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7年2月1日星期四

某人BLOG上发现的关于人格发展的各种理论的笔记【转】

人格的发展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一、心理动力方面理论

SIGMUND FREUD理论: 内心世界, 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组成.本能(INSTINCTS)和驱力(DRIVES)是先天和普遍的。生命就是对人内部冲 突的管理。他强调生命最初五年对今后成年心理的影响。第一年:口腔期;第1-3岁:肛门期;第3-6岁:性器期;第6岁-青春期:潜伏期;从青春期开始: 生殖期。个体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对立。社交的唯一价值是满足本能。

安娜 FREUD对青春期的理解:由于性驱力的增加,造成本我(ID)和自我(EGO)的不平衡。个体对自我的不确定。

MELANIE KLEIN关点:乳房是婴儿最初的客体。儿童通过幻想分裂了婴儿期的自我。婴儿意识到“自己恨的”和“自己爱着的”客体乳房是同一个,能够接受自己的矛盾心态,从而产生“抑郁焦虑”(DEPRESSIVE ANXIETY)。

W.R.D.费尔贝恩和D.W.温尼科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们的动机是寻求与他人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格发展的最要因素。经历 绝对依赖(ABSOLUTE DEPENDENCE);相对依赖(RELATIVE DEPENDENCE);走向独立(INDEPENDENCE)三阶段。母亲就像孩子和外界之间的缓冲器。

MARGRET MAHLER医生: 早期的分离过程为未来与他人的关系设定了模版。正常自闭期(婴儿最初3、4个月);共生阶段,即意识到母亲但还没有把她作为分离的对象看(3个月后);分 离与个体化阶段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HASE(5个月到3或4岁)。

HEINZ KOHUT:正常的"自恋需要"(NORMAL NARCISSISTIC NEED)的满足,"自体"就会发展,健康的人格就能贯穿一生。当孩子需要觉得自己和照顾者是相象的,就充分满足了自体客体需要,孩子就会发展出归属感。

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性和食物无法主宰依恋,也无法派生依恋......依恋是有效人格机能的首要特征.人们的困惑是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可靠的依恋关系,在 这样的关系下,人们缺乏安全感,认为好的关系只是短暂,结局只可能是失去。青春期的挑战是与依恋对象(父母)的分离,和建立新的依恋。而此时,父母已经对 孩子产生依恋。最后当我们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时,我们会慢慢放弃对生命的单方面依恋。

DANIEL STERN: 语言的出现导致了自体经验的分裂,因为我们开始与自己的直接经验疏远。这种距离的出线,使歪曲现实和神经症有可了机会。

二、 发展方面的理论

ERICK H ERIKSON:强调人类关系,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和伦理学基础。人格的发展是与不断开拓的人际关系进行互动的。
八阶段理论:
阶段一(2岁前)婴儿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
阶段二(2-4岁):童年早期:自主性对羞却和疑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
阶段三(4-5岁):游戏年龄:主动性对罪疚感(INITIATIVE VS QUILT);
阶段四(6-11岁):勤奋对自卑阶段(INDUSTRY VS INFERIORITY);
阶段五(12-20岁):青春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NDENTITY VS INDENTITY DIFFUSION);
阶段六(20-24岁):成年早期:亲密 对孤独(INTIMACY VS SELF-ABSORPTION);
阶段七(25岁以后):成年期:繁殖对停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阶段八(65-生命结束):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DANIEL LEVINSON:在他眼中,人生由若干季节组成,是具有内在发展模式和次序的周期。处于转换期的个体是一段动荡不安和存在危机的时间。

CARL ROERS:实现趋向(ACTUALIZIG TENDENY):无论植物、动物、或人类,在从诞生走向死亡的征途中,都具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他区分了自我(SELF)和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的区别。自我是当下自身的概念。但这种概念化以来条件、事件和人际交往。也许前一刻我还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充满信心的、确信的,下一刻就 会认为自己是绝望的、不够格的和消沉的。
他认为:大多数孩子都经历着“价值条件”和具有附加条件的爱,但是孩子需要普遍持久的“积极关注的需要”(NEED FOR POSITIVE REGARD)其程度超过实现趋向的需要。

BRAIN THORN 和 D.MEARNS: 个体在内化来自重要他人的信息和命令后,形成的选择性的人格叫“自我构成”(CONFIGURATION OF SELF)。

三、存在主义的焦虑和源头及发展:

本体论的焦虑(ONTOLOGICAL ANXIETY)和存在的焦虑(ANXIETY OF BEING):存在主义者认为生活本身不存在固有的意义,我们必须接受生活的无意义。个人的存在就是虚无-- “没有-实体-状态”(NO-THING-NESS)。人们往往试图拒绝体验自由来摆脱焦虑,但只要是人,焦虑就无法避免。

焦虑的源头有:死亡(DEATH);自由(FREEDOM);孤立(ISOLATION);无意义感(MEANINGLSS);服从与神经质(CONFORMITY & NEUROTIC)

存在的人格发展过程:四阶段:无知(INNOCENCE)、反叛(REBELLION)、自我的普通意识(ORDINARY CONSCIOUSNESS OF SELF)、自我的创造性意识(CREATIVE CONSCIOUSNESS OF SELF )。

四、超个人心理学与心灵心理学 (TRANSPERSONAL AND PSYCHO-SPIRITUAL PSYCHOLOGY)

CARL GUSTAV JUNG: 强调人类具有独特的能力来造就正面与负面的上帝形象,这些形象代表了个体心灵中最有力的价值观。自我代表了人格的整合和完善,通过个性化 (INDIVIDUATION)的分化、整合和对心理功能的控制,构成了新的再中心自我(RECENTRE EGO)。

ROBERTOASSAGIOLI:...... 对人类而言,心灵如同肉体一样基本。我们对自身的体验是纯粹的意识行为。

KEN WLBER:意识谱模型(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MODLE)
第一阶段: 原始阶段(ARCHAIC STAGE):包括肉体、感觉、知觉和感情;
第二阶段:神秘世界观阶段(MAGICA WORLD-VIEW):早期的心理产物和初步观念的浓缩和取代;
第三阶段:神话阶段(MYTHIC):自我还不具备清晰的理智、假设和演络推理能力;
第四阶段:理性阶段(RATIONAL):可以思考,还可以对思维进行思索。有内省的能力;
第五阶段:心灵阶段(PSYCHIC):超个人的开端。

*REMARK: VALERIE SIMANOWITZ/ PETER PEARCE 作品的学习和整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