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喧嚣繁华的大地上 这个如同大舞台的虚幻空间中 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宁静的角落 留存着久远的气息
愚人湖 世上最纯净的美丽圣所 苍穹下最纯真的神秘地域 也是千万年间最孤独的存在 只有愚人们还热爱着它 把它当做不会离弃的永远的家……

愚人湖公告6号(10年12月6号)

这次公告有几件事情:
1.由于org域名一样被墙,我已经不再缴费,愚人湖畔又回到blogspot时代;
2.由于大家都对原来的背景表示不满,因此我尝试修改了整个主题。对修改blogger的模板我感到很棘手,便选了默认主题的一个,再找了一个感觉对头的背景;
3.前一段意识到可能会在搜我文章的时候一点击就跑到该文章链接的蓝岸原文处而不是本博客……因此对蓝岸原文处的链接采取了文内标示链接的办法;
4.状态不好,很久没更新,也许自己更应该写文集而不是找博客。
最后,你们能到这里,必是翻了墙
艰辛而来。岗哨在此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愉快!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后印象派——凡高【转】

  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 e* O! ~4 f! h/ L6 K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l1 }" M0 x9 u V; r1 M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0 Z+ Z3 ~% }' `  凡高是一位最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 悲剧性的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1972年荷兰政府建立了凡高美术馆,更是这位一生穷困悲惨艺术家的无上荣耀,而他的画也同他多姿多彩的生涯 一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热爱,获得崇高的评价。他的画,的确耐人欣赏,也让人感动,带给我们感受到仿如亲眼看到一个新鲜而更美丽更有意义的世界,几乎重现凡高生前所到之处及所见景物,让我们从中体味和认识这位19世纪产生的伟大悲剧人物的艺术心灵。5 C4 c8 ]$ G8 M* P" S1 |6 e& z! h
( \( u7 N+ J8 F0 @8 L/ l

$ |, X4 Q" y" J* |
《自画像》

! k, l+ B; _* [. Y1 O0 s3 U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凡·高生性善 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 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 n* f9 v9 m3 X5 l
  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 安东·莫夫学习,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并从普通劳动者身上发现了艺术的源泉。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赏处 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 r0 p2 T2 K+ p4 F% g

! m5 I3 R$ J9 g3 h' k* m) N/ y! D+ d


; j2 Q2 `& H: ]) c4 F《吃土豆的人》

& h+ l7 W1 h3 L( o% J
  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 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 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 明亮一些!”, _* }9 y& w N% a7 C

[& N8 j2 g% h7 L- h1 E9 @% J


8 F6 \, \7 r9 Y3 W: Y7 x1 S《村道》
" _8 F! c* C0 x9 O" B7 S% X4 j5 a1 B9 Y4 E8 ?

1 b) [- {& h$ ~3 r2 N3 h《阿尔的吊桥》 P1 w" w1 X* t# {

. G# x9 q! `$ S3 u" ?+ l8 n
6 a6 E! J) f8 ]" K& S/ [! _《麦田与收割者》


( s) Z/ O5 i: ]6 H7 T, Y  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 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 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 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 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 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 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 量。, j) k- y2 K0 R% h! \. C3 b

1 @+ V) r: e" k; ~3 T! _$ E

# ^8 C. ^$ R( B6 D* u2 v8 G
《夜晚的咖啡馆》


8 h& w& L; I+ k$ m- r  1887年,凡高跟图卢兹、戈甘和洛克雷一起共同在巴黎的一家饭店举行画展。1888年2月,凡高前往阿尔城,并计划在那里成立一个艺术家协会。 同年夏天凡高开始画《向日葵》,此外,他还画风景画、肖像画和一些夜景图画。同年8月20日,凡高在阿尔城遇见了保罗·甘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真诚而又 友好的合作以后,这两位十分个性化的艺术家由于一些道不明的个人原因关系开始恶化。同年12月23日,在甘戈的面前,凡高变得又粗鲁又有攻击性,最后他用 一把剃须刀从自己的左耳上割下了一块肉。他立刻被送往医院,而第二天早晨甘戈便启程离开阿尔城。8 C# Y2 J2 g- q0 o5 G
2 t* k7 D+ _/ h

5 ?3 \# R, V+ @
《向日葵》
7 y" q" o$ e( G+ ], {# s+ y e5 U- ?' g q+ W1 s6 I
# I0 }! H `4 k# D2 u+ e
《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6 Z$ a/ R W( T: ^+ g" O! d  1889年2 月,凡高第二次精神病复发。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里画画,到了晚上住进医院。阿尔城的一些居民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当地政府对凡高进行隔离。同年5月,凡高 第三次发病。这时候,凡高自愿住进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开始以火一般的热情继续画画。他画的不是阿尔城的向日葵画,而是柏树和橄榄树画,《星夜》和《鸢 尾》先后问世。他在7月和12月第四次和第五次复发精神病。
% \, N' b0 m6 I3 l4 E4 R, {$ P( M+ X2 Y8 }/ P5 g

6 I3 {. p# l/ T) i; \6 L
《绿色的麦田和柏树》9 [& L' k4 K s1 B6 k; n4 Z
5 O i) Z$ `3 a+ ?/ F( x
% h* h+ u3 P3 i* I, p7 q
《鸢尾花》


# l6 c3 u* {" R+ o+ w% ~( v  凡高的宇宙,可 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凡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 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 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凡高绘画的标新立 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 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凡·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 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凡·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 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 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 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9 {: \+ Q1 H5 ]! f1 Y

1 ]; }: m8 W2 s9 _' c5 X6 }

3 }0 o3 @" S: Q
《星夜》

1 j! k/ P# [* c9 u. r1 t
  1890年6月,凡高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边进行创作。其间创作的《加歇医生像》后来卖了8250万美元,打破了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1 R0 r$ t) `, o. ?/ c( K) } Z* d

@# k' w3 U, v& r

+ m! g& u @" z# T* C7 Z# q
《加歇医生像》

. L& [. E) R6 ]6 D* v9 F
6 ^% R) y' h5 F8 z' S' V3 p7 J
  另一幅《奥维尔教堂》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绘的是奥维尔当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筑是12、13世纪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在它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印着的就是这幅《奥维尔教堂》。
$ a. `2 Y# g% A4 g1 I7 t
: H2 x8 S& `2 u& j! R8 L. N

: W/ O2 Y8 J8 D3 s) Q" m
《奥维尔教堂》


2 _# b! {7 ?0 ~2 I" P/ b. q  凡高全部杰出 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 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 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 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m+ {; X4 \+ @" U# g* P
/ u+ S8 V3 E3 C4 d

0 g! B* ?3 q0 I# Q
《盛开的桃花,纪念莫夫》


, n# k9 ^! I) B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 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 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在又一次发病后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群》,预示了自己的死亡。1890年7月27日,又是一个秋天,走过麦田,一声枪响,一颗 子弹射进了凡高的胸膛,他三十七岁。波德莱尔说,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几个月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 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
( e6 V7 j! w; O8 F$ O: H
, ]* N' z, W3 H, t. m% ]) ]

" @- |/ ^4 s" a: A
《麦田上的乌鸦群》

, z6 {% e1 m. S1 T' Q( M
  凡高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没有评论: