法国近代工业建筑时期最杰出的建筑,体现了启蒙运动的设计理念,是工业建筑发展史一个阶段的见证。这个半圆形的庞然大物,把一个似乎是幻想的难以 实现的纸上作品,变成了一个合理的、条理结合的、清楚的现实建筑。
杜布斯地区的制盐业从中世纪开始,阿尔凯特瑟南斯盐场的建造使这一传统的造盐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规范化时代。盐场建立最初是根据路易十五的意愿,在1774年至1779年建造的,适逢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10年,制盐在当时是相当重要的,盐税给国家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
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是一家设施全面的工厂,在建筑物内部设有办公室、接待室、厨房、面包房、教堂。所有的工人都住在里面,达到了行政、宗教和政治职能 的统一。更为人性化的是,在工厂里为工人建立了活动和休息室,充分考虑到工人的实际需要,并把他们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安全和卫生,所有建筑分散 布局。在这个由11座楼房组成的半环状建筑里,呈现出设计者多姿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和实用的巧妙结合。
皇家盐矿厂房围绕经理楼而成半圆形。坐落在盐场中央的经理楼,是一座俭朴的十字形建筑,正面为高大的列柱廊,一根根廊柱是由圆形和方形石块逐次交替叠摞, 棱角分明。柱廊上方为带眼孔窗的三角墙。经理室的窗户被誉为经理之眼,从这里能看到厂区的任何地方,同时也被别的地方看到,以便监督调整整个盐场的运行。 分布在经理楼两侧的宽敞建筑是制盐车间,它与经理楼一起构成盐场的心脏部位。盐水通过21千米长的木制地下管道从盐田流到这里,经过许多道工序最后被制成 盐粒。车间两侧是两栋职工楼,楼后是马厩。车间对面的平房是铸造、铁匠、桶匠和工人住房。经理楼对面是门房。它位于盐场的路口处,具有古代风格的陶立克式 廊柱与岩石的奇妙结合,岩石棱角分明,晶莹剔透,类似盐粒结晶。下面墙上的砖石也是凹凸起伏,好似水波萦萦。整个建筑被赋予一种朦胧之感。
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新技术的出现,使皇家盐场越发显得陈旧和落后,盐场终于在1895年关闭停业。从1778年到1895年它运行了117年。 1918年皇家盐场被遗弃继而被抢夺和焚烧。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收购了盐场,并开始修复。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天盐场的一处旧址被改建为勒杜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建筑大师的一些建筑设计模型。它们中间有的已经实施,有的只是想象中的草图。这些没有实现的草图表现出了这位幻想家更为独特的艺术。(北京大学 晁华山)
(本图片为岗哨独家提供)
南锡的斯坦尼斯拉斯广场、卡里耶尔广场和阿利扬斯广场

洛林曾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1048年成为公国。在公元12世纪,南锡从前的军事据点在成为它的首府。
1477年南锡被接管之后,“沉默的查理斯”(如此命名因为他的近乎愚蠢的硬气),即布尔戈尼公爵被打败并被里恩(Ren)二世洛林公爵杀害。这次胜利结束了布尔戈尼的威胁,并导致公爵领地的维新运动。
16世纪期间,洛林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宗教角色。查理斯三世公爵建造了维勒-诺伊(Ville Neure)(老城),城市的布局由意大利人杰?西托尼(Je Citoni)于1588年设计。
1737年,斯坦尼斯拉斯(Stanislas Leszczynski)从波兰国王的位子上被赶了下来,他从佛朗西斯(Francis)公爵手中接受了洛林公爵领地,他是新皇帝和哈布斯堡-洛林分支建 立者。在南锡这导致了建筑和城市杰作的出现,并且保证了城市老城和新城的融合。这些包括皇家宫殿(Place Royale)(也称斯坦尼拉斯宫),这是奉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这个时期艺术和科学繁荣。
当斯坦尼斯拉斯国王于1766年去世,南锡与洛林一起成为法国的一部分。城镇是主教的地盘,并且是议会和学校的活动中心。
虽然遭受到一系列的动乱,尤其是1789年的大革命,但是城市每次都得到恢复。
南锡城市中心局限在三个临近的城市广场之间,在新城和旧城的边界处,呈直线排列的两座广场创造了500米宽的透视画图,创造了和谐而合理的整体。凯旋 门限定了通路并且连接了两个广场,称作卡里广场(Place de la Carrie)和皇家广场(Place Royale),后面的设计的主要中心,临近南锡的第三座广场,称作联合广场,也包括几座大门,证明了了古老的防御工事的存在。
城市景观最重要元素的年代属于18世纪。著名的广场不朽的建筑在汲取了古典和巴洛克风格的灵感。除了凯旋门、雕像和喷泉并入了这些有声望的建筑中,最 重要的建筑师是艾曼纽勒(Emmanuel)。铸铁格子图案是状似贝壳的饰物具有黄金般的光亮,对富裕的城市和城市整体而言增加了完整的格调。简?拉莫尔 (Jean Lamour)制作了这些杰出的铁制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一个没有王国的国王──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后来成为洛林公爵,他的临时住所南锡,既是最古老又是最典型的现代首都的典范,这里开明的君主证实 自己能够意识到公众的需求。这里的建筑是1752和1756年在建筑师的指导下由一支出色的建筑队完成的,这项工程把对建筑名声大噪的愿望和国王对它实用 性的要求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圣塞文—梭尔—加尔坦佩教堂

圣萨文-絮尔-加尔唐珀教堂位于法国维埃纳省圣萨文-絮尔-加尔唐珀市。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教堂有"法国的罗马西斯廷"之称,保存极好的11-12世纪的巨幅壁画布满拱顶门廊和大殿,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中世纪,堪称举世无双。
公元810年前后,查理大帝在圣萨比诺殉难处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公元878年前后,修道院被诺曼底人烧毁,后由阿奎塔尼亚地区的加尔洛曼大帝的第二任妻子 奥莫迪·德·阿奎塔尼亚女公爵捐款修复。教堂始建于1023年前后,16世纪末被毁,直至1640年才由圣马克的本笃会修士着手重建。
教堂长106米,包括一座9拱大殿,前有塔楼,后有30米长的十字堂,一个回廊环绕的唱诗台,回廊内放射形排列着5个小礼拜堂,教堂内有查理大帝时期修建的两个地下祭坛,分别供奉圣萨比诺和圣马丁。
除地下祭坛外,最古老的部分应为教堂后部的十字堂,建于11世纪后30年,唱诗台建于1075-1095年之间,似悬挂于十字堂之中,地下祭坛就位于其 下。大殿前面的塔楼,下有一道门廊,廊上建有面向大殿的圣坛。最初,塔楼顶部为锥形,并不高大, 到14世纪末才增高到现存的96米高。大殿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拱柱柱头的装饰完全不同。
教堂内有4组12世纪的壁画,唱诗台下面地下祭坛内的壁画以圣萨比诺和圣奇普利亚诺殉道为主题。圣坛壁画则表现耶稣受难和复活以及教会的兴起,门廊内画的 是《新约》启示录中的一些情节,大殿拱顶全部画满,共约412平米描述圣经内创世纪和出埃及记的情节。(北京大学 晁华山)
评价
圣萨文—絮尔—加尔瑭伯教堂以“法国的西斯廷教堂浪漫派艺术”而闻名于世,教堂内拥有许多11—12世纪精美的壁画作品,如今这些作品依然保留了它们昔日的面貌。
科西嘉

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面积12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积42平方千米。保护区的埃尔沃半岛遍布陡峭的红色岩石,奥萨尼角怪石嶙峋。 突入海水中的红色的陡坡,是基罗拉塔湾和波尔多湾的分界线。除此之外,保护区内都是悬崖峭壁,有的悬崖峭壁高达900米。
基罗拉塔湾、波尔多湾和岩石海岸自然保护区内海洋植物和动物种类繁多。这里海藻丰富,栖息着捕鸟鹰和游隼等猛禽。
吉罗拉塔和波尔图湾及斯康多拉保护区低于海平面560米,位于科西嘉岛的中西部海岸,隶属于奥萨尼、帕尔蒂内洛、皮亚纳和塞里耶尔行政区。陆地的边界被划定在普里塔穆奇里纳和福尔诺河口之间的沿海地带,及向北沿着这一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自然保护区包括钦托 山和方戈山谷,是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地区,已经历了两 次明显的火山活动周期,地表有许多斑岩、玄武岩柱,经过海潮的严重侵蚀,一些年代久远的变质、变形、变态岩石出现。它的海岸线也以约900米高的红色悬 崖、沙滩、岬角--象开普奥萨尼和埃尔博半岛而闻名。
吉罗拉塔和波尔图湾及斯康的拉保护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经常遭到强风的袭击。因此,在许多缓坡上生长着典型的地中海沿岸所具有的灌木林,沿海地区发现许多地中海所拥有的藻类物种,像红藻--这一物种不是在法国任何地方都有的。
丰富的动物种类:浮游的、定居的、迁徙的。漫步这一地区,人们会看到长毛的鸬鹚、翱翔的海鸥、长着三四个鹗的食鱼鹰、美丽的海鸥、多须的龙虾种种,丰富的物种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
这一地区保留着传统农业及牧业,非常有趣的防御性建筑物,这些都是科西嘉文化的重要元素。土地主要是为全体居民所有,但是有些地区归私人或州所有。随 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沿着81号公路两边的村庄,其它小村庄的人口都因减少人口的运动而下降,这使得村庄周围的许多梯田被废弃。
这一自然区中大量的斑岩块,茂密的灌木森植被,丰富的动物物种是科学探索的好地方。1976年地方科学家建立了一个科协。但是经过几世纪海潮的侵蚀, 许多斑岩已分解;过分的捕杀,特别是对多须龙虾的过分捕杀,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近来,科西嘉地方自然公园还受到大火的威胁。为了挽救这一大自然赐于地球的 这片生机,这一自然保护区已被严格地保护以恢复它的自然形态,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加强周边地区的警戒 ,捕鱼、戴水肺潜水、垂钓、收集海洋生物、倾倒垃圾等有害于生态环境的行为被禁止,同时测量规划旅游地点包括涉及停车场的位置。
评价:
这个自然保留区是科西嘉地方自然公园的一部分,位于斯康多拉·佩宁苏拉,一个斑岩地带。它的植被是典型的灌木丛林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海鸥,鸬鹚和海鹰。清澈的海水,连同其中的岛屿和险峻的岩洞构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活。
加尔桥

这是向尼姆市供水的水渠的一段河上渡槽,在公元前数年修建。这座桥近50米高,最长处275米,上下分3层,上层渠道通水,中层供人通行,渡槽下的河上可以行船,它是罗马时期高度发达的水利工程技术的绝好例证之一。
庞杜加德罗马时期引水高架渠位于法国南部朗格多克鲁西荣大区加尔省省会尼姆市,建于公元前不久。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横跨加尔河的尼姆水渠是罗马人修建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修渠目的是解决周围无河流的尼姆城的用水问题。尼姆水渠全长约50公里,依地势的高低而逶迤南下。为了保证每一段流程的坡度,工匠们在有些地段需要开山凿石。工程最大难关为跨越加尔顿深谷,为此修建了"加尔桥。"
加尔桥因加尔河得名,高48.77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数目不等的半圆形桥拱。其最下层的桥拱跨度达25米,保证了河水的流畅及来往船只的通行无 阻。下层中世纪时期为人行道,有6个半圆形拱;中层11拱,上层35拱。三层长度自下而上递增,分别为142.35米 ,242.55米和275米。
加尔桥的建筑充分考虑到了加尔河水文情况。鉴于河水多有泛滥,建筑师们在桥墩底部设计了分水角,桥身设计了轻度曲线,以减缓洪水对桥基的冲击。
&
加尔桥底层和中层用6吨重的巨石建成。这些巨石来自距该桥600米远的采石场。外面为上层石墙,内铺巨大的长板石,形成水源通道。
加尔桥虽然从整体上看依旧完好无损,但由于河水的长年冲击,桥墩已经严重受损,桥体上许多钙质石块和长石板的内部也已出现了蜂窝状的洞孔。由于大量游人的涌入,随之而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成为加尔桥的最大威胁。(北京大学 晁华山)
斯特拉斯堡


老城建造在伊尔ll河的两个支流之间。城市建立于公元496年,发挥着贸易和文化功能,同时也是欧洲议会和欧共体的所在地。
斯特拉斯堡建于阿让托拉通兵营(castrum Argentoratum)的地方,它建造的年代是公元前12世纪,作为罗马人莱因河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统治了阿尔萨斯,所入侵的地 区以斯特拉蒂斯博冈(Stratisburgum)而闻名(意思是路旁小镇)。当主教们在小镇仍然有权威的时候,加洛林王朝的人们建造了第一座教堂。直到 1000年,罗马人的要塞包围了小镇,大约在1100年,新的防御要塞修建起来。公元13世纪,资产阶级取代了主教的统治。由于斯特拉斯堡在莱因河上的战 略位置,它成为富有的城市。它发展自己的自治权力而成为帝国内部的自由城市。它有许多公平的特权,成为莱因河畔欧洲的仓库之一。从15世纪起,伴随着政治 和文化启蒙,斯特拉斯堡的经济发展起来。1681年,斯特拉斯堡进入了多事之秋,在旺班(Vanban)建造了要塞。18世纪,它的人口迅速增长。
斯特拉斯堡老城拥有岛屿、大岛。它的两个罗马人的轴心贯穿城市的历史并得到保护。街道在宽度上改变,根据规划用紧密的格子组织,几乎是哥特建筑的。今 天,20座桥梁连接伊尔河沿岸斯特拉斯堡老城。老城中心环绕着红色砂岩的哥特式大教堂。这个稠密的城市结构内的古老广场接近宫殿、旅馆、学校和半露木房 屋。港口沿着伊尔河的两条支流扩展。从大岛的上游是连续的加固的桥梁和三座高塔。在所有的建筑舞台上,斯特拉斯堡的哥特式大教堂是独特的艺术成就。斯特拉 斯堡的大教堂充当了哥特艺术运动面向东方的媒介。斯特拉斯堡提供了15世纪和16世纪莱因河地区中欧特性的城市的卓越的典范和独特的整体住宅建筑。
评价:
被伊尔河的两个臂膀所环抱的格朗德岛(大岛)是阿尔萨斯首都的历史中心,这里耸立着一座综合性的纪念碑。总教堂,包括四个古代教堂和罗昂宫─主教们以前的住所,远看象孤立的纪念碑,构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中世纪城镇,反映了斯特拉斯堡从15世纪到18世纪的发展变迁。
巴黎塞纳河西勒桥至耶纳桥两岸市区

这里位于巴黎市中心,最著名的建筑有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博物馆、星形广场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贯穿其间的香谢丽舍大街,这里展现了巴黎几百年来的发展,体现了城市的发展与保护传统的极佳结合。
两千年前的巴黎只是塞纳河上斯德岛和附近几个小岛上的渔村,后来逐渐扩大,到3世纪开始有巴黎这个名字。巴黎的建筑艺术、名胜古迹和优美市容举世闻名,市 中心塞纳河两岸的老市区是其精华所在。塞纳河流经巴黎市区,河道有三个大弯,上游第一大弯处是市中心。塞纳河水位多年稳定,少有洪涝灾害。全年不结冰,利 于航行。从12世纪起,巴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就十分重视和珍惜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力求保持城市面貌的统一与和谐。最早建 成并保存到现在的是斯德岛上的巴黎圣母院。17-18世纪波旁王朝时期,城市建设有较大发展,修建了塞纳河右岸著名的香榭里舍大街和其他几条干线大街,建 造了几座纪念性建筑物,如卢浮宫东院和卢森堡宫。另外还建造了4个封闭式广场。到了19世纪,拿破仑一世建成了凯旋门和星形广场,也就是现在的戴高乐广 场。后来在拿破仑三世时期(1852-1870),巴黎的城市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建成了以香榭里舍大街为东西向干线、以塞瓦斯托波尔大街为南北向干线、 以卢浮宫为中心的大十字街道,还修建了两圈环路。此外又新建一批广场和建筑物,把卢浮宫继续向西延伸,扩展到现在的规模。拿破仑三世还把卢浮宫和凯旋门之 间的道路、广场、绿地、水面、林荫带和大型纪念建筑物改造组建成完整的统一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巴黎举行的几次世界博览会又为塞纳河畔增添不少 新建筑,有埃菲尔铁塔(1889)、大宫和小宫(1900),以及夏约宫。20世纪60年代起,巴黎再次大规模建造城市建筑,但是并没有在市中心拆除旧建 筑,而是沿香榭里舍大街向西北方向延伸和扩展,新建了完全现代化的德方斯新市区。现在当你沿着市中心香榭里舍大街和塞纳河岸乘车游览市容,你能够亲眼看到 一座座12世纪到20世纪的各种辉煌建筑,看到过去不同时代和风格的街区,看到巴黎几百年来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是只从书本上才能知道。
在塞纳河两岸分布着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从西端的西勒桥起,在斯德岛上有巴黎圣母院和原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向西在右岸临河的是规模宏大的卢浮宫,现 在是博物馆。向西在河左岸是将原巴黎老火车站改建成的奥尔赛博物馆。改建很成功,现在主要收藏近代绘画和其他艺术品。沿河再向西不远是波旁家族宫殿,是仿 古希腊式的建筑,现在是国民议会所在地。从这里过桥到右岸是协和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仿古埃及式的方尖形石碑。沿河向前,紧接着是大宫和小宫,建筑物比较 新。由此过桥到左岸,可以看到较小的美国教堂,建筑外观显得别致。前方河对岸是一处金碧辉煌的大型建筑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它背后有一座小的两层建筑,是集 美博物馆,主要收藏东方艺术品,其中不少出自中国。再向前是规模庞大的两座对称建筑夏约宫。从这里向河对岸看,是雄伟高大的埃菲尔铁塔。在左岸稍远的地 方,从西向东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三叉形楼房,它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在现代建筑史上有创新意义。它附近有拿破仑纪念馆、军队博物馆和罗丹雕塑纪念馆。 再向东有卢森堡宫。在右岸东部离岸稍远处是巴士底广场,原先这里有著名的巴士底狱。向西在卢浮宫北面是皇宫和收藏善本书稿的老国家图书馆。再向西有旺多姆 圆柱和广场,以及古希腊式正门的歌剧院。前方在离香榭里舍大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不大的宫殿,是总统府爱丽舍宫。右岸最远的是高大壮观的凯旋门。以上二十 多处建筑中,以下4处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是埃菲尔铁塔,位于市中心区的西部,临塞纳河左岸,塔东南方有大片绿地。铁塔于1889年建成,当时是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 而建造,多年来已成为巴黎的象征。铁塔的设计人是埃菲尔,塔也因此而得名,塔下有埃菲尔的等身大铜胸像。塔身原高300m,后来塔顶安装了无线电发射架, 增高到320m。塔身为全钢结构,由1万多个部件铆接而成。前几年局部调整结构,塔身重量减轻到7000吨。塔身从四面看都是A字曲线形轮廓,下部四腿向 四角张开,四个塔脚以混凝土固定在地面,塔脚在地面上的连线为正方形,每边长约100m。塔下四面敞开。塔身向上逐渐平滑内收,越高内收越少。塔身的不同 高度处有三层平台,现在设有电梯,供登临眺望。下层平台还可经步梯登上。在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人类建筑物高度没有达到过200m,而埃菲尔塔一举上升到 300m,是近代建筑史上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这座塔的建成,显示了钢结构的巨大建筑能力,表明钢结构建筑也可以优美动人。这座塔的建 成还是当时钢铁工业发展的结果,也是建筑结构科学和施工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打破了几千年来石构建筑造成的传统建筑观念的束缚,促成了现代建筑的诞生。建塔 之初曾有不少人反对建造这个钢铁怪塔,但是法国政府最终还是选中了这个方案。
二是星形广场凯旋门,位于塞纳河右岸香榭里舍大街西端星形广场(戴高乐广场)中央。1806年拿破仑一世为颂扬法军在奥斯特里兹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的战绩 而开始建造,1836年完成。它的形状是模仿罗马现存的古凯旋门,略有简化,但规模加大。整个门体全用石材建造,高约50m,宽约45m,进深约22m。 中心大拱门高36.6m,宽14.6m。两侧拱门较低。这个广场在高地上,因而凯旋门也更显得高大雄伟。现在人们有时也把它作为巴黎的标志。凯旋门朝向香 谢里舍大街的一面是正面,正面和背面的拱门两侧各有一幅大浮雕,共4幅,构成一组。4幅的画题分别是《马赛曲》、《胜利》、《抵抗》与《和平》,正面右侧 的《马赛曲》最精美,画幅中心是自由女神,右手握剑挥动,左臂上扬高呼,号召人们起来战斗。这一组浮雕是法国浪漫主义雕刻家F.吕德的代表作。在大门拱券 前后口外两侧,以及侧门拱外上方各有一幅横长方形的浮雕,共6幅,幅面比上述浮雕略小,题材是拿破仑指挥的历次重大战役。拱门上方的一周女墙面雕刻一横列 共数十个圆形盾牌,牌面刻着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帝政时期重要的取胜战役的名称,而次要战役的名称则刻在大拱门内壁,内壁还刻有法国大革命到第一帝国时 期参加作战的386位将军和军官的姓名。凯旋门顶部女墙内是陈列馆,有电梯和步梯从地面通达,馆内展出有关凯旋门的文献资料和拿破仑一世生平的图片。女墙 外有一圈围廊,人可以站在那里眺望市区。1920年在凯旋门内下方增建无名战士墓,埋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阵亡的无名战士。墓顶在地平面,点有长明灯。凯 旋门建成后,到19世纪中期,又在其周围修建了圆形广场,以及12条放射状道路,于是大体上形成现在这样的格局。
三是卢浮宫与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边,既是著名的王宫,又是博物馆的所在地。王宫最初建于12世纪末,从15世纪至18世纪末曾经4次改建 和扩建。1792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里作为博物馆,并于第二年开放。此后又大规模扩建,到1868年卢浮宫的建筑全部完成。卢浮宫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 东院建成最早,是较小的方形院。后来向西延伸,建成向西敞开的较大的西院,也是方形院。此后南北立面的房屋再向西延伸,即现在西面的那部分。这三部分都是 三层楼,有的位置建有地下层。各部分因为建筑时期不同,所以风格不同。其中中院的东立面是古典主义风格,最为人们推崇。鉴于卢浮宫作为博物馆在观众分流方 面有困难,加之要实现大卢浮宫计划,于是,法国总统密特朗请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名设计,于1982年在中院内建造1大4小共5个玻璃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其 中大金字塔下用作观众入口,在地下分流进入北东南三翼各展室。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从16世纪初就开始收藏艺术珍品,现收藏有极其丰富的 绘画、雕塑、陶瓷、珠宝和家具。陈列面积有5.5万平方米,藏品2.5万件。其中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石雕 像。
四是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是天主教教堂。初建于1163年,到1345年完工。建筑与雕刻是哥特式早期与盛期风格。后来由于战 火而遭到严重破坏,1845年开始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修建,到1864年完工重新开放。从1991年起,法国政府拨款1亿法郎再度整修,重点是南侧外 墙,把约占全墙一半的残损块石替换下来。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面是竖长方形,上下三层,左右分三竖条,如九宫格形,面宽47m,总高63m。左右两侧上层是 方柱形塔楼,中间没有塔楼,缺一格,因而较低。中层中心是一个圆形光环式的大玫瑰窗,镶嵌彩色花玻璃,象征天国。中层两侧是双窗。底层是三个尖拱双扇门。 一层和二层之间有一列28个浅像龛,排列着犹太和以色列28个国王的雕像。其他位置也有许多雕像。正门内是纵长方形大堂,宽48m,进深130m,高 35m。堂内也有许多大理石雕像。在回廊、墙壁和门窗布满圣经故事雕刻和绘画。大堂屋顶外上方中央矗立圆锥形尖塔,高90m,是19世纪整修时增加的。几 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场所,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它是法国历史的见证之一。由于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流传很广, 所以这座教堂也广为人知。(北京大学 晁华山)
(本图片由岗哨独家提供)
兰斯的圣母大教堂、圣雷米修道院和塔乌宫

为什么加冕之城不选在首都巴黎,而要选在位于巴黎东北140公里远的兰斯呢?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兰斯是高卢地区一座兴旺的城市,其繁华程度远胜过当时的巴黎。罗马总督坐镇兰斯,统治着地域辽阔的比尔吉卡省(包括今天的法国和比 利时),城北壮观的战神门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公元496年,法兰克王国的创业国王克洛维,在大败阿勒曼尼人后来到兰斯,接受雷米主教的洗礼,昄依基督。 这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法国历代君王都仰慕克洛维的业绩。登王位时都来到兰斯,正式举行加冕大典,以赢得“君权神受”。久而久之,兰斯就成了“加 冕之城”。
市中心的兰斯大教堂自13世纪初到1825年,一直是加冕的圣地,先后有25位国王在这里戴上王冠(只有拿破仑除外)。新国王驾临兰斯后均驻跸于大教 堂南侧的主教宫。加冕大典开始时,他由两位主教和随从簇拥进入大教堂,跪在圣坛前行礼宣誓,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戴,就意味着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王位。
兰斯大教堂不仅享有加冕大教堂的殊荣,就是在建筑史上也赫赫有名。它始建于1211年,历时83年才基本完成。两座高82米的巨塔则竣工于1428 年。但整个教堂是严格按照最初的设计建造的,风格一致、结构和谐,成为哥特式成熟期建筑的典型。它与巴黎圣母院有相似之处,但更为玲珑剔透、秀洒飘逸。仅 大小雕像就有2300多个。西立面左侧大门上的雕像《微笑天使》是中世纪不可多得的精品。厅堂内部长达138米,高38米,高旷深邃、庄重典雅,不愧是一 座非同凡响的加冕大教堂。
世界现代史上的兰斯也同样令人难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火车站附近的一所学校,曾是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总部;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这所学校里签署了战败投降书,终于结束了历时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今天的兰斯是香槟大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18万。香槟酿造和贸易驰名于世界,有长达18公里的酒窖。
评价:
13世纪突出的新建筑技术的处理方法以及雕像装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使兰斯圣母大教堂成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从前的修道院保留了9世纪时精美的中 殿,里面平躺着主教圣·赖姆(440-533)的遗体,他创建了法国的神权帝王。曾经在宗教仪式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天主教宫殿——圣·安东尼宫,已于 17世纪进行了重新修建。
布尔日大教堂

第一个回廊的天花板的高度是 21.3m ,第二个 是 9.3m。两个回廊天花板高度的不同使得第二个回廊也能像第一个那样修建三拱式拱廊和天窗。第一个回廊、小型化处理第二个回廊和中心广场的空间构成了独特 的金字塔空间形式。大门上粘贴的图画是“最后的审判”的主题画。其后右侧大门上的是“圣艾蒂安”主题画,左侧的是“圣母玛丽亚”的主题画。当地下室还处于 建筑中时,还没有制定修建后殿的计划。当地下室完成后,后殿也将被建筑。因此后殿因该很小,并且建筑在地下室的基座上。
布尔日大教堂尤以其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引人称羡不已,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不仅仅具有建筑上的美观性,大教堂的存在同样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大教堂坐落在一个花团锦簇的花园中,厅堂的四周环绕着间隔整齐的高大扶壁,格外引人注目。看起来仿佛是在腾飞跳跃。在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中,布尔日大教堂堪称其中的典范。
评价:
以设计协调和比例均衡而令人称羡的布尔日·圣·斯蒂芬大教堂建于12-13世纪,是杰出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它的门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建筑的美观性外,它还显示了法国基督教的权力性。
阿维尼翁历史中心

1309年至1377年这60多年近70年的时间里,共有7位教皇在这里居住,为了显示其教皇的神圣和威严,在城市四周筑起了高高城墙,在城北修建了壁垒森严的皇宫。
教皇是神、权结合的象征,因此,皇宫就要给人以雄伟庄严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当年的设计师把这座城堡式的宫殿就设计在城北的高岩石山上,总面积 1.5万平方米,由旧宫和新宫连接而成。新宫与旧宫风格迥然不同。新宫为克雷芒六世所建,所建风格充分体现了这位“教会王子”的风格,他挥霍无度把新宫修 建的富丽堂皇,同时他又酷爱艺术,把新宫装饰得就象一座艺术的殿堂。这座哥特式建筑最大的厅堂是二楼的克雷芒六世的礼拜堂,长52米,宽15米,高19 米,一楼有大、小谒见室,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受到了严重地破坏,后来还被改作兵营,直到1906年才被收回,现在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旧宫是一座罗曼式风格的建筑,他是由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在位时修建的,这座建筑留有本尼狄克的影子,因为他是一个典型的苦行僧,因此,他主持修建的旧 宫朴实无华。一层是红衣主教会议厅,教皇在这主持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接见外国国王和使节。二楼是宴会厅,南边是教皇的卧室。现在旧宫已经进行了艺术装饰,在 会议厅的墙上挂着7位教皇的画像和几幅壁毯。附设的圣约翰礼拜堂,四周的墙面上画满了圣约翰一生的壁画,全部出自14世纪意大利名画家之手。
当年的主教官邸,现在叫小宫博物馆,收藏有中世纪的艺术品,当年教皇曾邀请了众多的意大利画家,由于受到了意大利画派和佛兰芒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有名的阿维尼翁画派,现在馆中以意大利和阿维尼翁画派的宗教画居多。
阿维尼翁还有一处是必须提上一笔的,就是罗纳河上的圣贝尼兹桥,法国民歌《在阿维尼翁桥上》的灵感就来源于这座12世纪所修建的22孔石桥,遗憾的是如今只剩下4孔了。
评价:
这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市是14世纪罗马教皇的居所。由西蒙德·马蒂尼和马泰奥·焦瓦内蒂设计装饰的罗马教主宫,看上去是非常古朴的城堡,它俯视着这座 城市,环城的城墙和12世纪遗留下来的横跨罗纳河的桥梁。这座突出的哥特式建筑下面的广场上,小宫殿和圣母院教士的罗马主教堂构成了一组特殊的纪念碑,它 们显示了阿维尼翁在14世纪基督化的欧洲所扮演的突出角色。
南运河

建造布里亚尔运河(1642)时,船闸技术及时高海拔直水道的运用已臻完美。仅仅几十年后建造的米迪运河,其目的是连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通过避开直 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并“大大提高朗格多克省和吉耶纳省的优势”。该运河有时被称作朗格多克运河或双海运河。
该运河从图卢兹到托湖,长达240公里,共动用了12000个劳动力,包括600名妇女,耗时15年,创造了在技术上领先于其时代的工程业绩。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有:
位于黑山山丘的圣费雷奥勒大坝。该大坝是当时最大的大坝(顶部长780米,底部长140米),运河所有的水都来自该大坝。
船闸的数量,共计63个。在丰瑟拉恩,由八个船闸组成的阶梯延伸不足280米,其间的水位落差为21.5米。德里凯将这一超凡的水上阶梯献给了他的出生地贝济耶城。
勒皮德尔引水桥是法国建造的第一个运河桥,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桥之一。它受到路易十四的大工程师沃邦的高度赞赏。沃邦以此为基础,在运河上又建造了其他引水桥,其中大部分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最后是马尔帕斯隧道,世界上第一个可以航行的地下运河河段。隧道长达173米,建造在罗马的昂瑟吕恩城一度所在的山脚下的某个地方。
德里凯的天才在于为运河寻找水源。他同一组水文专家合作,对自己非常熟悉的黑山山丘地区进行了勘察,挖掘了一个长70公里的水道网,以排放小支流的水并将黑山的水从运河的最高点(海拔194米)纳鲁兹关引向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分水岭。
皮埃尔·保罗·德里凯死于1680年10月1日,其时工程尚未竣工。他的儿子马蒂亚斯下令于1681年5月15日进行首次试航。两个多世纪中,这条运 河不负众望,给流经地区带来了繁荣。货物和旅客都沿河运送。运载葡萄酒的马拉大型平底船、小船和驳船往返于两岸间,船闸管理员、驾驶员、马车夫驳船船员、 旅行推销员及商人则在岸上忙个不停。
如今,米迪运河已不再运送货物,但随着水路旅游业的发展,它又重现生机。成千上万的业余水手来到这里,沿着它弯曲、阴凉的航道漂流而下,他们在沿途会 发现因技术的巧妙和建筑的精致而创造的奇迹,这一切都与周围的乡村和谐地融为一体。米迪运河1996年12月7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梭往来,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 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运河是在1667到1694年间挖掘出来的,它为工业革命开辟了一条航线。运河设计师皮埃尔·保罗·德里 凯创造性的构思,使运河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美的效果,堪称建筑技术史上的佳作。
卡尔卡松历史城堡

很久以前,这个位于奥德峡谷的台地在战略上处于重要地位。它正好处于黑山和比利牛斯山脉斜坡之间,如今这里仍然是从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交通枢纽。考古 发掘工作揭示出一个经过加固的城镇的存在,在这儿的建筑小屋都是由石头和稻草(或者草垫)混合的泥土建成。大约在凯尔特部落到来前的300年时,来自中欧 (多瑙河东岸)的人们击败了郎格多克(古时法国南部一省)人,并且最终定居在卡尔加桑尼。按照地理学者斯特拉伯恩的描述,他们敬畏神,祈求神能够保护他们 积聚起来的大量黄金和财富。尽管沃尔卡伊-特克托萨格斯人拥有很多黄金,但他们在生活当中从不奢侈花钱。他们种植谷物,然后将谷物用石磨碾碎。他们饲养山 羊,绵羊,猪。他们狩猎雄鹿,公猪和其它科比耶尔地区所有的动物。
这座城市几经沧桑。在耶稣基督前122年,罗马人获得战争的胜利定居在卡尔加桑尼,他们自己控制了纳博恩内斯地区。在耶稣基督前70年,卡尔加桑尼禁 城成为贵族或统治者的城市。公元350年,法国占领了这个城市,但它很快又被罗马夺回。这就是大入侵时期,该城市开始变得危险起来,因此加固这个城市迫在 眉睫。但这并没有阻挡西哥特人侵入纳博讷,也没有阻挡他们在公元436年占领卡尔加桑尼。此后进入了西哥特人占领的时代,由他们的国王泰奥多里克统治。在 这段时期里,西哥特人一直待在普罗旺斯(法国东南部一地区)。但他们在奥德地区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对于一些物体,比如皮带扣环的青铜雕刻或者玻璃器具 装饰,或者地名,这些都不是西哥特人制作的。事实上经常把法国-罗马式的塔的建造归功于他们。在公元508年,克洛维斯领导了一场反对西哥特人的战争,他 占领了图卢兹[法国南部城市]和国库。国库中的财产都是阿拉里克(当时是西哥特的国王)在公元410年从罗马搜刮来的。贡代鲍德,伯根德斯的国王,他曾经 被克洛维斯任命来镇压塞普蒂马尼地区的反抗和占领纳博讷,在夺取卡尔加桑尼禁城的战斗中失败了。克洛维斯成功地统一了除塞普蒂马尼之外的所有地区,而卡尔 加桑尼禁城则是该地区的一个门户。(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的历史在这儿继续。统治者们越来越希望在这儿建立另外一个王朝,即卡洛林王朝。这个新王朝的建立者 是佩潘·德·兰登,他死于公元640年。夏尔马涅(742-814)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国王之一。在公元584年,国王贡特拉,不能接受西哥特人入侵戈勒的 事实,就派他的精锐部队抗击卡尔加桑尼。按照博尔多诺韦所说,卡尔加桑尼禁城已经占据了一席之位,防御能力很强,因此仍然处在西哥特国王雷卡雷德的统治之 下。公元7世纪初,卡尔加桑尼被迫反击撒拉逊人,他们已经两次穿过比利牛斯山脉。同时反击阿拉伯人,他们用暴力在公元725年强行在这个城市里定居下来。 公元759年,在佩潘·勒布雷夫的控制领导下,阿拉伯人被赶出了塞普蒂马尼。撒拉逊时期给中世纪的作家们很大的灵感,在达姆·卡尔卡斯的传说中,夏尔马涅 是一个英雄,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直到11世纪,这个城市才有了一些新建设的痕迹。只是到世纪末,好几处重要的建筑还没有完工。在1082年,伯纳德·阿托恩·特伦卡韦尔,阿尔比子 爵,以及尼梅斯和贝兹尔斯成为卡尔加桑尼的地方行政司法官。这个城市属于巴斯洛讷地区。在这段时期里,卡尔加桑尼禁城不但富有,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从过路 商人征收的税款有时竟达到产品的一半。1096年,教皇于尔班二世收集建筑原料,准备建造圣纳泽尔教堂。1130年,建造了城堡,重建了法国-罗马城墙。 在1209年8月1日,阿尔比热斯十字军入侵围攻。两星期以后,雷蒙德·罗杰·特伦卡韦尔被著名的西蒙·德·蒙特福特战败,因痢疾而死于监狱之中。在 1240年,特伦卡韦尔的儿子企图打回卡尔加桑尼禁城,但在围攻24天之后,仍然失败了。在1248年,卡尔加桑尼禁城成为皇家田地的一部分。圣路易斯, 不想靠长期和持续的围攻让战争继续下去,便加固了这个城市,建立了第二道城墙,卡尔加桑尼禁城也就由此诞生了。1997年,这个城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成为著名的世界旅游胜地。
评价:
从前罗马时期起一个防御性质的定居点就在现在山中卡尔加桑尼禁城所在地出现了。它现在的形式是防御城市一个很典型的范例,它有环绕着城堡的巨大的防御 工事,有紧凑的房屋和街道以及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卡尔加桑尼禁城还在维奥莱公爵领导的漫长的复辟战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爵是现代物理科学守恒理论的奠 基人之一。
比利牛斯山脉—珀杜山

北部山坡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型,年降水量是1500-2000毫米,植被有山毛榉和针叶林。南部山坡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气候,年降水量为500- -700毫米,植被类型为地中海型硬叶常绿林和灌木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海拔400米以下,冬季气温是零下6度至零上2度,湿度小,有典型地中 海型植物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冬季气温零下6度至零下13度,降水较多,是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 冬季气温零下13度至零下16度,降水多,是山毛榉和冷杉混交林带;海拔1700--2300米,冬季气温是零下16度至零下20度,是高山针叶林带;海 拔23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以上,为冰雪覆盖,海拔3000米以上,发育现代冰川。
自从旧石器时代,居民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居住,在西班牙语法国的长期交往中,山脉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附近的西班牙与法国在文化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特别是使用梯田的方式和特点。
山区自然景色绚丽,是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登山滑雪活动场所。来此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其中西班牙的托尔拉和法国的加瓦尔尼村庄是两处最吸引人的亮丽景点。位于加瓦尔尼的古罗马圆形剧场看上去格外幽雅,具有登山爱好者所厚爱的岩石表面和壮观的瀑布。
总之,比利牛斯山脉所特有的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恬静的田园生活方式,都会令游人流连忘返。
评价:
雄伟壮观的比利牛斯山脉,是法国与西班牙两国的界山。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顶峰为中心,方圆30,639公顷。在西班牙一侧是欧洲两个最大最深 的峡谷。法国一侧为更加陡峭的北坡是三个大片环形屏障,表现出典型的地质地形。除雄伟的山脉,这个地区还显现出恬静的田园风光,反映出地处欧洲高地的人们 从前普遍的农业生活方式。进入到20世纪依然如故。只有在比利牛斯地区,可以通过村庄、农场、原野、高地牧场和崎岖的山路这些独特的景观,去回顾久远的欧 洲社会。
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之路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是整个中世纪来自于欧洲各个角落的虔诚的朝圣者们最大的会聚处。若要到达西班牙,朝圣者们必须穿越法国,被列入这份世界遗产目录的一组重要的历史遗迹显示出四条他们穿越过的路线。
在中世纪,数以百万计的虔诚的朝圣者跟随着他们的主教或民族朝圣着,不畏艰辛地穿越法国,以寻求拜访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圣殿,这条路线就是举世闻名的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这条大道在整个中世纪晚期宗教与文化的交汇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式样独特的建筑物满足了旅行于圣地亚哥-德孔 波斯特拉的朝圣者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许多建筑的式样源于法国或在法国的土地上得以长足发展。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为中世纪宗教势力的强大以 及宗教对当时各个阶级、各个国家的人们影响的巨大和深远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见证。
在今天的徒步旅行者门的心目中,再一次燃起了去体验先人们冒险的经历和坚韧不拔的信心,人们沿着这条连接古代的教堂风景区、城镇和教堂的圣地亚哥-德 孔波斯特拉大道,穿过风景如画的乡间小路,去追溯并回味着祖先的足迹。当然,现代的旅行者由于发达的交通工具、舒适的旅馆和美味的烹调而从中大受裨益。
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务办公室都设有地图和旅行指南书,详细的介绍了几条参观者可以乘坐小汽车或骑自行车、甚至于是完全出于自愿进行徒步旅行的路线。第一 条是从巴黎出发,经过奥尔良,图尔,圣让-当热利(位于位于滨海夏郎德省),波尔多荒原和达克斯(位于郎德省);第二条朝圣线路是从勃艮第地区的韦兹莱出 发,穿过讷韦尔,利摩日,佩里格和奥尔泰兹(位于大西洋岸比利牛斯省);第三条路线是从法国中部的勒皮出发,经过孔克,穆瓦萨克,阿杜尔河畔艾尔和奥尔泰 兹。这三条路线在圣帕莱的直布罗陀(位于比利牛斯山脉) 处汇合,在那里,三条路线合而为一。接下来,朝圣路线经过圣让-皮耶德波尔,沿着这条路线向前走,穿过龙塞斯瓦列斯,便可以直接进入西班牙;第四条朝圣路 线始于普罗斯旺地区的阿尔勒,经过法国南部地区蒙彼利埃市,卡斯特尔, 图卢兹,奥洛龙-圣玛丽(都位于西南部),最后经由法国和西班牙的交界--松波特山口而进入西班牙,继续向前,穿过哈卡,在蓬特-德拉雷纳地区与来自龙塞 斯瓦列斯和潘普洛纳的两条线路汇合,连接一体。
这个构思巧妙的短暂的驱车旅行仅仅是研究米迪-比利牛斯山地区中历史的一幕令人深感惊心动魄的开端。豪华的旅店是旅途中的一个亮点。孔克斯是位于米迪 -比利牛斯山地区的最为著名的朝圣中心之一,其雄伟的罗马式教堂中储存着欧洲最为重要的圣富瓦残骸,并以西门上的引人注目的鼓室为其主要特色。自从17世 纪开始,这里的朝圣旅行者们就开始享受这些华贵的客栈,以缓解由于长途跋涉而给他们带来的旅途中的疲劳。在科尔德,膳宿安排位于中世纪时期供猎人用的山林 小屋中,如今,这些地区也都相继发展成为豪华的旅馆。在穆瓦萨克, 始建于7世纪的圣皮埃尔修道院的教堂及诸多回廊在11世纪时期被认为是神圣的,教堂南面的鼓室是罗马式雕刻艺术的伟大杰作,其中的雕像反映了圣经启示录中 的故事。
里昂的历史古迹

里昂的丝绸纺织业在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中占有过十分重要的地位。自从十六世纪起,丝绸生产给城市带来了最早的一大批财富和不可忽视的政治地位。1536 年,里昂设置了第一个丝绸纺织作坊。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对发展本国丝绸业抱有极大的热情。到了1544年,里昂的丝织工人人数一跃达到了一万二千多人。到了 十七世纪,里昂变成了全欧洲最重要的丝绸产地,是法国王室及贵族所用珍贵丝绸的唯一来源。这里出产的产品不仅是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成了珍贵的室内装潢用 料。所有最豪华的大厅内的帏幔、窗帘、壁布、家具镶料都用它。里昂的丝绸曾经遍布于全法最大的城堡和宫殿,包括枫丹白露堡、凡尔赛宫和巴黎城内的卢浮宫。
在法国丝绸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织机工匠出身的里昂人贾卡,他对织机的改革使法国丝绸工业达到了空前的进步。他的雕像矗立在里昂城红十字广场上。
里昂雄心勃勃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产物。正是由于这座古老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由设计了巴黎蓬皮杜文化中 心的意大利建筑师彼亚瑙设计的国际城位于罗纳河畔,是目前全欧洲最具规模,也将是最使人惊叹不绝的工程之一。里昂早已向世界表明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 规模不凡的当代艺术博物馆、里昂歌剧院以及它上面的附属建筑。此外1998年4月彻底完工的美术馆内的无数艺术藏品,使它一跃成为全法国仅次于巴黎卢浮宫 的重要博物馆,其中有莫奈的《阿尔坚泰雪景》、雷诺阿的《年轻女子肖像》等,也有毕加索德加和英国画家弗郎西斯?培根的作品。博物馆占有一万五千平米的面 积,共有六千三百多项藏品。
由于其优势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许多世纪以来里昂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上的进步和发展都显示了其独到之处。
评价:
里昂位于法国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最初在公元1世纪,作为罗马人的都城,创建在斯里考尔斯。从此,它在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城市建筑和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城市图景。
圣艾米伦区

1855年,法国人决定用第一大等级的级别划分系统来给葡萄酒分类,圣艾米伦区的葡萄酒被列为最高等级的葡萄酒。这个分类体系最初用于梅克多葡萄酒 (红葡萄酒的一种,产于法国)地区,后来才传播到邻近的圣艾米伦区,今天, 奥索纳城堡和舍瓦尔·布朗城堡的葡萄酒也被列入圣艾米伦区的第一大等级,其后是贝莱尔、卡农和菲雅克城堡的葡萄酒。葡萄酒的声誉与这个地区长期保存下来的 葡萄园一起促进了圣艾米伦区最终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圣艾米伦区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历史景观和自然遗址。世界遗产委员会曾经评价道:“圣艾米伦区在历史上是葡萄园种植区中一个尤其突出的例子, 直到如今,它依然保存完整,并且仍然在经营中。在精确划定的地区和自然生长的葡萄园区,人们精耕细作,专门用来生产葡萄酒。这些精耕细作区在圣艾米伦区的 历史上就一直得到格外的关注。”从罗马时代起,当地的酒商就开始摸索如何将影响葡萄酒生产不良的因素降到最小。结果发现,合适的天气、土壤和人为的不同葡 萄种类的混合种植经常会导致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圣艾米伦村落位于该区的心脏地带,它在历史上比法国大多数同样规模的村庄要富有的多,其中一个最有趣的地方是巨型独石教堂,建于9世纪,雕刻自一块巨 大的岩石,该教堂是欧洲同类教堂中最大的一个。还有其它引人入胜的景观,包括这个村庄狭窄的中世纪街道和用于存放葡萄酒的地下室。圣艾米伦区是一个完美的 地方,在这儿你可以凝视那些古老的东西,思索它们为什么历经极其久远的年代,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葡萄种植园中的土地已经具有2000余年的耕种历史, 这已经足以令人感叹不止。
波尔多葡萄酒酿酒城堡一直是袭击者攻击的目标,当地的酒贼们利用矮子来掠夺波尔多葡萄酒地窖中的酒。警察们确信这些袭击者肯定雇佣了矮子,因为只有矮 子才能通过受到严密保护的地下室。在一系列的攻击中,主要集中在世界闻名的圣艾米伦区,曾经在这儿,一个矮得可以通过最窄穴的人使报警系统失效后,成千上 万瓶酒不翼而飞。一个当地警察说:“所有的报警系统都可以把常规大小的成人阻挡在外,如今将不得不改造报警系统,以求能把最矮的人阻挡在外。”尽管葡萄酒 的年损失只是波尔多年销售量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但是葡萄酒的经营者已经变得越来越警觉了。
评价:
葡萄栽培技术最早由罗马人引入阿基坦地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并在中世纪得以强化。圣艾米伦区因其处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上的优越位置而受 益菲浅。大量教堂、修道院和客栈从11世纪前就建立起来了。它作为一个辖区的特殊地位在12世纪英国人统治时期内得到了承认。该区纯粹而地道的葡萄种植景 观是非常特别的,而且在乡镇和村庄里还有许多优美的历史遗迹。
钟楼

叙利到沙洛讷间的卢瓦尔河流域

法国第一大河——卢瓦尔河。
置身人类文明的怀抱中,这条河流却铅华不染,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
在过去的150年中,卢瓦尔地区始终是法国的国家中心。
在这条清流的两岸,曾经孕育了华美的宫廷文化,
上演过一幕幕高潮迭起的历史剧。
优美的自然、华丽的宫殿,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波澜壮阔的法国历史,
内涵如此丰富的卢瓦尔河谷,2000年被登录为世界遗产。
柔美的绿色、清澈的河水。
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流动的只有飘逸的卢瓦尔河。
15世纪,法国面临着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英法间的百年战争开始向英军有利的方向发展。大势已去的法国国王被赶出巴黎,情如风中残烛。
悬崖绝壁上耸立着西农堡要塞。这就是查理七世曾经退守其中、伺机返攻的城堡。
1429年,一位少女来到了这座城堡。
少女的名字叫圣女贞德。
据说这位出身于贫寒农家的17岁少女受上帝的启示来帮助法国,
她最终成为法国的救世主。
贞德率领仅有的一点兵力,打败了包围奥尔良城的庞大敌军。
原本濒临灭亡的法国从此扭转了局势,一举收复了失地。
无敌的贞德被人们称为“创造奇迹的少女”。
战乱时代结束之时,也是法国走向繁荣的开始。
从15世纪至16世纪,王宫所在的卢瓦尔地区孕育出华丽多彩的宫廷文化。
那些曾经是为战争而建的城堡,大都被改建成美丽的官邸和宫殿。
翁布瓦兹堡俯瞰着缓缓流淌的卢瓦尔河。
15世纪末,这座中世纪的城堡要塞得到大规模的改建。
从此,翁布瓦兹堡便成为法国国王的王宫。
16世纪初,一位意大利艺术家来到翁布瓦兹堡。
这位艺术家就是列奥那多?达?芬奇。
这位64岁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三年,
并最终把自己融入了卢瓦尔的土地。
可以说法国的文艺复兴就是从这里——翁布瓦兹堡开始的。
几座宫殿式建筑优雅地伫立在卢瓦尔河畔。
这相继建成的一座座精美的宫殿,无一不散发着文艺复兴文化的气息。
茂密的丛林中清晰地显现出一座巨大城堡的轮廓。
这座城堡被称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
这就是卢瓦尔地区最大的城堡——香波堡。
为了把理想中的城堡变成现实,
弗朗索瓦一世汇集建筑学的精粹,并为之倾注了所有的财富。
不过,他并没有等到自己心爱的城堡建成的那一天。
城堡建设历时40年,整个工程在国王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才全部完成。
林立的尖塔,有拜占庭式、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
杂乱中不失协调,变化中显示统一——这就是香波堡的风格。
这座城堡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
那就是大厅里的双层螺旋式楼梯。
这个楼梯的构造十分独特,上楼梯和下楼梯的人绝对不会迎面碰上。
据说这是达芬奇的创意。
两个螺旋楼梯宛如绞在一起的两条长蛇,把城堡的中心部分串联在一起。
香波堡。它是法国创造的新文化的辉煌象征。
它让法国在世界面前为之骄傲和自豪。
这是漂浮于水面的城堡。
这是伫立于旧市区中心的布卢瓦城堡。
法国人对卢瓦尔地区充满眷恋,称这里是“法国的庭园”。
这慰籍人们心灵的自然,这融入自然的优美城堡。
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还散发着法国青春时代的文化气息。
来源:世界遗产网站(索尼世界遗产)
普罗万中世纪集镇

标准(II):在第二个千年之初,普罗万是举办香槟酒展览会的地区中少数几个城镇之一,它成为连接地中海世界与北部欧洲盛大的年度贸易会议的集合地;
标准(IV):普罗万至今仍保持着一个高水准的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它们使得这个伟大的中古贸易城镇特征鲜明。
普罗万集镇
13世纪香槟酒展览会期间,乡村的发展是滞后的。相反,城市成长的很快。在普罗万,商业区显然紧靠着仍实行封建制的卡斯托姆。在这个期间,香槟酒展览 会是整个西部最为重要的活动,香槟酒区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北部、南部和东部商业活动的交叉点。这部分是由于这个地区的地理形势,也是由于设立了一 个明智的香槟酒议会这个行政机构,它建立了一个安全的经营系统。每个月,展览会的地点会从一个城镇转移到另一个城镇。春天,香槟酒展览会在普罗万召开,秋 天再一次召开。
在香槟酒展览会期间,展览大厅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内部市场。1223年,它被来自托劳斯的商人租用,矮些的厅堂做储藏室,地下室做商店,一楼用于住人。 门厅入口处有个巨大的歌特式圆屋顶,由一些柱子支撑着,这些柱子的顶部上都有装饰性的雕绘。凹槽削减了这些拱门的基础,用以支持用布装饰的木制的横木,而 布通常是用来隔开房间的。今天,在香槟酒展览会期间,展览大厅作为展览的场所,取消了贸易和行会。
历史上,普罗万是一个富有的令人非常羡慕的商业城镇。从整个欧洲来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在那里交易:羊毛、布匹、酒、毛皮、颜料、珠宝等。普罗万甚至铸造 出了它自己的货币,即普落旺便士,在整个法国被承认和接受。这个城镇在法国国王菲利普、圣路易斯的封臣统治时期达到了声望的顶点。1230年的军队攻击了 普罗万。为了拯救处于危险中的城镇,特包德单枪匹马从普罗万出来,向皮卡迪的领袖菲利普进行单对单的挑战。皮卡迪赢得了跟着进行的马上比武,作为报偿,这 个城镇得以安全地保存了下来。
在13世纪后50年期间,富蓝德和莱茵河山谷的贸易变得日益重要。香槟酒展览会和跟着而来的城镇经济的衰退之间的对比预示了行会力量的苍白无力了。
1000年前,查木培哥尼行会统治着这个地区,已经明白了开展长距离的贸易的重要性,并且将香槟酒城镇的富于策略性的地理状况用于发展。在到东欧的线 路上,这些城镇形成了交叉的路线,从北部海洋、地中海港口和富蓝德和意大利的贸易中心。富蓝德向北延伸到北东欧,意大利则到路特但和非洲和东方。那时,普 罗万作为重要的交叉点,有9个主干道,11个次干道。很快,通过议会授权给商人们以特权,这使得这个展览会名声雀起,普罗万的商人们自己感觉出了所有贸易 的好处。
展览会也是庆祝的时刻,常有音乐和魔术的表演。它的一年两次的展览会是欧洲贸易的主要焦点之一,特别在12到13世纪。展览会进行贸易批发。没有零售 贸易,后者只有在当地市场才可以。货物通常在包里或桶里供商人们买。盛大的香槟酒展览会的成功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议会给商人们提供的保护。他们乐于保护商人 们,因为展览会能大大地增加他们的财富。实际上,在他们的疆域里,他们以自己的费用为代价来护送那些想要参加展览会的商人们,议会因此组织了特别安全的展 览会。这对于在困难的、很不安全的地中海时代的路线上行进来讲,是绝对有吸引力的。
普罗万自己的行会雇佣了特别的展览会士兵和中尉以维持秩序。他们开设了主持公平正义的法庭,要求售卖要交付款税,验证合同,解决争论诉讼。他们可以在欧洲任何一个地方追捕罪犯。
你一定要试图去想象来自整个欧洲的人们那非同寻常的扰攘忙碌,要知道,在进行交易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思想认识。像坩埚,对社会进步来说,它有最为重要 的作用。这个黄金时代一直是当时西方积累财富的基础,通过不断精练的文化热望而携手前进。类似的,教堂正在引进非洲的象牙和木材、石头用于装饰宗教性的对 象。盛极一时的贸易时期在14世纪期间慢慢地衰退,因为新的贸易路线出现了,而直布罗拖海峡使海运更加普及。宗教战争,瘟疫和商业特权的废除彻底改变了盛 大的香槟酒展览会的命运,这不仅在普罗万,在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普罗万一直保持着最初的城市构造,是西欧商业中古城市的范例。从中世纪开始,她得以完好地保存。这个城镇包含着典型的数字,个性化的建筑,如有圆顶的 地窖。多数纪念碑的时间范围从11世纪到15世纪。城市的周长和13世纪第一次被标记时一样,中古的帐幕墙仍大量可见。和周围经历了19世纪奢华风格后而 又重新回到中古简朴风格的城镇相比,普罗万显的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普罗万这个中世纪防御城镇排在有影响的香槟酒会地区的前列,它见证了国际贸易组织和羊毛工业的早期发展。普罗万的城市结构,保留完好,其设计之初的目的就是用于主办展览会和相关的活动。
奥古斯特佩雷重建的勒阿弗尔城

重建的市中心是建筑师Auguste Perret的作品,是法国2004的唯一申请项目。
在这次申报中,大约有40多个地方报名,其中包括:香槟省的葡萄园(le vignoble champenois)、鲁昂的旧城中心(le centre ancien de Rouen)、白朗峰山脉(le massif du Mont-Blanc)以及卡尔纳克的史前巨石建筑(les mégalithes de Carnac)等,但政府最终选择了勒阿弗尔。
在接下来的几个礼拜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将前往勒阿弗尔实地考察,随后在12月份发出候推荐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办公室(Le bureau du patrimoine mondial)将根据“世界的价值”这一标准来评定候选案件,并在2005年7月前作出决定。
Auguste Perret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44年被英国空军炸毁的勒阿弗尔市中心150公顷的土地上,运用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则,进 行了重建工作。在好几十年的时间里,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对这个工程一直评价很差。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严谨的城市规划开始显示出它的魅力,成了 建筑系大学生们真正的“实验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