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乐 器的认识,可增值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音乐可以制造轻松温和的气氛,帮助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加强自我、心智聪明,前境光华,身心安宁,提高修养。'音 乐能洗刷我们灵魂中所沾染的日常生活的尘垢。'因此音乐给你心境引导向平衡的位置,让你有甜的幻象,有轻松,愉快,令你陶醉忘我,放下烦恼开心境界。音乐 有利健康的享受,也就是《音乐养生》之道。”= "琵琶乐师" 王彩珍
==============================================
拉弦乐器~
中国的拉弦乐器有文字记载的多达叁十六种以上,一般统称为胡琴。胡琴有二胡、高胡、中胡、革胡及低音革胡。此外,乐团亦会随乐曲的需要采用其他不同形制的拉弦乐器,如板胡、京胡、椰胡、擂琴等。
高胡~

高胡又名粤胡,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将二胡改革而成的。其形如二胡,但整个琴身比二胡略小,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因而音色清亮华丽,早期是演奏广东音乐和伴奏粤剧的主要乐器之一。现在高胡在民族乐团中担任弦乐器的高音声部,擅于演奏明亮抒情和活泼跳跃的旋律。著名协奏乐曲有《琴诗》、《梁祝》等。
二胡 ~

二胡是唐代(618-907)的轧筝与中国东北地区西喇木伦河一带的奚族乐器 - 奚琴演变而成的。初时以竹片轧之,音色铿锵,到了宋代(960-1279)才演变为用弓拉奏。至民国时期,藉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在演奏技巧方面的开发,至今二胡已发展成音色甜美、具高难度技巧、表现力丰富,并为民族乐器中的主奏乐器和独奏乐器。著名独奏乐曲有《二泉映月》、《江河水》,协奏曲有《长城随想》等。
中胡 ~

中胡,中音二胡简称。约于1950年代在二胡的型制基础上改革制成,惟琴杆较长,琴筒亦较大。在民族乐团主要用于丰满弦乐,以至整体的中音声部,亦可为独奏乐器。著名独奏乐曲有《草原上》、协奏曲则有《苏武》等。
革胡 ~

革胡,中国民族低音拉弦乐器,同属胡琴类。1950年代杨雨森教授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实践后,在保留胡琴类乐器基本音色和造型的基础上,结合西方提琴 类乐器的发音结构研制而成。革胡初期有小、中、大及低音革胡四种,自1950年代以来大革胡及低音革胡广为大小民族乐团所应用,大大地丰富了民族乐队的低 音区域。单皮震动式革胡,琴筒木制,蒙以蟒皮,用杠杆式琴马,上张四条弦,发音坚韧响亮,音域宽广,多负责演奏乐曲中之中低音声部。
低音革胡 ~

低音革胡亦如革胡,但更巨型,声音低沉浑厚,弓法亦如西洋乐器中的低音大提琴,其主要功能是用作加强乐团的低音声部。
板胡 ~

流行於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区。明末清初以来,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兴起,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的高音擦弦乐器。琴筒由椰壳制成,桐木面板,设千斤,张两弦。用於独奏,也用於吕剧、晋剧、陕北道情等戏曲、曲艺伴奏。
京胡 ~[img]

清乾隆(1736-1796)末年,随皮黄腔的发展逐渐形成的拉弦乐器,是京剧、汉剧的主要伴奏乐器。琴筒竹制,蒙蛇皮琴杆置千斤,两黄杨木弦轴,张丝弦。琴杆为五节紫竹制,五度定弦。
弹拨乐器 ~
弹拨乐器是指以手指或拨子拨弦,以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弹弦」、「击弦」乐器的总称。弹拨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文字记载的多达四十馀种以上,
柳琴 ~

因其形如柳叶而得名:俗称土琵琶、金刚腿。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交界一带,是鲁南、苏北的柳琴戏、安徽泗州戏和浙江绍兴乱弹的主要伴奏乐器。原为两弦、七 品的中音乐器。现用的柳琴是1950年代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组建而改革之产物。改革后的柳琴张弦四根、廿九品,音域相等于小提琴,宽达四组八度。其低音 区的发音浑厚结实,中音区圆润柔和,高音区清脆明亮、穿透力强,是弹拨乐器中的高音旋律乐器,表现手法丰富多采,被誉为民族乐队中的珍珠。著名独奏乐曲有 《春到沂河》等。
琵琶 ~

琵琶在隋唐 (581-618) 之前,是对抱弹乐器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向后挑进称琶。《随书 * 乐志》记:「今曲项琵琶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受中国阮咸的启发,由四弦四柱增加柱位,至今已有六相、二十四品,并由唐代时的木拨弹,改良为手指弹奏, 具有丰富的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著名独奏乐曲有《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
其它:南音琵琶、 萨摩琵琶
南音琵琶 ~

南音琵琶又名南琶、横抱琵琶,因现时通用的琵琶均为竖抱弹奏,唯南音琵琶保留古代横抱的演奏姿势。南音琵琶从中原流传至福建地区,在南音中是主奏乐器,多 演奏骨干音,韵味古 ,在高甲戏文场中也是主奏乐器。音箱用松木挖空制作,面板用桐木制,四轴,张四弦,共四相九品。面板左右各刻一半月形音孔。南音琵琶有独特的演奏指法、名 称和记谱符号,如搓指、点挞、点指、去倒、半跳、颠指、直贯、快落指、慢落指等计二十九种。
萨摩琵琶 ~

十六世纪中叶,日本南部萨摩藩的君主岛津日斋 (Shimazu Jisinsai) 特为其用以鼓励武士及辖下藩民所作的歌谣及故事伴奏所制。现今的萨摩琵琶共张弦五条,第四、五弦音高相同,调弦则按演奏家的声域而定,主要用作演奏旋律。 演奏者一般以左手在五条相距极大的品柱之间按弦,右手则手持拨子拨奏;流派方面分有正派、锦心流等。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萨摩琵琶因名家西幸吉 (Nishiko Yoshi) 在明治天皇前演奏而得以普及全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日本本土音乐一度衰微;至六十年代,作曲家武满彻 (Takemitsu Toru) 为萨摩琵琶、尺八及西洋管弦乐团创作了一首名为《十一月的乐段》的双重协奏曲,其中萨摩琵琶那种与印度的西塔琴 (Sitar) 与电子结他近似的独特音色,以及透过各种演奏法所产生足以与乐队抗衡的压迫力,使萨摩琵琶备受国际乐坛的注目,而演奏家鹤田锦史 (Tsuruta Kinshi) 亦以其精湛的演奏成为一代宗师。
扬琴 ~

扬琴又名蝴蝶琴、扇面琴、打琴。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约明(1368-1644)末传入中国,先在广东一带流行,后流传于全国。几百年以来,扬琴成 为中国民间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特别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如广东音乐、潮州弦诗、江南丝竹、客家汉乐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扬琴因其具有清脆 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又可同时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以至各种的节奏型,功用甚广,故常用于合奏及伴奏。著名独奏乐曲有《四川将军令》、《东北秧歌》等。
筝 ~

在战国(公元前403-221)时期已开始流行,而于秦国(陕西一带)大盛,故称秦筝。传统上,筝主要用作器乐合奏或伴奏民间说唱音乐等。筝因弦线不同 (丝弦、金属弦)而音色有纯朴、典雅和清脆、明快之分,汉(公元前206-公元220)晋(265-420)以前为十二弦,唐宋以后为十三弦,近代改革后 多为二十一弦,另有二十五弦的转调筝等。筝的表现层次独特而丰富,从古典优雅及至激烈高亢的风格都善于表达,技巧多样,韵味浓郁。著名独奏乐曲有《渔舟唱 晚》、《庆丰年》及《战台风》等。
阮 ~

古称秦琵琶或月琴,实为早期的一种直项琵琶,是汉代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南京西善桥六朝(220-581)墓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画中有阮咸演 奏的图像,相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乐器,后人便称它为阮咸,今简称为阮。隋唐时期,阮普遍用于宫廷燕乐和民间乐舞。古代只有八个品位,今时已发 展为四弦二十四品位,并有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阮的系列。但乐队中常见的只有中阮和大阮。阮的音色圆润丰厚,是乐队中主要的中音及次中音弹拨乐器,也是在 合奏、重奏、伴奏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的乐器。著名独奏乐曲有《云南回忆》、《串木樱花》等。
三弦 ~

三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渊源。明代杨慎在他的《升庵外集》中写道:「今之三弦,始于元时(1279-1368)」。如果追溯它的起源,秦代的「弦兆鼓」被认为是三弦的前身。
早期,三弦多用于伴奏民间说唱、曲艺及戏曲音乐。随着时代和音乐的发展,三弦经已成为独奏乐器及被广泛使用在大小乐团中。由于三弦的音色独特,浑厚而铿锵 有力,在乐曲中,擅长表现一些有强烈地方风格及富有戏剧性的旋律,而在合奏中常用作充实中、低音声部和加强节奏的效果。著名独奏乐曲有《十八板》、《大浪 淘沙》等。
古琴~

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了。
我国最早的弦乐器, 只有两种:一种叫“琴”,一种叫“瑟”,他们最初可能是大奴隶主所用乐队中原始乐器之一种。
也许是广大人民特别爱好“琴”的缘故,从两千年前秦汉时起,“琴”就流传到了民间而得到一定的发展。
因为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弦乐器如“阮琴”、“奚琴”、“胡琴、”“洋琴”、“钢琴”、“提琴”之类,在近几是年来,我们就把原来的“琴” 称为“古琴”或是“七弦琴”了。
在戏剧和小说里面,诸葛亮在《空城计》里面,俞伯牙在《马鞍山》里面,司马相如在《卓文君》里面,陈妙常在《琴挑》里面都还是说“弹琴而不说弹“古琴”或是“七弦琴”。
古琴是住在黄河、长江流域我们古代祖先所创造的一种弦乐器。
中国乐器介绍(3) - 弹拨乐器(ZT)
(一) 弹拨乐器的分类弹拨乐器一般分为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包括: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伽倻琴、扬琴和独弦琴等;
竖式包括: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二)弹拨乐器的特色
大多数的弹奏乐器都具有音色明亮、清脆的特点。其弹奏方法技巧多样化:右手有戴假指甲 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弹奏技巧有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 等。右手丰富的演奏技巧,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 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的穿透力都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和伽倻琴外,一般转调都非常方便。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三)弹拨乐器介绍
1:筝
(1)筝的由来:
筝,战国时(公元前481-255年)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李斯 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唐宋时筝已经发展定型为十三弦了。传说东晋时桓伊,曾抚筝而歌,讽谏孝 武帝不应猜疑有功之臣--宰相谢安。从中可知,在古时,筝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了。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弹弦外,还发展成双手均可弹奏的新技巧, 张数又扩充为二十五弦,表现手法更丰富了。 筝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时,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今,日本的弹筝仍保持一千多年的传统,弦数十三,采用丝弦。朝鲜的伽耶琴,是汉朝 由中国传入分化发展的,弹奏时一端放在膝上,一端置于地上。 筝的每根弦用音柱支撑,其音色优美流畅,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筝由于左手的吟、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大指的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如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劲有力,浙江派流美清丽,广东潮 州派婉转优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音调与风格也各异,但相互之间又有共同之处。
(2)筝的结构组成:
筝的音箱是木质长方形,弦张在面板上。过去各地流行的筝,或用丝弦、或用铜丝弦,弦数十二、十三、十五或十六不等,每弦一个柱,用以调节弦长,固定音 高,一般是按五声音阶定定弦。 解放后,筝经过不断的的改革和发展,改用钢丝弦(也有因乐曲的需要仍用丝弦的);增加了弦数,现已有十九弦、二十一弦等多种。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音量 增加,表现力丰富。
(3)筝的演奏形式
筝多用于独奏或重奏。在乐队中则多作为色彩乐器或作为弹奏乐器组的一个声部来使用。筝音量较小,若在乐队中使用,应注意音量平衡。
(4)古筝演奏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高山流水》
2:琵琶
(1) 琵琶的由来:
琵琶,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奏。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东汉时期,刘熙在《释名乐器》一文中记 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由此可见,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经过千百年来逐渐发展完 善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成为既能独奏,有能伴奏和参加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的中底音区音色淳厚结实,高音区音色清晰明亮,因此在演奏中既能表现欢快抒 情的曲调,又可表现雄浑,悲壮的旋律。
(2)琵琶的结构组成:
现在的琵琶,吸取曲项琵琶的形式,结合秦琵琶的优点改革而成。原先外来的曲项琵琶是木质梨形音箱,曲劲,四弦,四柱(即相位,没有品位),用拨子弹 奏。经过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吸取了阮多柱、手弹等优点,发展为十四个柱,由横弹改为手弹。在形制、音域、音色及演奏效果上,已与原先的曲 项琵琶大不一样。解放后,琵琶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由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增加为三十六个柱(六相二十五品),有十二个半音,可转十二个调;扩 大了音域各音量,音色明亮;并改用人工指甲替代手指甲来演奏。所有这些改革,均极大地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
(3)琵琶的演奏形式
琵琶可用作独奏、重奏、合奏及伴奏。琵琶表现力丰富,既可演奏慷慨激昂、威武悲壮的武曲,又能演奏柔美、抒情幽雅的文曲;可演奏技巧复杂的华彩性乐段,又可演奏宽广、深情的抒情性旋律。
3:伽倻琴
(1)伽倻琴的由来:
伽倻琴,朝鲜族弹拨乐器。伽倻琴的外形与古筝非常相似。
(2)伽倻琴的组成结构:
伽倻琴身为木制长方形音箱,张十二根弦(也有十三根弦的),每弦有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演奏时将琴放在地上,一端放在左膝上,也有放在桌上的。
(3)伽倻琴的演奏形式
伽倻琴音色清雅、悠扬,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常用于独奏的伴奏歌唱。但由于音量较小,若在乐队中使用,则需注意音量的平衡。
4:扬琴
(1) 扬琴的由来:
扬琴,相传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传入中国,开始流行于我国民间,最初流行于广东一带,现已在全国流行。由于其形似蝴蝶和折扇的扇面,故又称"蝴蝶琴"、"扇面琴"。
(2) 扬琴的组成结构:
扬琴为木质梯形的音箱,上张若干根钢丝弦,演奏时用竹槌敲击发声,音色清亮,演奏技巧灵活,音域宽大,表现力丰富,可以奏出两组以上的音。
(3) 扬琴的演奏形式:
扬琴以竹制的双签,分握左右两手,击弦发声,善于演奏快速跳跃的曲调,活泼流畅。扬琴原来转调不便,后来发展成推拉滚珠式转调扬琴,十二平均律扬琴, 并制成了音域宽广、加有踏板刹音的大扬琴。扬琴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各剧种中的主奏乐器,还往往作为二胡等一些独奏乐器的伴奏乐器。扬琴发展 了琶音、刮音、按音等手法,能奏复调及多种伴奏织体,成为一种独奏乐器。
5:琴
(1)琴的由来
琴,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末期的《诗经》。琴的出现,当然远在《诗经》成 书之前,周代(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已十分普遍。在中国古代文献《诗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记载。《尚书》即:"舜弹五弦 之琴,歌南风之诗",当为琴之前身,但这还只是传说。《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论语.阳货》中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的记载,都 说明当时使用的普遍。在东周时,各国乐官多精通艺,如楚国钟义、晋国师旷等。春秋战国时,著名琴家和琴曲已经很多。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和长 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七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但无徽)。魏人稽康(224-263)《琴赋》中述"徽以中山之玉",和"弦长故徽鸣",表明当时已 经有以徽位定泛音的办法,乐器已大体定型。南宋末年以来,随着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由于演奏风格、师承渊源、所据传谱的不同,形成众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 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广陵派。近代则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岭南派等。
(2)琴的组成结构
古琴琴身是个狭长的木质音箱,上加厚漆,有七根弦。长约一百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厚约五厘米,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右以调音的小轴,叫做 轸,腰部下面有两个系弦的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在项、腰处两旁有月牙形或呈方折凹人。琴面 上有七根弦,外侧为最低音,向内渐高,它的定弦,根据调性和曲调的不同,有多样的变化,多以五声音阶定弦。。琴面外侧有十三个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一般用 贝壳、金、玉或磁等物质制成,它用以标明泛音位置,同时据以规定徽分或按音位置。底板又称琴底,形状与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块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 腔。底板开两个出音孔,称龙池、凤沼,腰中近边处设两个足孔,上安两足,称颂足。面、底板胶合成琴身,在琴首里面粘有舌形木板,构成与琴腹相隔的空间,叫 作舌穴。面板背部设音梁,又称项实。琴腹中有两个音柱,称天柱和地柱。弦轴又称琴珍,多为圆形或瓜棱形,中空(穿弦用),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琴轸上。 琴弦用丝制缠弦。岳山镶嵌于面板首部,也开有穿弦孔。在底板上有四个琴脚,琴首部两个叫凫掌,琴尾部两个叫焦尾下贴,起垫平琴身的作用。在面板上嵌有十三 个螺钿或玉石制作的徽,用以标记音位。
(3)古琴的演奏形式
古琴音色富于变化,技巧丰富,既可演奏旋律,也可演奏琶音、双音与和弦,有很强的表现力。常用于独奏、小型合奏(如琴箫合奏)以及歌唱的伴奏。古琴音 量极小,在演奏时一般都加扩音器。古琴一般宜于表现古雅、抒情、深刻、细腻而节拍比较缓慢的作品。 古琴作为弹弦乐器,定弦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C,D,F,G,A,C,D七音。琴弦左侧有琴轸(调音轴),右侧弦距较宽,以便弹拨。琴面上无相、品,只在 琴弦外侧镶嵌了十三个用贝壳或于是做成的小圆点,称作"徽",表明泛音位置,提示按弦。 古琴的音量较小,音区低沉,音色明净,浑厚,风格古朴。演奏方法非常丰富,不下五十余种。有三类:音质有散音(即空弦)、泛音、按音;右手弹奏技法有掰、 托、抹、挑、勾剔、打、摘、轮等,可同时奏两音;左手按弦技法有吟、揉、绰(上滑音)、注(下滑音)、上(音后上滑)、下(音后下滑)、进复(上滑后退回 原位)、退复(与进复相反)等。各种技法的结合,使古琴发出十分多样的音色和具有丰富的润饰旋律的可能性。和其他民族乐器不同,古琴大多在文人,即文化层 次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因此他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活动结合紧密较深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在表现意境、讲究韵味、追求古朴典雅、清 渺溃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有独到之处。
(4)古琴演奏的代表作品
古琴传统曲目非常丰富。现常演奏的有五十余首:《幽兰》、《广陵散》、《流水》、《关山月》、《渔樵问答》、《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潇湘水云》等等。
6:热瓦普
(1)热瓦普的由来
热瓦普是维吾尔族和塔吉克族弹弦乐器。流传在塔吉克族的叫拉布卜。十四至十五世纪已出现。清代列入四部乐。
(2)热瓦普的组成结构
热瓦普音箱半球形,木质,蒙以蟒皮,张五根金属弦,多个音品(改革的热瓦普音品可多至二十六个)。
(3)热瓦普的演奏方式
热瓦普的音色响亮,多用于合奏与伴奏,亦可作为独奏乐器使用。独奏乐曲为木卡姆或民歌的曲调,现已有不少新的独奏作品出现。
7:冬不拉
(1)东不拉的由来: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弦乐器,是新疆地区弹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
(2)东不拉的组成结构
东不拉的音箱为木质的,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上有九个缠皮线的品位,张两根弦。解放 后,冬不拉经过改革,增加了品位,改用钢丝弦,音域得到扩大的同时增大了音量。制成高低不 同的冬不拉、二弦十三或十四品的中音冬不拉、二弦十七品的次中音冬不拉和十品的低音冬不拉等。高、中音冬不拉的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
(3)东不拉的演奏方式
作为新疆地区弹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东不拉可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八度的和音。音量较小,一般用于自弹自唱、独奏与合奏等。
8:阮 `
(1) 阮的由来:
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借鉴了筝、筑、箜篌等乐器的 基础上创制而成了弹拨乐器--阮。阮在过去称为琵琶,后人称秦琵琶或月琴。
(2)阮的组成结构
阮的音箱为圆形,直杆,张四根弦,有十二个柱位,每个柱位横贯于高低不同的四根弦之 音,为四弦所共用。解放后,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在形制上有小阮、中阮、大阮、低 阮四种,品位增加到二十四个,扩大了音量,音色变得更为柔美。在器乐合奏及伴奏里,阮成为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一般常用的有大阮和中阮两种。
9:柳琴
(1)柳琴的由来:
柳琴的得名源自其外型--柳叶状,所以叫柳琴或柳叶琴。是苏北鲁南一带的柳琴戏及安徽 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2)柳琴的组成结构
最早的柳琴是二弦,七品,丝弦,用拨弹奏。解放后,柳琴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制成 了高音柳琴,将二弦七品必为四弦二十四品,依半音排列,扩大了音域。便于转调;又改丝弦为 尼龙缠弦,增大了音量,使音色更加优美。
(3)柳琴的演奏方式
苏北鲁南一带的柳琴戏及安徽泗洲戏的主要伴奏乐器。高音柳琴丰富了民族乐队弹拨乐组的 高音部。
10:三弦
(1)三弦的由来
三弦,又名弦子。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都有三弦。三弦原只有小三弦,相传在十九世纪中期,直隶(现在的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说唱艺人马三峰,根据小三 弦的形式,创造了大三弦,这 之后受到当地北方说唱艺人们的欢迎。从此以后,三弦就有大小两种三弦,同时流行。特别在伴 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南北不同的风格。
(2)三弦的组成结构
汉族的三弦有椭圆开头木质、两面蒙皮的扁平鼓头(即音箱),它以琴杆为指板,无品位。
(3)三弦的演奏形式:
三弦主要用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
11:弹布尔
(1)弹布尔的由来
弹布尔是维吾尔族弹弦乐器。早在十五世纪就已出现。清代列入廓尔喀乐,今天流传的弹布尔是经过千百年的进步而功能更为完善,与以前的弹布尔有一定的差异。相传十四至十五世纪, 已有演奏弹布尔的著名民间艺人。
(2)弹布尔的组成结构
弹布尔的音箱为木制瓢形,琴杆较长,上张钢丝弦五根,两根外弦为一组,中间一根弦。指 板上通常有16个缠丝弦的品位,外弦是用于演奏主旋律,中弦和内弦则是用于伴奏的。
(3)弹布尔的演奏形式:
弹布尔通常用于独奏、合奏。
12:月琴
(1)月琴的由来:
如果您知道三大件是指京剧、京二胡和月琴。那么,您对月琴一定不会陌生。 月琴是由阮衍变而成,在民间流传很广,音色清亮。唐代己有月琴之名
(2)月琴的组成结构:
早期的月琴与阮相似,音箱为圆形木制的,但也有八角形的,张四根丝弦,分成两组,每组 两面三刀弦的音高相同,品位为七品。通常是五度定弦,用拨弹奏,音色清亮。到了清代,演变 成现代的样子:琴颈缩短、缩小,音箱呈满圆形。月琴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用红木、 紫檀木制成琴颈和音箱边框,由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边框。桐木制成面板和背板,箱内 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音域为两个八度。解放后月琴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长 67厘米。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用尼龙缠钢丝弦。八十年代制成 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三十品,定弦 g、c1、g1、c2。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其中一种加宽了琴颈,品位增多至二 十四品,按半音排列,便于转调;弦改为钢丝尼龙缠弦。音色清脆、柔和。
(3)月琴的演奏形式:
常用于戏曲、曲艺伴奏及独奏、器乐合奏。技巧有 弹、拨、撮、滚、扫滚、按、颤、滑、吟等,常用于京剧、楚剧等戏曲伴奏。
吹管类:
笛子:
笛子管乐器,用竹子制成,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蒙笛膜和调节发音的孔,横着吹奏。也叫横笛。吹奏乐器。早在汉代已出现竹制笛,汉代笛多为七孔。如广西贵县罗 泊湾一号墓出土西汉初年竹笛,用两节竹管制成,长36厘米,骨径2.2厘米,七孔、孔径0.3厘米,开孔外表面皆刮平。公元前一世纪末汉武帝时,笛称之为 横吹,在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张骞通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后,传入西域胡笛的吹奏经验和笛曲有关。北周和隋代始有横笛之名。
唐宋时期的笛均无膜孔。横笛有膜孔的记载见于《清史稿,乐志》:“笛,截竹为之,皆间缠以丝,两端加龙首龙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笛膜”。使用笛膜后,笛的音质、音量都有了明显变化。
古代笛多为竹制,但也有铁笛、钢笛,瓷笛、玉笛,玉笛常见于唐宋以来诗文之中,中国音乐学院杨大钧教授收藏传世玉笛一支,长43厘米,制作精美,音质清润嘹亮。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均藏有清代龙头笛,笛身涂红漆,上描绘金龙。
现代常用的笛用多紫竹、凤眼竹(斑竹)、湘妇竹、黄枯竹、长茎竹、梅鹿竹制作,长度依调高而定,内膛去节中空,管身上开吹孔、膜孔各一个,按音孔六个,前 出音孔一个和后出音孔二个。吹孔七端管内堵有软木制的笛寒,笛寒至吹孔一段的管身内膛称海底或笛脑。前出音孔可用以调音,后出音孔距笛尾最近,可美化音 色、增大音量,也可系飘穗之用。有的笛通体雕刻龙凤鸟兽花纹,绘尾两端镶牛骨或象牙。
笛擅长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常在器乐合奏中担任领奏。在昆曲、京剧等地方戏的过场曲牌中伴奏,多用D调,音域a1-b3。演奏技巧有叠音、历音、滑音、打音、颤音等。传统乐曲有《姑苏行》、《三五七》、《早晨》、《秋湖月夜》等
巴乌
是彝、哈尼、傣、瓦、布朗等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吹奏乐器,关于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哈尼山寨有一位美丽聪明的姑娘,不驻有如月亮般 美丽的容貌,而且还有山泉般甜美的歌声。突然有一天山上的恶魔将她掠走,强迫她为恶魔唱歌取乐,姑娘拒绝了,恶魔勃然大怒,当即割去了她的舌尖。从此姑娘 成了哑巴,十分痛苦,再也无法唱歌。于是她走进深山树林,虽然花树中的蝴蝶为她飞舞,树上的鸟儿为她歌唱,仍解除不了她心中的愁苦。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寻 找一种东西能代替她舌尖重新唱歌。最后好选用薄薄的竹片,嵌在一节挖了长方缺口的竹管上做为舌簧,轻轻一吹,顿时发出了优美醇厚的声音。这就是后来被人们 称为“巴乌”的乐器。

笙:
是一件十分古老的中国乐器。
作为中国古老的簧s管乐器,早在殷代甲骨文(公元前1401-- 前1122)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
《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小雅,鹿鸣)的记载。
《尔雅·释乐》记: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到战国、秦汉,笙作为重要的乐器已 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
南北朝到 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
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 十三簧。
唐代有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
宋元丰三 年(公元1080年),杨杰记述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二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 已久,而笙至和。明清时代,民间流行的笙有十七簧和十三簧的。

埙 :
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后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商代的埙比原始时期和夏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为常见,形体多为平底卵形。
战国时期陶埙也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状的。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埙或瓷埙。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有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它高八点五厘米、腹径七厘米。
埙体有六个音孔:前四后二,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云纹。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
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
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打击乐器
是指利用敲击本体引起振动而发音的乐器。打击乐器除少数有固定音高外(如:钟、磬),其余绝大部分无固定音高,它们主要通过节奏和音色来装饰和表现音乐,渲染气氛。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鱼、大锣、小锣、云锣、钹、碰铃等。
1)大鼓
大鼓也称“大堂鼓”,是皮膜打击乐器中最大的,也是锣鼓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大鼓是在木制的圆筒两面蒙上牛皮制成,圆筒的四周有4个对等距离的金属环,将金属环挂在木架上使鼓悬空,便于演奏。
演奏大鼓是用两根较粗的木棰(称鼓棰),演奏方法分为单击、双击、演奏、顿奏、顿击、闷击等。大鼓的音色可以变化,鼓中心发音低沉,由中心向边缘演奏,声音逐渐变高而坚定,敲击鼓边声音干脆、清亮。
大鼓主要在锣鼓队或民族乐队中使用,起渲染气氛和激发情绪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称“小堂鼓”或“同鼓”,外形与制作与大鼓相同,但体积较小。
演奏堂鼓是用两根较细的木棰,奏法基本与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坚定而富有弹性,适合在地方戏曲、民乐合奏、锣鼓队及民间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是一种鼓身中的间粗、两端细的筒状打击乐器,鼓身的两端蒙以牛皮或骡马皮,鼓身的一侧装有两个金属环,用来系红绸将鼓挂在敲击者的身上(鼓位于腰 侧),敲击者双手各执一棍击奏,击奏时可击鼓面、鼓身,也可以双棍相互敲击,往往是一边击奏,一边行走,还配合各种动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于腰鼓队或为民 间歌舞伴奏。
(4)木鱼
木鱼因外形像鱼头而得名。木鱼大多用桑木、椿木或檀木、红木雕刻制成。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往往是大小木鱼成对使用。木鱼发音短促、悦耳,经常在活泼、跳跃的歌(乐)曲中使用,模仿马蹄声效果逼真。

(5)大锣
大锣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大的乐器。用铜制作,圆形,直径在90厘米左右。大锣的品种很多,有双光锣、光锣、虎音锣、吊锣、大筛锣、抄锣等等,比较常用的双光锣。
大锣的击奏方法有放音、边音、闷音三种。
大锣不但经常经常用于民族器乐合奏中,而且也用于西方的交响乐队中。大锣在乐队中主要起增强节奏、暄染气氛的作用。

(6)小锣
小锣又叫“镗锣”或“京小锣”。用铜制作,圆形,直径是22厘米左右,锣面呈斜形,中央有一小平面,称为“心”。
小锣清脆、文雅、诙谐,在京剧伴奏中常用于轻松活泼的场面。

(7)云锣
云锣是锣类乐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调的乐器。传统的云锣一般由10面小锣组成。
60年代以来,云锣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出现了29、36和38音云锣,等等。改革后的云锣,锣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区别。音域可达3个八度,演奏方法与扬琴相似,有单击、双击、滚击、轻击、重击,还能奏出双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双手各执两棰同时敲击)。
改革后的云锣音色清晰明亮、优美纯净,不但能参加伴奏、合奏,还能进行独奏,如:《水库凯歌》就是一首有名的云锣独奏曲。
(8)钹
钹又称为“镲”,用铜制作,圆形,中间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称“碗”),碗的顶部有一小孔,用以栓系绸或布,两面钹为一副。
钹的品种较多,主要有:大钹、水钹、小钹、京钹四种。大钹又称“大镲”,钹面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长;水钹又称“光钹”,钹面比大钹小,且比较薄,音色比较轻飘;小钹又称“中钹”,钹面较厚,音色响亮、结实;京钹钹面较厚,音色清脆、明亮。
钹的奏法有平击、闷击、边击、磨击、交击和棰击等,钹常用于京剧等地方戏曲以及歌舞、器乐合奏、民族管弦乐和锣鼓队中,是重要的节奏乐器。

(9)碰铃
碰铃也称“碰钟”,在古代称“号”,两只为一副。碰铃用黄铜制作,音色清脆、悦耳,如银铃一般。
演奏时,利用穿过小孔的绳子左右手各执一只,相互碰击发音。
碰铃常用于民族、民间器乐合奏和歌舞戏剧的伴奏中。
扬琴
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据载:“洋琴,欧洲乐器,公元17、18世纪之交,输入中国之物”。
从传入至今,扬琴在我国的发展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扬琴深深地扎根于华夏大地这片沃土,在乐器形制、演奏技艺、表演形式、乐曲创作和教育传承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国之前,我国的扬琴长期处于民间的发展状态,乐器型制主要为两排琴码、音域较窄的小扬琴;演奏技艺多以演奏单音为主,表演形式主要以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形式出现;乐曲创作和教育传承则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
在我国,扬琴很早就在各种民间重奏形式中广泛运用:它时而采取加花变奏、时而采取连打、衬打等传统演奏手法与其他声部进退互补,在重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扬琴传统的重奏形式主要是与其他的民族器乐协调配合演奏“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形式的传统重奏乐曲。
在“江南丝竹”中扬琴被誉为“一捧烟”,而在“广东音乐”中扬琴则被誉为“三架头”之一。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早期的扬琴重奏形式中几乎没有为两台或几台扬琴专门创作的重奏形式与重奏乐曲。
这个时期的所谓“扬琴重奏”,准确地说应该是:有扬琴参与的器乐重奏形式。
这一点正是早期“扬琴重奏”与建国以来“扬琴重奏”的不同点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