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青年心理咨询网,作者叶浩生
现代心理学日益表现出传统心理学迥然相异的三个特 点:受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影响,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从原子论的思维转向整合的思维;在心理科学的模式上,从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观; 就世界范围来讲,现代心理学正摆脱美国心理学的单一影响,从一元文化模式转向多元文化模式。
一、从原子论的思维方式转向整合的思维方式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由来已久,自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分解式思维。在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时期,由于 当时自然科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牛顿力学和元素化学,机械力学的“累加”观和化学元素的“化合”观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原子论的思维方式成为人们 剖析、拷问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心理学欲摆脱哲学的思辨而成为科学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方法论的影响。实验心理 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从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出发,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试图以意识元素的实验分析取代意识整体的哲学思辨。这种元素分析模式在冯特的学生铁 钦纳更是被推向极端。铁钦纳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和意象,并列举了42415种不同的感觉。在铁钦纳那里,意识作为整体的性质消失了,意识元素的分析完 全取代了整体心理现象的探讨。
行为主义抛弃了意识心理学,但是在方法论上却继承了冯特、铁钦纳的元素分解、归并还原的思维模式。在早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那里,行为被分析为刺激和反应,反应又被分解为肌肉由缩和腺体分泌,似乎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的物理化学性质就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行为。
实证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方法论之一。为了贯彻经验实证的原则,它力主原子论的思维模式: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把理论还原为命题,把命题还原为可观察的 事实。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影响下,心理学家皆以研究的客观性为追求的目标,把意识和心理现象分解、归并、还原为某种低层次的、易于把握的可观察的事实和资 料:或进行元素实验分析;或把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某种生理的、生物的、机械的附属物。对于意识整体的研究却被忽略了。心理学家首先把意识还原为某种低层次 的活动,然后割取意识的一个小块或碎片,从事着互不相关的研究。其结果是:一方面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和资料,另一方面,这些事实和资料缺乏一个整体的 框架和联系,以至于心理学处于一种恶性分化和破碎分裂的危机之中。而造成这种危机的罪魁祸首当首推原子论的思维方式。
二十世纪以来,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学科的发展使得系统方法和整合思维成为新的科学方法论。过去那种研究无机界所使用的原子论的思想方法已 不能适应“活系统”,即生命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这些活系统的研究促成了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从原子论的思维向整合思维的转变。 这一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原子论的思维方式在考察事物、现象和过程时只注重分析系 统中两个或少数几个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单向因果链。所谓线性关系指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一种单向的因果链,自变量增加或减少则机械地导致因变量成比 例的增或减少。表现在直角坐标系里的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简称线性关系。这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在行为议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早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 为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是一种单向的决定关系,刺激决定反应,反应相对于刺激,控制了环境刺激也就可以控制行为反应,因此他得出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结 论。拓扑心理学的创立者勒温(K.Lewin)也是从简单的线性关系考察行为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B =f(P.E)的行为公式,把行为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没有看到行为对人与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心理学家在考虑问题时也都习惯于线性思维方式。
非线性思维认为在活的系统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非等比的直线关系,表现在坐标系里的图像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线,系统内的各组分之间交叉往复、互为因 果,需要以整合的思维方式对各组分进行综合的考察。这种非线性思维已为某些心理学家所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A.Bandura)把个人、行为、 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他认为是个人、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决定,而不是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这一观点体现了非线性 思维的特征。
2.从元素组合认识方式到综合分析认识方式的转变
19 世纪的物理化学等学科习惯于寻找元素或组分,然后把这些元素或组分的集合看成是所探讨现象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席卷了整个科学领域,心理学也没有幸免于 难。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受这种元素组合认识方式的影响,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用分解、组合的认识方式,把意识分解为感觉和情感,并分析了感觉和情感的元 素属性,如质量、强度、紧张-松弛、兴奋-沉静等等,再通过联想、统觉和心理复合律把意识的元素结合成知觉、观念、情绪、意志等心理现象。似乎心理学的认 识方式就是这种枯燥无味的分解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发现意识和心理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随后的行为主义,而且影响了大部分心理学家。心理学 家以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意识的组分或元素,认为元素的组合就是意识的整体。在这种思想方式的影响下,心理学家埋头于碎片式的心理研究,加剧了心理 学的破碎和分裂。
现代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没于分解组合的新的科学思维方式。系统哲学的创始人拉兹洛的一段话是这一思维方式的最好表述。 他指出:“早期的科学思维既是整体的又是思辨的;近代科学的崇高精神是依靠经验的而又是原子论的思维达到的。两种思维方式都难免有不足之处:前一种用信念 和洞察代替了翔实的探求,后一种牺牲了融会贯通以换取条分缕析。今天我们正在目睹另一场思维方式的转移:转向严谨精细而又是整体论的理论……按照同整体联 系在一起的事实和事件来思考。用这种集成的关系集合体来看世界就形成了系统观点,这是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分析不离整 体,综合不忘精细。辩证地看待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认识到,必须改变那种只重视分析、分解,忽视综合、抽象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由元素组合到综合分析的 转变。
3.从“上向因果关系”的单向思维到“双向因果关系”思维的转变
原子论之所以用低层次的性质和规律解释高层次的性 质和规律,是因为原子论认为高层次的性质受制于并可还原为低层次的性质,换句话说,低层次的性质决定高怪次的性质,低层次对高层次有着上向的因果关系。例 如,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能冲动构成了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人的行为是被生物性的本能冲动所决定的,其本质是本能欲望的满足,本能冲动“上向”决定了社会 性的行为。但是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却揭示了上向因果的单向思维的片面性。系统是多层次的,研究其中某一层次的问题必须考虑到上级层次与次级层次之间的上 向、下向的双向因果关系。某一层次的事物既受到下级层次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产生“上向”因果关系;也影响和制约下级层次的事物,产生“下向”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是双向的,是互为因果的。例如,生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但是心理因素也影响生理状态。催眠状态下的生理条件的强烈变化就是“暗示”这种心理因 素导致的。这说明生理和心理因素之间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双向因果思维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整合思维模式。
二、从自然主义心理科学观转向社会文化的心理科学观
原子论的思维模式归根结底导源于17、18世纪的经典自然科学观。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模式也同样受到这种早期自然科学的科学观的影响。依照这种科学模 式,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应该像自然科学的事实、原理和规律那样,是独立于任何文化和历史影响的。从自然议模式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的研究是一 种对 “事实”的客观探讨,不掺杂任何主观的价值因素;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不受任何文化历史影响的、一般的、抽象的和普遍的心理机制。
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1)客观主义,表现在把心理学的知识和拥有这一知识的主体分开,认为心理学所探讨的只是意识和行为的事实和 规律,研究过程不包含任何个人的态度、情感,不涉及任何主观倾向和价值观念。(2)个人本主义,这种观点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在分析意识与行为 时,不是从个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因素出发,而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忽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3)平等主义,表现在心理学 的研究中不是根据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不同特点去进行适合其特点的研究,而是要抛开文化、历史、时间、地点的不同去寻找适合每个人的、一般的、普 遍的、抽象的心理规律,正像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样,在心理规律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4)方法中心,这种观点认为科学和非科学的主要界线不在 于所研究的问题,而在于研究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依据这种观点,方法就是一切,方法就是科学,并且是科学的全部。在心理党,就是以实验和统计测量为中心, 凡是能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就保留之,否则就排斥之。(5)因果决定论,自然科学的因果决定模式被应用到心理学中,试图确定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决定机制,严 格的控制心理和行为的变量,以便于预测和控制行为。
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是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经验主 义。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任何超出经验的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人类的智力发展就是 从神学的虚构,经过形而上学的抽象而达到科学的实证,在实证阶段,科学崇尚实验、重视经验,关心实际、重视现实。逻辑实证主义坚持了经验证实原则,并把认 识的主体同被认识的现实割裂开来,认为主体的任务就是严格地以直接经验和直接观察所确立的“中性”的词语和句子描述物理的。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原则、方法中 心的倾向构成了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观的哲学基础。
当实验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吸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使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 庸地位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时,他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就是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模式。但是冯特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还没有走向极端,他看到高级心理过程 的社会文化性质,认识到实验方法在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方面的局限性,因此他以民族心理学的文化人类学方法补充实验心理学的不足。冯特之后,实验心理学在走向 自然科学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行为主义时,心理学就成了“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使用自然科学的因果决定模式改造心理 学,试图发现行为的一般机制和规律,心理的历史文化特性被作为非科学的主观概念而被抛弃了。
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模式尽管在心理学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并非没有受到批评。早在心理学创立时期,一些心理学家就反对那种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塑心理学的企图,主张根据心理现象 自身的特点从事心理学的研究,而不是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意动心理学的创立者布伦塔诺是这一思想的最早代表。布伦塔诺提出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心理现象 具有“意象性”,对心理现象应采用“内部知觉”方法,而不是采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注重心理现象的整体属性,反对对心理现象做人为的分析,而注重心理 现象的整体描绘,这些观点就其本质来讲也是强调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不同之外,反对以“物”的研究方法研究心理学的问题。而体主义心理学产生以后,则明确 提出不能以自然科学的方式研究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要考虑人的特殊属性,注重文化的影响,研究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些观点动摇了自然 主义心理科学观的支配地位,促进了心理学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生成。
从20 世纪70年代起,伴随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危机及其对危机的讨论,心理学家开始反思自然主义的心理科学模式,总结心理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许多心理学家开始 认识到心理和意识的文化历史特性,指出以自然科学那种研究“物”的方式方法对于人的研究的局限性。美国心理学家格根(K.J.Gergen)在一篇有影响 的文章《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了自然主义模式的弊端,认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人的心理是历史的产物,随时间、地点,文化、历 史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般物质所具有的那种相对稳定性,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模式不适合心理学。培根举例说,对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来说,五十年前,一百 年后的同一实验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心理学的实验结论却不同,四十年代时,心理学的实验发现美国人口头上声称歧视有色人种,但在做生意时却一视同仁; 但现代的实验却发现美国人决不会承认自己种族岐视,但是行为上却有明显的种族岐视倾向。如果我们以实验结论解释今天的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人的心理具有 历史的特性,自然科学的那种物质因果模式不能应用于心理学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写得很好.
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将会非常艰苦的,心理学起步100年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大的长足进步.现在各个部分比较独立,很难看到完整的心理图景.而且即使考虑到 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很难进行下去.自然主义的目标我是赞同的,所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剥去文化的影响.但是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有许多问题不是能用实验 来探求的,至少我看到的大多数实验都存在各种问题...
这就是我学习的时候无比郁闷的原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